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年后,当可口可乐总裁唐纳德·基奥在董事会上看到沃伦·巴菲特的时候,一定会想起自己躲在阁楼上的那个夜晚。
1962年,美国正处于立国以来最繁荣的时期,半个世界的资金都流向美国,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繁荣的制造业和工业养活了大量的工人,工人们拿赚到的钱去买自己工厂的股票,工厂赚钱,工人暴富,更多资金投入股市,建立起更多工厂,人人都知道,实业就是一切。
那是美国的“黄金年代”,也是美国制造业最威风的年代,“made in US”从工人们的扳手中流水一样的走下生产线,送往全世界。
不同于日本靠廉价制造起家,美国工人的溢价非常大。
一个蓝领,可以体面维持独栋+全职太太+2个孩子+1条狗。
那时的唐纳德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男人,他热心上进、努力奋斗,每天早上天刚亮就出家门工作,太阳下山才能回家,他辛苦赚钱,坚信努力工作能够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奋斗——成功”,那就是最原始的“美国梦”。
巴菲特是唐纳德的邻居,但唐纳德不喜欢巴菲特。
对唐纳德来说,巴菲特是一个怪人,他从没见过这个邻居出去上过班,他戴着眼镜,头发蓬乱,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打奇怪的电话,接奇怪的邮件,见奇怪的人,发出奇怪的笑声,但就是不工作。
唐纳德想,这个人一定是个懒鬼。
一天,巴菲特亲自上门,对基奥夫妇表达了问候,然后不动声色的问出了一个很传销的问题:
“哦,基奥,你有五个孩子,以后教育开支怎么承受得起啊?”。
唐纳德作为一个典型的美国奋斗X,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回答说:
“我打算工作更努力一些,争取多赚一些钱”。
巴菲特说:
“我有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你为什么不给我25000美元入伙投资呢?只要把钱给我,你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啦!”
唐纳德愣了愣,果断拒绝了他。
巴菲特没有放弃,之后每天都来推销自己的大计划,唐纳德被烦的受不了了,一天晚上,在看到这个怪邻居远远地走过来的时候,他果断的关掉了所有灯躲到了阁楼上。
巴菲特失落的在门口徘徊了一会走掉了。
唐纳德犯了个错,因为如果他把这25000美金给了巴菲特,三十年后他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唐纳德也没有错,如果他真的给了这25000美金,他就收不到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10亿美金了。
世事无常,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2
在中国,巴菲特因为两件事出名。
一件事是那已经被玩坏了的饭局,另一个是他的股票投资能力。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叫做“股神”,因为他靠股票投资就赚到了超过400亿美金的身家,这让中国股民格外兴奋,时刻分析着他的投资心得,想要成为中国的股神。
人们特别喜欢在成功的人身上找经验,大家拿着放大镜来寻找这人到底是怎么牛的,试图复制大佬的成功。
而在众多名人中,巴菲特被拆的特别惨,是鸡汤故事里的常客,因为其他大佬的故事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不可复制性,不是很容易学,而巴菲特就不一样了,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创的,股票却有张银行卡就可以买,是人是狗都能当投资人。
人们疯狂分析巴菲特的成功失败,因为大家都想坐在家里靠买股票就成为百亿富翁。
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巴菲特的生平,你会知道巴菲特的成功同样不可复制。
他走得路,要比那些企业家更加陡峭。
1930年,美国正处于大萧条爆发后最惨的时间,巴菲特出生的时候,城市里成百上千的人正在死去,贫穷和失业笼罩着整个美国。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是个猛人,在城里人大片饿死的时候他成立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并且逆势上涨,成功盈利。
到巴菲特六岁的时候,他已经在废股票堆里打了好几年的滚,听自己的老爹聊了无数金融和股票的知识。
