5月11日上午,受外盘下跌的影响,A股三大指数低开低走,关键时刻,华创阳安(600155)直线拉升涨停,板块内,浙商证券(601878)、湘财股份(600095)、国联证券(601456)等大幅跟涨,带领指数一举逆转颓势。年初至今一直在调整的券商板块这是要支楞起来了吗?
无视业绩利好,券商股跌跌不休
进入2021年以来,要论持股体验最糟糕的,非券商股莫属,证券行业年内整体跌幅接近20%,寥寥几次上涨还离不开绯闻的助攻:
3月12日,市场盛传京东收购国金证券(600109)
4月8日,市场又一度传言华润集团意图收购太平洋(601099)证券
4月22日,合并传闻又起,消息称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601901)拟将合并
只是绯闻带来的上涨只是一时的,下跌趋势却是长久的。虽然根据已披露的年报与一季报,上市券商整体的业绩大幅提升,40家上市券商的一季度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增加27%;
而且相较于遭到热炒的抱团股与周期股,券商板块整体处于低位,然而这不能改变券商股“跌跌不休”的窘境。甚至这些天,券商股的下跌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5月6日,中金公司(601995)跌停
5月7日,国盛金控(002670)跌停
5月10日,兴业证券(601377)跌停
对此,有股民无奈戏称:“一天杀一个券商祭天”
并购传言四起的背后
为何近两个月来,有关券商并购真真假假的传言多了起来,须知传言也有其生存的土壤,并购传言四起的背后,是持续阴跌让券商跌出了价值:目前TOP6券商PB降至1.24倍,国泰君安(601211)、海通证券(600837)、广发证券(000776)平均PB估值仅1.05倍,而券商整体历史最低PB也仅为2018年10月的1.07倍,券商板块已经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以史为鉴,从估值的角度看,目前是通过A股市场收购券商的最佳时机,2018年底,中信证券(600030)收购广州证券,估值134亿,广州证券PB为1.2倍;2016年中金公司(601995)收购中投证券,估值167亿,中投证券PB为1.17倍。当券商PB跌至1.2倍附近时,已经是让产业资本都已经心动的价格,而产业资本大肆并购与增持的位置,往往是行业的底部区域。2014年宏源证券与申银万国的合并,2018年底中信证券(600030)收购广州证券都带起了一轮券商板块的大行情,珠玉在前,这一轮券商合并的绯闻实在引人遐想。
此外,在政策面上,监管层的鼓励也给了市场勇气,早在2019年11月,证监会在答复提案时就曾表态,积极推动打造航母级头部证券公司,促进证券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合并也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是对外资机构同台竞技的压力,随着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满一年,外资控股券商扩容至9家,内资券商将直面有着百年经验的国外同行竞争。一方面是自身实力亟待优化提高,经过多年发展,券商行业整体进入成熟阶段,行业发展红利消失,从证券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行业并购也是国际投行提升竞争力、走向全球的一贯做法。
资金借道ETF抄底
经过5月11日的反弹,市场对券商板块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分歧,不少分析师认为券商已到估值底部,年化ROE已站上10%,是左侧买点,但也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券商只是超跌反弹,并不能持久。
与券商板块的争议与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券商ETF(512000)遭到资金热捧,截至5月10日,券商ETF(512000)自2021年以来份额增长为59.3亿份,高居全市场300多只股票ETF第一,显示出资金在持续逢低买入券商板块。
事实上,在补反弹的时候,机构也更喜欢借助ETF工具,相较于个股,ETF更方便大资金的进出,交易的时候更加方便。相较于无法实时判断涨跌的主动基金,ETF也更加透明,受到了机构的厚爱。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选择ETF进行抄底,避免了择股踩雷带来的损失,以最近的券商行情来说,财通证券(601108)因为配股而大跌,中金公司(601995)因为解禁而跌停,国盛金控(002670)与兴业证券(601377)甚至没有明显利空跌停,可以说择股的难度奇高,但如果使用ETF工具的话,既能享受到板块权重的稳定性,也能享受到中小券商的稳定性,可以免去了择股的烦恼。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