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公里的赤水河畔,褐色泥土养出红缨糯高粱,颗粒饱满,是酿酒的好材料。
两侧河谷内,上千家酒厂掩映其中,日日受氤氲湿气照拂。待到高粱发酵,蒸煮,浓郁酒香绵长柔滑,就在贵州怀仁这一角,慢慢散开了。
赤水河上游,有一座茅台镇;茅台镇里,有一座茅台酒厂。
它是赤水河畔最传奇的存在:值钱,目前总市值突破2万亿,超过贵州省201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动荡,人事更迭频频,每番大变动都为人瞩目。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7月13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张家齐、茅台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明灿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审查调查。
对于茅台,这样的故事并不新鲜。
过去几十年中,在这座弥漫着酱香味的王国里,手握权力的男人们,在不同时空之下做出过不同的命运抉择,也不同程度影响着“茅台”二字之于国人的意义。
人物来往更替,变化总是永恒,唯有赤水河永不停歇,见证着这一切。
01 教父
季克良拥有一只昂贵的鼻子。
鹰钩状,挺拔,这只鼻子外表无异,却能区分出几百种浓度年份不同的茅台酒。这得益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他从25岁进入茅台酒厂,此后几十年里,每天必喝二两茅台。在此之前,他不喝酒,生平第一次喝茅台,是从老家去茅台酒厂报到时,途径遵义,花三毛六分钱买下一杯尝尝味道。
季克良肩负重任而来。
茅台原本作为国宴用酒,名声在外,却在上世纪60年代日渐衰落,1963年的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茅台酒从头一年的第一名直接掉到第五名。高层闻讯后下令,调动外部人士前往茅台镇,提升茅台酒质量。
作为香饽饽的大学生被寄予厚望。当时的轻工业部迅速着手选拔毕业生,而食品发酵专业的季克良,便成为被选中的那个人。
1964年夏天,大学毕业生季克良出现在茅台镇。他从老家江苏南通跋涉六天才赶到,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破败厂房,连扇大门也没有,宿舍也是用酒坛砌起来的。全厂300多人,年产量220吨,亏损严重——“国酒”荣耀早已稀释在历史之中。
25岁的季克良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改变“国酒”命运的那个人。
他一头扎进了酒厂,在车间,他跟基层工人师傅一起亲历每道环节。茅台虽香,酿造环境却很恶劣,高温环境下,工人身上全是湿漉漉的。从凌晨两三点,一直工作到下午两三点是常有的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茅台的酿造工艺是师徒相传,勾兑出来的味道如何,全取决于师傅的主观感受。大学生季克良成为那味转化剂——他在1964年发表文章《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用科学理论解释白酒勾兑,分析茅台酒所代表的酱香、醇甜、窖底三种不同香型,第一次把“香型”的概念引入了白酒行业。
这为迫切想揭开茅台神秘面纱的业界找到秘辛,也让初出茅庐的季克良逐渐站稳脚跟。
1983年,44岁的季克良出任茅台酒厂厂长。此时,距离他喝下第一杯茅台酒,已经过去了19年。
茅台酒厂慢慢走上了工业化之路。1991年,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被引入,泥瓦房车间被拆除,设计改建,扩大产能。在季克良的主持下,茅台先后建立了 18 项管理标准,14 类技术标准。
标准化的茅台诞生了,老字号也慢慢复活了。
茅台厂区内,买酒、拉货的人络绎不绝,有人花时间排队,买几箱茅台酒,再转手一卖,就可以赚到一年工作的收入。
但这样的春暖没持续多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黑天鹅就来了。茅台酒厂再次陷入寒冬,季克良挨训了——此时的茅台酒厂,盈亏关系的不仅仅是企业生存,还有整个贵州省的GDP。
季克良“不服气”,买了一张车票就去了山东,决意考察当时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的“标王”秦池。刚到秦池门口,他就被眼前曾经熟悉的情景震惊了: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有小板车拉酒的,有手扶拖拉机拉酒的,有方向盘拖拉机拉酒的,有货车拉酒的……热闹非凡。
虽然“秦池”的好光景只是昙花一现,但季克良由此顿悟到营销的重要性。而此时茅台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营销网络。
茅台开始补课。
茅台定下1998年要完成2000吨的销售任务,但当年山西朔州爆出假酒案后,白酒市场疲软,到7月,茅台只完成了700吨的任务,只达到30%。
这时,季克良令后生袁仁国扛起销售重任。后者在酒厂广发“英雄帖”,组建起一支18人营销“敢死队”,把茅台“压箱底”的30年、50年、80年陈酿拿出来搭售,很快就在市场上引发轰动,也借此巩固和经销商的关系。年底,茅台如期完成销售,还同比增长13%,创下当时茅台历史最好的销售业绩。
这成为日后茅台崛起的序曲。