这时的巴菲特展示出自己对数字和模型的敏感,他像那时候的美国男孩一样,批发汽水沿街售卖,不同的是他在买汽水的时候还顺便捡回了无数的饮料瓶盖,通过分析饮料瓶盖的数量算出了哪种牌子的汽水最好卖。
稍大一点,他就带着小伙伴去高尔夫球场捡那些有钱人打飞了的高尔夫球卖二手,然后被警察追到满街跑。
投机倒把,偷税漏税,这些事在巴菲特人生的前十年就已经成为了他的一部分。
赚钱,就是巴菲特最爱的游戏。
富人家的生活,拿赚钱当游戏。
普通人的生活,赚了钱打游戏。
很多事情你一出生没有,可能就不会有了。
3
1941年,日本轰炸珍珠港,美国参与二战,一个孤悬海外,并没意识到自己身体里能量的巨人活动了一下筋骨,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如此强大。
但这都和巴菲特没有任何关系,那一年的巴菲特央求父亲带他去纽约,去参观华尔街,金融战争的风暴眼。
在无数年轻人在太平洋上浴血奋战的时候,10岁的巴菲特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第二年,11岁的他买下了人生中第一支股票。
他并没有意识到海那边的战争和他有什么联系,对他来说,积累金钱的快乐胜过一切游戏。
那时候他主要赚钱的方式是送报纸,很多美国孩子都靠这个兼职赚零花钱,巴菲特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有两点:
首先,他很拼,他通过送多家公司的报纸来让自己的收入翻倍,每天都要送500份报纸。
然后,他不消费。
他把赚到的钱全都藏在自己的衣柜里,不让任何人碰,自己也不花,穿着一双破破烂烂的鞋穿街过巷的送报纸攒钱。
小小年纪的巴菲特就已经暴露了节俭的本性。
但我觉得这不是所谓节俭,而是同样是玩儿钱,拿钱生钱,一定是比消费更好玩儿。
1945年,战争结束,田园荒芜,百废待兴。
伤痕累累的美国青年回到了祖国,曾经沉迷自闭的美国人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了救世主,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成为了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
人们空前自信,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这一年,14岁的巴菲特花1200美元买下了一块农场,将这个农场租给别人耕种,成为了一个农场主。
1945年的1200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万人民币。
美国地价真便宜。
才刚上高中的巴菲特就这么成了一个有资本的人,开始享受起坐在家里就可以资产升值的快乐。
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没有人能忍住不装个X,他在高中里每次遇到别人自我介绍,都会强调自己在中西部有一个农场。
可惜没人理他。
因为最受欢迎的,永远是运动开朗的壮男孩。
那时候大家真是太年轻了。
4
不只是钱,所有和数字有关的东西巴菲特都喜欢,包括赌博,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赌博方式就是赌马,巴菲特喜欢通过各种模型进行预测,那时候的他以为自己是赌神。
但他年龄太小,不能下注,于是他用自家地下室的打印机打印了一些“赌马攻略”跑到马场去卖,赚了一些小钱。
16岁的时候,巴菲特终于能赌马了。
于是在一天下午,他成功输光了自己身上的全部现金。
当他走出马场的时候,他决定一辈子都不要赌博。
他成功了,之后再也没有玩过。
但他也失败了,因为股市就是最大的赌场,他成了股神,也就成了赌神。
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不该关注大佬的成功。
我们要关注的是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
巴菲特很早就玩儿股票,但他起家不是股票。
在17岁那年想到了一个天才的主意:
花25美元买一台二手弹子机,然后把弹子机放到理发店里和理发店老板分成。
第一周他就回了本,然后拿这笔钱迅速扩大业务,将弹子机摆满了奥马哈的理发店。
巴菲特发现,这样赚钱比送报纸爽多了,不劳而获真刺激,从此巴菲特走上了一条专注投资,把苦活累活交给别人干的道路。
马克思说过。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
在一些拿巴菲特当幌子的人生鸡汤和卖理财的小广告里,总是会提到巴菲特96%的财富是在他60岁后才获得的,营造了一种厚积薄发的错觉,劝大家不要急着发财,要耐得住寂寞。
但是这些鸡汤无一例外的无视了巴菲特开挂的少年时光。
在14岁时,巴菲特已经要报个人所得税,15岁时,收入就超过了自己的老师,18岁时,已经有满街能生财的弹子机、一家农场,和大量股票现金。
