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目前,最安全的驾驶方式,仍要依赖于驾驶员的全神贯注。然而这与“车内屏幕越来越多”、“交互功能愈发复杂”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
我认为车载信息交互的核心矛盾是:到底要驾驶员分配多少注意力在信息交互上?
Tesla简化掉了中控仪表,如果包括车速在内的基础信息,只能扭头查看。尽管这属于一种能提升美观的集成式的设计,但注意力分配也就更多,为什么?因为这张15寸集成了常用和不常用所有功能。
屏集中了过多,反而要分散驾驶者更多时间。FSD状态、电量、胎压、导航,甚至是前大灯,都需要至少1次触碰才能完成。举个简单的例子,行驶到高速路段,想由“轻松”切到“标准”,需要「左下角图标-驾驶-标准-退出」四次触控,没错,四次。正常反应速度也要3~4秒。
这其实有点技术倒车:燃油车实体键只需一次操作,熟能生巧后仅1秒就能完成。
而且,正如刷抖音上瘾一样,车载大屏也有黏性,某品牌仪表上的3D小车总能吸引你向右下看,然而当你再抬起头时,车子可能已经自己向前开了200多米。
小鹏汽车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思路是:眼镜和手不是腾不开么,那好,只动口。如果你恰好听说了最近他们更新的“全语音车载系统”,没错,这就是我今天想聊的“只动口”新法交互。
没错,所有操作全部使用语音。
分享几个实用例子:
首先,小P不仅可以控制窗户的开关、空调的出风模式、调整座椅、调节驾驶模式等“基础功能”,甚至于可以精准地对指令进行细致化要求:比如把把窗户打开19%、1%这样的任何一个开度;可以很随意地通过语音控制空调送风的方式、方向,可以选择吹脸还是不吹脸,吹脚还是不吹脚,甚至是副驾驶不吹脸主驾驶吹脸。
还可以对歌曲的进度条进行控制,甚至可以要求将进度条拉到2分31秒,或者任何一个你需要的位置,精确度到秒。
另外呢,小鹏做到了“可见即可说”,多重菜单一触到达。
手中的智能机,无时不刻需要我们指尖的直接接触。到了语音交互,小鹏力图将「动手」的功夫转换为「动嘴」。设备交互简单易行,但车载交互不同———场景更多变、更容易出错。所以小鹏全场景仍然以视觉反馈为枢纽,衔接语音及屏幕的指令闭环。
“屏幕上有小鹏实验室对吧,我们就直接说‘实验室’,有‘低中高’三个选项对吧,直接说‘高’就好”在小鹏工程师在演示中,一级菜单往往一步直达,二级菜单的也只需要连续两个指令语,中途无需重新唤醒,完成多次对话。
“不用太精确就可以听懂。”这有点像搜索引擎,最开始你不知道自己想搜什么,但通过关键词,你就能先大概找到差不多的菜单位置。
当然,在这次体验以及之前的试驾过程中,我也无意间发现了语音系统中的一些bug,,例如主副驾以及后排的权限是如何排序的,因为后排目前也可以语音控制前排座椅加热、切换驾驶模式的。在和小鹏工程师交流后,他们表示会持续改进,也强调会与用户一同优化,做出更好用的语音UI。
最后想说:
如果翻阅之前的新闻,其实小鹏这家新造车势力早早就对车载智能交互发起了“挑战”。
2016年,时任小鹏汽车产品总监的纪宇,在采访中表示,对于用户的复杂需求,特斯拉“处理地还不够好”。言外之意,小鹏希望寻找到更好的交互方案,能满足例如,用户在目视前方时就能得到所有信息反馈,而不需要侧头去看中控大屏一类需求,“语音”便是首选。核心逻辑还是减少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对视觉、触控的依赖。
如今回过头来看,坚持深耕在车载语音固然艰苦,但回报是无比丰厚的。目前,至少在我们体验的P7上,“全语音车载系统”以及整个软硬件和底层架构的打通,已成现实,未来通过整车OTA,实现更丰富个性的用车场景。预祝小鹏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数字化发展,终将成为中国智能汽车的领军品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