另一章序曲在2001年奏响,那年8月,股票代码为“600519”的“贵州茅台”在上交所上市了。在传统的“八大名酒”中,茅台是最晚登陆资本市场的,它的开局略显被动。但胜利,并不总与早晚相关。
时代给予改革者以重赏。2003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了一万吨,在产量突破万吨举行的庆祝活动上,季克良感慨,“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02 落马者
袁仁国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他在18岁高考落榜后进入茅台当工人,因为字写得漂亮,被提拔为秘书,随后又是办公室副主任,逐渐靠近茅台酒厂的权力核心。
2000年,早已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季克良需要物色一位接班人,袁仁国成为那位幸运儿。
季克良或许在他身上看到过很多自己的影子,比如,不服输。
1989年,这位年轻人曾经向季克良主动请缨,要去北京,为茅台争取国家一级企业的评选——此前,茅台不被评委会看好,后者认为茅台酒厂属于传统企业, 作坊式生产与国际标准相差太远。
袁仁国不甘心。在北京,他软磨硬泡拿到入场券,回到茅台镇,他又亲自担任评选办公室主任,全力备评。那段时间,他基本就住在厂里,逐一落实大小指标。
次年,国家一级企业的牌子,如愿挂在了茅台酒厂的大门上 。
季克良曾经对外解释:“茅台这种传统工艺的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深入基层,在生产中汲取养分。我是这样走过来的,我的继任者也应当如此。” 偏好且重用自己人,似乎是传统食品制造业的习惯,茅台的袁仁国,蒙牛的牛根生,皆是如此而来。
但季克良没有想到的是,这代年轻人已不如自己那代人般单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人性总是脆弱的。
从1975年进厂,到 1998年坐上总经理的第二把交椅,袁仁国的仕途来得不那么轻松。他想牢牢抓紧,"我早就把我的生命和血液,融入到茅台之中。"
袁仁国野心勃勃:他想让茅台成为全球酒王。
当时全球酒水市场上三巨头鼎立,法国波尔多、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世界顶尖洋酒商)和英国帝亚吉欧(Diageo,全球最大洋酒公司)共同称霸。尤其是帝亚吉欧,分别在纽约和伦敦交易所上市,占据了全球30%以上的洋酒市场份额,旗下拥有尊尼获加、温莎、百利、摩根船长等品牌。
而当年茅台市值仅为200多亿美元,是帝亚吉欧同时期市值的14。
袁仁国以野蛮人的方式开始快跑。在时任董事长季克良的支持下,他迅速组建营销敢死队,在全国铺起庞大的经销网络,把利益与经销商深度绑定。建立专卖店,死磕打假,严格追责。
他豁得出去。一次跟经销商吃饭,对方使出激将法“你喝一杯,我批100箱茅台酒”,袁仁国直接干掉了三大杯,对方也爽快兑现了承诺。
这套打法很快收到成效,到1998年年底时,茅台创下了历史最好的销售业绩。
2001年,袁仁国被任命为上市公司贵州茅台的“董事长”,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茅台虽然势头不错,2001年的全年营收达到16.18亿元,但相比五粮液的47.2亿,依然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53度的飞天茅台,被袁仁国打造成爆款,其价格也一路飙涨。直到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此前囤货的经销商坐不住了,一度出现800元一瓶的抛售价。年底的经销商大会上,袁仁国便放出狠话:
“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瓶,谁低价卖酒取缔谁,毫不含糊”。
飞天茅台稳住了。它守住了中国最昂贵白酒的身份。
在袁仁国对经销网络的强势管理之下,贵州茅台的营业收入也步步高升,2008年超过了五粮液。2017年,贵州茅台超过帝亚吉欧,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酒企。此后,再未让位于人。
袁仁国的位置也逐渐牢固。2011年,他身兼茅台酒厂董事长、总经理等多项职务,成为这座帝国里最有权力的男人。
然而,他没能躲掉被骄傲反噬的命运。
他确实不容易。成绩令人炫目:从普通工人至此,他带领当时市场占有率0.01%,产量5000吨小酒厂,成长为营收增长近50倍,净利润增长70倍的帝国。于是,他顺理成章把自己当作白酒王国的国王,纵情享受王位带来的奢华。
茅台这家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商场上的博弈,更是人心的考验。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常和一江之隔的佛印禅师论道。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便作诗一首,记录他对佛教坚定的信仰。诗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读后批了两个字,让书童带回。东坡拆开一看,法师写 “放屁”。东坡怒不可遏,立即登船去理论。哪知佛印早已在江边等候了。他对东坡说,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你不是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吗?