其中最快速的东西,就是赌博生意。
一个人做到这种地步,除非遇到黑天鹅,不然剩下的就只是简单的财富积累,99%的钱来自于未来,但那99%的长线复利都起源于这些少年时的投机。
巴菲特告诉你不犯错就行,是因为他知道哪边对。
不然说个寂寞。
5
股神的故事终于要进入股票部分。
在高中玩股票的时候,巴菲特发现了一支潜力股:GEICO,这是美国的一家保险公司,和一般保险公司不同的是,这家公司只给公务员投保,而公务员收入稳定、健康情况良好的特点决定了这家公司的盈利状况很不错。
在当时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是一个叫做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人,巴菲特对格雷厄姆产生了兴趣,于是买来了格雷厄姆写的书来读,这本书叫做《聪明的投资者》,后来被誉为价值投资的圣经。
巴菲特一读之下惊为天人,就像很多年后的段永平看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而豁然开朗一样,那时的巴菲特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大学毕业后,巴菲特报考哈佛失败,便选择了格雷厄姆作为教授的格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攻读硕士,师徒两个狼狈为奸,开始在股票市场大肆抄底。
那时候格雷厄姆的主要投资方式叫做“捡烟蒂”,就是像从地上捡别人抽过的烟蒂,看看能不能白嫖一口一样,在股票市场里找那些市值低到过分的股票买入套现。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一起依靠“捡烟蒂”赚到了许多钱,但两人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格雷厄姆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陷入连续战争中的美国并不看好,更喜欢尽快套利,而巴菲特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看到了那时候全世界成长力最大的一支潜力股:
美国国运。
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巴菲特开始自己执掌船舵,这一年巴菲特手中已经有了174000美元的资产,购买力相当于现在200万美元,他做好了准备大展宏图。
那时美国的“黄金年代”已经开始发光,社会上充满了机会,闭着眼睛也能赚到钱。
但巴菲特已经意识到自己和老师在投资思维上有不小的差异,他一边捡烟蒂,一边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开始进行一些长线投资。
时间就这么到了1962年,也就是唐纳德·基奥拒绝巴菲特募资的那一年,巴菲特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投资公司:“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公司资本720万美元。
虽然巴菲特没有拉到唐纳德·基奥,但他还是在奥马哈捞到了一个合作伙伴。
他叫查理·芒格。
6
巴菲特第一次听说查理·芒格的名字是在27岁,他第一次自立门户的时候。
那时他为了募集资金四处奔走,然后在一个医生家中得到了10万美元的投资。
巴菲特很惊讶,问:
“你好像都没认真听,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多钱?”
医生回答:
“你让我想起一个人,查理·芒格。”
两年后巴菲特见到了查理·芒格本人,之后两人的表现可以现场写一本耽美小说。
据说两个人的电波高度契合,聊起来就是没完的话题,一个所有人都觉得冷的笑话,唯独他们两个可以笑到在地上滚来滚去,两个人每天都要打电话,就好像一天没有和对方交流生活就少了什么一样,连芒格的小儿子都说,“爸爸总在和巴菲特打电话。”
但芒格对巴菲特最大的帮助在于,他帮助巴菲特摆脱了格雷厄姆的捡烟蒂思维,转而开始追求长期的大生意。
未来的“价值投资”理念,就在这两人脑中迸发。
在1962年,巴菲特进行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非理性投资,他收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
这家公司因为用工成本上升和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只能定期卖出部分资产回购股票,巴菲特发现了一个好烟蒂,于是决定先去买股票,等将来再把股票卖回给伯克希尔。
等到巴菲特收购的差不多了,就去找伯克希尔哈撒韦谈判,约定以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回购股票,大家差不多得了。
没想到合同寄来,巴菲特发现回购价格被伯克希尔压低了,被惹火的巴菲特当场花重金买下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控制权,开除了CEO。
然后亏了二十年。
如果那一年巴菲特身边就有查理芒格,他一定不会犯下这个错误。
巴菲特并不是完全无谋,事实上,巴菲特自己掌舵的这些年里,已经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不仅仅是投机,而是谋长期发展的道路,他自认为可以通过改革让伯克希尔扭亏为盈。
巴菲特算漏了一样东西:产业转移。
自从1948年后,美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美国就是世界工厂,向全世界输出美国制造,换取其他国家的外汇,没有人会怀疑美国制造的威力,也没有人能想明白美国制造业要怎样衰落。
但在1962年,一部分聪明的银行家已经发现在国内开工厂不如去国外,去那些没有工会,人力成本更低,没有联邦税务局,可以要到很多政策优势的地方开工厂更划算。
于是金融资本开始走上舞台。
这是全球化的时代开启序幕,也是美国实业衰落的开始。
从此,资本凌驾于实业。
在第一次产业转移中,美国的纺织业全面流向了日本、西德等国,留在美国的纺织业不管怎样苟延残喘,都无法竞争过成本更低的后发国家。
但好在巴菲特并不真的是个纺织厂厂长,他是投资人,依靠不断地捡烟蒂,他成功保住了自己的盈利。
他看到了在资本面前,实业的脆弱。
7
让巴菲特奠定自己地位的是在关键时刻的一进一退。
1963年,一个骗子试图垄断世界大豆,结果用力过猛,在期货市场上买下了12亿磅大豆油期货,超过了整个地球所有大豆油的总量,成功把自己玩脱破产。
破产一清算,大家发现这个骗子之前一直在玩阴阳粮仓,他的纸面财富都是虚的,都是因为骗过了银行担保才糊弄出来的废纸,一时间华尔街哗然,人们纷纷问责为这个骗子担保的公司美国运通,美国运通股价当场暴跌。
刚好这个时候,肯尼迪遇刺,整个国家陷入恐慌,市场再次大跌。
巴菲特在这种暴跌中嗅到了机会,他第一时间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美国运通到底会不会倒闭?
当时的美国运通为客户提供了百亿美元以上的旅行支票,在民众中有广泛的品牌认知,只要美国运通不倒闭,它一定会东山再起。
为此巴菲特亲自带人调研,询问了一系列会使用到美国运通公司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的地方,到各地采访旅行智跑的使用者、银行柜员、餐厅、旅馆、信用卡用户,问他们对美国运通的看法。
他收集了成堆的资料,然后从资料中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大烟蒂。
随后巴菲特开始迈入美国运通的股票,到1966年,巴菲特将40%的资金全部烧在了美国运通身上,果然,到1967年,1300万的成本换来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这也成了巴菲特的经典之笔。
但就在执行过这样精彩的大战之后,巴菲特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捡不到烟屁股了,市场一片红火,红火到任何一只股票都拥有超过他们该拥有的价值。
巴菲特决定改变一下盈利方式,他买下了当年心心念念的GEICO,建立了自己最大的护城河,然后,巴菲特召集合伙人,宣布引退。
他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股票,能换现金换现金,换不了现金兑换成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份,从此江湖上再无以巴菲特命名的投资公司,却成就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大名。
清算股票的第二年,股灾,股市崩盘,美国贸易顺差被德国超过,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股神以一次神走位确立了自己的权威。
美国以一次惨痛的教训,宣告“黄金时代”就此终结。
说到捡烟蒂,很多年后,美国次贷危机中,巴菲特也试图捡烟蒂,但雷曼兄弟嫌巴菲特的报价太低,想多要点,于是巴菲特拒绝了。
不然恐怕又会是一场漂亮的烟蒂。
每次看看过去,再看看现在,总会觉得未来,是历史的一再重演。
8
黄金时代终结后,美国有一些东西悄悄改变了,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沉浸在繁华的表象中。
时间到了1972年,美国大选临近,《华盛顿邮报》突然得到证据,指控尼克松监听民主党选举。
报纸面临一个巨大的抉择:这个新闻发,还是不发?