季克良遇到过这阵风。90年代,当茅台供不应求的时候,有人曾建议,茅台可以按照时下的风气,由代工酒厂生产贴牌销售,或者直接授权小酒厂来增加销量。这股市场的龙卷风,可以为他个人吹来源源不断的金币,但季克良如入禅的老僧一般,心静如水,拒绝一切贴牌和授权,坚守住了茅台的品质和底线。
时过境迁,当袁仁国走在这股风里,他心神荡漾了。
他把茅台打造成紧俏的硬通货,也熟练利用这套工具,搞政治,做权钱权色交易,大搞家族腐败,最后,虚假繁华都在镣铐刺眼的反光中落下,2018年5月,袁仁国突然紧急卸任所有职务,2019年6月,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对袁仁国提起公诉,后者当庭认罪。
袁仁国曾在央视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的镜头里表示,“是反腐拯救了茅台。”2012年,中央开启反腐大战,茅台被迫从公务消费转型,主攻商务消费、个人消费及休闲消费市场,变身白酒中的爱马仕,从而获得新生。
几年之后,他的结局让那句感言显得滑稽和讽刺。更具黑色幽默的是,袁仁国被提起公诉的同一天,茅台股价首次涨破千元。
袁仁国的茅台时代,就此终结。
03 空降派
时隔50年,当李保芳走进茅台酒厂大门时,他肩负的角色,与当年的季克良有几分相似。
改革者。
他们都被高层寄予厚望。区别在于,季克良是有着一身冲劲的年轻大学生,而李保芳兼具身份与经验。作为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兼主任,他接手茅台的意味很明显,“奉贵州省政府之命对茅台进行内整,斩断原有的利益链”。
那是2015年,袁仁国的职务是董事长兼党委副书记,李保芳是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很明显,这是一场权力制衡的安排。而这场布局,也让贵州茅台在袁仁国出事后免于过度动荡。
如果说袁仁国是带着茅台不顾后果地一路狂飙,李保芳所做的,就是清除隐患,让这条路更加干净,确保茅台可以走得更远。
2018年,茅台开始“去袁仁国化”,多名重要负责人或退休,或离任。
更大范围的调查在这座帝国中进行。2019年,《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贵州共查处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问题167起、处理180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6人。
业务层面的瘦身与调整也在继续。李保芳砍掉了超过600 家经销商,表示不再新增专卖店、特约经销商、总经销商,并控制子公司品牌数。此外,他将袁仁国时代的所有批酒条作废,并通过控价和打击黄牛炒作,提升茅台稀缺性。
他还想要为茅台再打造几款像53度飞天那样的超级大单品——不过,当他在2020年3月从董事长任上退休时,这个心愿显然还没有实现。
但他依然为这家酒厂留下了自己的风味。在李保芳掌事的几年里,茅台不再被控制在经销商手里,而是更加深度地拥抱了电商平台。
2018年9月,马云到访茅台,李保芳设宴招待。宾主尽欢之间,两人互相感叹,马云说茅台是一种奇迹,李保芳说感谢阿里大数据——这位官员出身的掌事者,比他的前任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时代浪潮的方向。
离开茅台时,李保芳如释重负。
“现在卸下了这份沉甸甸的担子,能够平安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已经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了。”
接任他的,是48岁的高卫东,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兼党委书记调任而来,这是茅台迎来第二个省委干部。但与李保芳空降三年再主事的节奏不同,高卫东直接坐上了茅台集团党委书记和董事长的第一把交椅。
疫情中入职,高卫东很低调。
在这个注定特殊的2020年,茅台的故事倒是平稳:它依然抢手,出厂指导价1499元,市场流通价却超过2000元;它依然是A股里的传奇存在,趁着牛市之风,茅台的市值一路飙升,近2万亿的市值,近乎教科书式的复利,令无数企业仰止兴叹的毛利率,是它面前宽厚的护城河。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茅台的江湖仍在书写,这座黔北赤水河畔的酒香小镇,还将搅动多少风雨呢。
部分资料来源:【1】《高卫东履新16天,茅台新舵手将剑指何方?》 ,萧萧,酒业家【2】《茅台酒,“罪倒”袁仁国》,武占国,野马财经【3】《季克良:愿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李澎,中国酒业杂志【4】《为茅台奋斗一辈子的茅台“教父”》,季克良,搜狐财经【5】《茅台大换血:3名空降兵和1000亿目标 》, 棱镜 ,李伟(来源:猎云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