当时的《华盛顿邮报》董事长卡瑟琳·格雷厄姆力排众议,率先发布新闻,踢爆水门事件,给了尼克松致命一击,而作为代价,就是在共和党的全力反击下遭受打压,几乎关停。
股市不看好《华盛顿邮报》的发展,股价狂跌,而巴菲特却注意到,在街头巷尾,那些叛逆的年轻人已经以买一份《华盛顿邮报》为荣。
烟蒂,来了。
1973年,巴菲特开始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收一点跌一点,收了10%,跌了300万美元。
一直到1977年,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才勉强回本,也就是在四年的时间里巴菲特一直被这只股票套牢,更可怕的是,当时巴菲特95%的仓位都梭哈在这只股票上。
如果当时出现一点点意外情况,巴菲特的股神传说便会就此终结。
但巴菲特对这支股票却非常有信心,因为巴菲特家族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和报纸业打交道,巴菲特的老爹泡到老妈的方式就是帮巴菲特母亲的家族度过了报业的难关,巴菲特自己起家也是靠送报纸,这是巴菲特熟悉的领域。
在被套了4年后,《华盛顿邮报》开始反弹,到1985年,原本1060万美元购买的股票市值跃升至2.2亿美元,巴菲特威名更盛。
有人说数据,有人说市值,有人说潜力,有人说内幕消息,但在《华盛顿邮报》的翻盘中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细节:
巴菲特在这4年套牢过程中并不是傻等,他间接参与了华盛顿邮报的经营。
为什么段永平在见到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之后立刻便顿悟?也许答案并不在投资理论的高妙程度上,而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事实:
段永平是实业家。
巴菲特或许不是实业家,但他真的懂业务。
懂业务,不是看报告。
9
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成果掩盖了他经营上的才能,然而仔细回顾巴菲特的投资理论,会很容易的意识到一件事:
当他从无数企业中筛选出经营状况最好,价值和股价不匹配,企业的领导团队才能优秀,发展方向有潜力,未来收益可观的优质企业时,他一定知道怎么经营好一个企业。
当他说懂一个企业的时候,他是真的懂,懂到可以自己去开一家活下去。
他不经营,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因为他懒的做这种细碎的事,他还是喜欢把农场租给别人,然后享受不劳而获的快乐。
还记得小时候他的起家史吗,他是从小生意和投机倒把起来的。
而许多价值投资的信奉者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差别,一味地认为巴菲特是“股神”,认为价值投资是一种特殊的炒股方式。
真的只是股神吗?
诚然,巴菲特在股票市场上的嗅觉天下无双,几次经典的走位奠定了股神的名号,但和以小博大,战必胜攻必取的金融大鳄索罗斯比起来,巴菲特并不热衷于玩弄股票的起落,在遇到查理·芒格之后,他一直在做的事,实际上是收购一家优质公司,然后管理好他。
你以为他没管理,其实那就是最好的管理。
现在回头看看那些收购了一家好公司,然后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对公司发展横加干涉,最后成功把公司玩死的企业,不动的巴菲特也许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人。
而那些真正需要经营的企业,比如保险业,或者可以通过手段挽救的企业,比如华盛顿邮报,他都有亲自下场进行改革。
你以为他是最好的基金经理,但他的真实身份是最好的董事长。
从这个角度上再来看巴菲特,他对互联网和区块链的天然厌恶就非常好理解了:那是实业家对完全另类的商业模型本能的抵触。
大家不是一路人。
10
1980年,金融、房地产与专业服务增加值在美国GDP中的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实业的时代在落日下发出最后的光芒,尚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沉沦。
巴菲特一生投资,但他的骨头里只信任实业,他只相信看得到的好企业。
在80年代,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少了,他不得不将目光盯上了一些估值更高的公司。
在1987年,巴菲特做出了另一个闻名后世的选择:投资可口可乐。
当时的可口可乐已经是饮料业界的巨头,市场给了可口可乐150亿的估值。
赌了美国国运的巴菲特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华尔街分析师看不到的问题:
可口可乐并不是一种饮料,而是一个品牌,那么,要花多少钱,才能打造出一个风靡世界的品牌呢?
300亿?800亿?1500亿?
巴菲特和芒格计算了一下,意识到可口可乐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它的价值被远远低估了。
如果你卖的比可口可乐贵,那么没人买你。
如果你卖的和可口可乐同价,那么为什么不买可口可乐?
如果你卖的比可口可乐便宜,那么你卖多少,赔多少。
这才是竞争力的极致。
那一年巴菲特买入价值5.93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之后又不断增持,投资金额达到10.24亿美元。
而可口可乐也回报了他,带来了10年10倍的增长。
这个案例作为巴菲特投资案例中的经典被时常提起,分析投资的背后逻辑是每一个都会做的功课,但是这背后的时代因素却总被忽略。
可口可乐纵然强大,但更强大的是背后的大树。
可口可乐的发展,恰恰是美国文化逐渐扩展向全世界的过程,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走向全球,成为全球的流行文化,可口可乐也跟着美国文化走向全球,从一个三亿人的市场走向了六十亿的市场。
而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的时间点,正是冷战的末尾,美国影响力越来越强,然后登峰造极的时代。
是巴菲特赢了,还是美国赢了?
或者……
巴菲特,就是美国。
11
相比起巴菲特永远跑赢大盘的成功经验而言,真正让他稳坐神坛的是他的撤离经验。
在普涨的牛市赚钱很容易,在所有人都赚疯了的时候脱身不容易。
1995年,网景浏览器在纳斯达克上市,定价14美元,开盘后一路飙升至71美元,两个小时内,500万股被抢购一空,收盘价58.25美元。
全世界被互联网这个新生产物的力量震惊了,媒体疯狂宣传互联网的时代就此到来,无数投资人开始将大把的热钱投入了互联网行业。
而巴菲特却对着一切视若无睹,他完全不能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比尔·盖茨对他畅想了几个小时电脑在未来世界的应用,他却抱住了自己的笔记本,拒绝承认电脑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巴菲特站在原地,怀疑的盯着互联网的价值。
股票依然涨,互联网概念依然红火,无数人靠打新互联网而成为纸面上的百万富翁。
一些传统分析师陷入了混乱,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传统企业的分析方式套用在互联网上,因为那些看起来合理的分析模型,最后总会得出一个夸张的让人费解的数字。
另一些不管这个,只要给出大数字就能赚钱,谁在乎数字准不准确?
1998年,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对股东们抱怨道:
“要是我在商学院教课,期末考试时,我会出这样的题目,告诉学生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信息,让他们给这家公司估值。哪个学生给出了估值,我就给他不及格。”
巴菲特看不懂互联网。
没有人看得懂互联网。
但他们装懂,巴菲特不装。
大家嘲笑巴菲特的保守,嘲笑了整整一年。
也只有一年。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美股崩盘,无数纸面上的百万富翁重新回归贫穷。
1968年的急流勇退像一个预兆,预告了巴菲特那令人惊异的嗅觉。
但令人惊异的并不是巴菲特的没有动作,而是紧接着的大动作:他抛出了自己手上房地美的股票。
房地产在美国也是一个无敌的存在,自从二战老兵回到美国后,在近60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跌过,巴菲特在1988年买入了大量房地美股票,因为他觉得实在便宜的离谱,在1998年,他喷互联网的时候,房地美股票已经翻了12倍。
而在2001年,为应对互联网泡沫崩盘带来的震荡,小布什决定刺激房地产,成功带飞了已经有巨大泡沫的美国房地产业,房地美的股票上了天。
巴菲特却在这个时候感觉到不对劲,他从财报中敏锐的意识到管理团队在糊弄自己,于是迅速清仓了几乎所有房地美的股票。
之后的几年里,亚马逊、微软、雅虎等一众互联网企业开始翻身,而房地产普涨,房地美股价继续飙升,人们纷纷嘲笑巴菲特胆子太小,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直到2008年,次贷债危机爆发,房地产一夜崩盘,巴菲特又一次极限低空滑过。
敢嘲笑巴菲特的人变少了。
哪怕是所谓的比亚迪,今天再看,巴菲特依然笑到了最后。
能赢的人很厉害。
但不会输的人才是真大师。
到2016年,美股已经连涨十年,巴菲特悄悄减持了大量股票,捏了海量的现金在手中,面对外界的质疑,他的回复一如既往:
我看不懂。
因为看不懂,所以不玩这个游戏,哪怕错过机会,也好过一脚踩空。
巴菲特曾经在演讲中说:如果你在枪里放一颗子弹,让我对自己的头开一枪,我有百分之一的几率被打死,但是没死就能拿到一大笔钱,那我不会做,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几率也不会做,有一点点风险我都不做。
是一个比段老师更苟的老苟神。
12
巴菲特真的无敌了吗?并不是。
当我们去复盘巴菲特的时候,他的一切投资,最底层的逻辑是美国一直上升,所以才有了捡烟蒂的逻辑。
因为他知道太阳一定会升起。
但这同样是巴菲特最致命的弱点:
他太相信美国会一直伟大下去了。
衣食住行,一直停留在巴菲特的脑中,他疯狂的迷恋这些基础需求和快消品,也许在他眼中,只要美国一直伟大,这些企业就不会衰落。
但当美国不再伟大呢?
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是他最初的失败,他希望救活美国纺织业,但却只能看着纺织业务流向国外,国内的纺织工人拿着低工资,连工会也挽救不了,一切救市的努力都沦为泡影,最后却只能放弃纺织业务,承认自己的败北。
1993年11月7日,巴菲特采用股票互换的方式以16倍市盈率收购了德克斯特,一家生产鞋的企业,这是他最失败的投资,他以为美国的鞋服还能横行世界,他并不知道在大洋的对岸,会有一个叫莆田的地方把他的努力彻底摧毁。
轻工业不在美国了,美国的工业不再伟大,再也没有中产工人能够轻松过上“一个房子一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的写意生活。
1998年,巴菲特全面收购General Re,这是他给自己准备的又一道护城河,也成了巴菲特的耻辱。
伯克希尔哈撒韦最核心的业务其实不是投资,而是保险。
有保险行业无穷无尽的流动资金,才能让整个投资业务跑动起来,从70年代开始经营保险业,巴菲特一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保险大亨,是不折不扣的行家里手。
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会在保险业务玩脱,直到2001年911,两架飞机爆炸的烟火烧掉了美国金融的大门,也烧掉了巴菲特保险业的现金。
美国的大义不再,尊严和荣光一起扭曲为霸道强梁。
2006年开始,巴菲特开始投资能源行业,重仓康菲石油和TXU天然气,他回顾着自己的人生,回看那高速发展的世界,认定在发展的趋势下,能源必然走向新的高峰。
他失算了,次贷债危机毁掉的不仅仅是美国房地产,而是世界经济。
当美国将危机转嫁到全世界来过关的时候,他们同时夺走了整个世界对未来的期许。
美国,什么是美国?那曾经是一个可以和梦连在一起的词汇,那里曾经歌颂唐纳德·基奥这样努力工作勤劳肯干的人,那里曾经为全世界追求梦想的人提供机会。
当巴菲特崛起,用暴富的神话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欲望,成为资本主义的人间之神, 当金融投机成为每个人的追求,当资本收割成为日常现象,当互联网用各种新潮又炫酷的概念打碎了过去被歌颂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口号与颂歌,曾经的美国便已经只停留在媒体宣传的传说里。
America was great。
But not today。
美国是全世界资本的港湾,但唯独不是美国人的美国了。
13
新世纪后,巴菲特开始跟不上这个时代,但还有往日虎王虽死不倒的威严。
像美国一样。
他将85%的个人财产捐给了老朋友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同时发起了那个名动天下的活动:巴菲特的午餐。
但是很不巧,时代并没有让他安然退休的意思。
巴菲特的每一句话都被无限放大,成为中国鸡汤作家和理财课销售最爱拿出来扯虎皮的外国人物之一,而他的午餐,也被三个能上天的中国人搞的一团混乱。
像美国一样。
巴菲特已经91岁了,他的好基友芒格已经97岁,他们曾经风华正茂,笑傲天下,成为万众瞩目的世界中心,却渐渐被岁月风化,夺去了曾经的勇气和眼界,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肯离开。
像,美国一样。
2019年2月24日,巴菲特给全体股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伯克希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搭了美国经济的顺风车”。
非常到位。
巴菲特不认为是自己能力让自己卓越,而是时代造就了他的传奇。
在巴菲特出生的那一年,中国大地上正战火纷飞,各路军阀为各自的利益打起了“中原大战”,无数婴孩在战乱和饥饿中死去。
那一年的9月18号,张学良带东北军入关,终结了中原大战,但也放空了东北,一年后的同一天,日军进犯东北,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最黑暗最艰难的抗日历史。
如果巴菲特不是出生在美国,不是出生在一个白人中产家庭,不是出生在那个正在高速上升的时代,一切或许都会变得完全不同。
他如果早出生十年,也许会应征入伍,死在太平洋的荒岛上。
他如果晚出生十年,也许将错过那段躺着捞钱的黄金年代。
巴菲特是睿智的,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很多被时代的顺风车带着翱翔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智慧超越了时代。
巴菲特跟随着美国的国运起落,巴菲特就是一部活着的美国历史。
他从美国刚刚意识到自己力量的黑暗时代里降生,一步一步踏过了美国崛起的每一步,他跟随着美国的伟大不断成长,在美国走向世界第一的过程中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然后又在新时代里,被那些颠覆传统的东西击败。
巴菲特年轻时见到的那些积极勇敢的产业工人,成为了被人厌恶的红脖子;
他盛年时所依赖的商业资本,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规则面前分崩离析。
美国制造输给了全球化,产业资本输给了金融资本,精密的机械输给了互联网的崭新算法。
门外富豪纷至沓来,一波一波新贵踩着科技和概念的东风飞起,留下这个90岁的老人在原地守着他所相信的伟大国家。
2021年,巴菲特在致所有股东的一封信中写下,永远不要做空美国。
但美国永远向多的时候,又何必他来说这一句话呢。
他曾经踏着那阵风扶摇而上,如今却感觉风已不再。
他停留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看着高速发展变幻莫测的新时代停下了脚步。
他是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能承载他的船。
这里是地球,那里是美国,那曾经是他熟悉的世界。
这里是地球,那里是美国,这已经不是他熟悉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美国有国运的。
全球化的过程将世界连为一体,可口可乐这样建立起文化渠道的快消品借助全球化得到了巨大的市场,但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纺织业这样的制造业外流。
每一个国家都在努力抓住自己的国运。
巴菲特与美国同生,眼中终究少了一个世界。
有趣的是,在巴菲特出生的7天后,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婴孩出生了。
他叫袁隆平。
不是只有美国,有自己的国运。
14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巴菲特是“股神”,巴菲特信仰长期持有和价值投资,讲究诚信和守约,热衷于慈善而对奢侈品没有兴趣,是个近乎完美的人。
但是如果你认真观察过巴菲特的人生经历,会发现巴菲特并不像这些光环打造出来的那样完美无瑕。
他为了掌控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和时年60岁的卡瑟琳恋爱,跟随卡瑟琳出入上流场合,结交名流,还当众收下了卡瑟琳家的门卡。
他拥有两个妻子,小老婆是大老婆的闺蜜,三人还有一段同居生活。
因为持有大量可口可乐股票,巴菲特在公众场合出现时总是会拿着一罐可乐,他对大众声称自己每天要喝四五罐可乐,自己能活这么久可乐肯定对身体无害。
他很了解自己在中国的另类名声,曾经大量收进中石油,声称这家企业值得拥有,最后却在高位跑路,卷走35亿之后,成功将国内的股神信徒套在了山峰。
你仔细看去,极致纯粹的外表之下,同样是一个贪婪的凡人。
对巴菲特盲目的崇拜与追捧,恰如我们曾经盲目崇拜大洋彼岸的时代。
当我们抬起头来仔细注视,才发现那光芒万丈的皇帝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2020年,美股熔断,巴菲特发话:自己活了89岁,也没见过这种场面。
当然不会见过,就像没有人会见过自己的衰老,那些在盛年不曾在意的东西只会在老年才爆发出来。
在100年前,在巴菲特出生之前,世界的中心在欧洲,世界的货币叫英镑,人们相信英法是世界秩序的维持者。
然而在另一片大陆上,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正在高速发展,他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它一心贸易而忽略了军事建设,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它强大,而不自知。
以一场痛苦的萧条为分界线,巴菲特随国运冲浪,一直至今。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有生之年他或许能看到世界中心的变化,或许看不到。
这或许是他的幸运,也或许是他的不行。
下一个乘风而起,位列神坛者,又为何人?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来源:猎云网)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