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12月3日 文/辣椒客
有意在欧洲建设超级工厂的想法公布一年之后,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已确定这一超级工厂将建在德国柏林,其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1月12日在柏林的一个颁奖典礼上,亲自宣布了这一消息。
柏林超级工厂,将是特斯拉在美国之外的第2座超级工厂,也是在美国之外的第2座整车组装工厂。特斯拉美国之外的第一座工厂位于上海,这一工厂在今年1月7日动工,经过十个多月的建设之后,目前已经获准量产。
特斯拉工厂
柏林超级工厂虽然还未开建,但外媒已披露了这一工厂的规模,上海超级工厂的规模则是在动工之初就已公布,作为特斯拉目前已经确定的两座美国之外的超级工厂,上海和柏林的这两座工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将用于生产Model 3 和Model Y,所在国家和地区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因而这两座超级工厂,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是相互比较的对象。
上海超级工厂和柏林超级工厂,都是特斯拉旗下的超级工厂,但在规模、产能等方面,这两座超级工厂还是存在差别,在此我们也从投资规模、产能、员工及经济区位等方面,对这两座超级工厂进行一番比较,看看到底谁更超级。
就工厂本身而言
上海超级工厂的规模,在今年年初动工建设时就已经披露,在马斯克宣布将在柏林建设超级工厂之后仅一个周,外媒也披露了柏林超级工厂的投资、产能、员工等方面的情况。
投资方面,上海超级工厂计划投资500亿元,折合约71亿美元,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而在柏林超级工厂上,外媒披露特斯拉是计划投资40亿欧元,也就是44亿美元,投资规模方面仅上海超级工厂的62%,有较大差距。
产能方面,上海超级工厂规划的一期年产能为25万辆纯电动汽车,初期每周生产3000辆,全部建成运营后的规划年产能是50万辆。外媒披露的柏林超级工厂的年产能是15万辆电动汽车,仅上海超级工厂全部建成之后产能的3成,较上海超级工厂一期的产能也低了40%,产能方面远不及上海超级工厂。
员工数量方面,外媒披露的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初期员工3000名,随后将增至7000人;自上海超级工厂的计划公布以来,特斯拉还未公布这一工厂计划的员工数量,但从产能方面来看,将远在柏林超级工厂之上,同时由于柏林超级工厂尚未开工,而上海超级工厂已经获准量产,因而即使柏林工厂的员工增加到7000名,可能也无法同上海超级工厂相比。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开工及投产时间方面,在2018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透露特斯拉计划最终在全球建设10到12座超级工厂,当时就确定中国和欧洲会有一座,但上海超级工厂确定的时间较早,在去年的10月17日就已签订土地出让协议,在今年的1月7日正式开工建设,10月份开始试产Model 3,11月13日获准量产。柏林超级工厂只是已确定将建,但还未公布具体的选址,在10月23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特斯拉方面透露,欧洲超级工厂的选址已进入最后阶段,他们期望很快能公布,并计划在2021年投入生产。
车型方面,在目前所公布的计划中,上海和柏林这两座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的车型相同,都是计划生产Model 3和Model Y,上海超级工厂的Model 3已获准量产。马斯克在宣布欧洲超级工厂建在德国时,也表示柏林超级工厂将从生产Model Y开始,但由于Model Y预计在2020年夏天开始量产,因而目前还无法确定柏林超级工厂最终是会先生产Model Y还是Model 3。随着特斯拉车型的增多,这两座超级工厂后续所生产的车型也会增多,是否会有差别也有待观察。
特斯拉上海柏林超级工厂拟生产车型
就工厂的经济区位而言
在工厂规模方面,柏林超级工厂是远不能同上海超级工厂相比,但在交通、市场、配套产业等经济区位方面,柏林超级工厂在部分因素上还存有优势。
交通方面,对汽车厂商来说,交通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制造汽车需要运送相关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好的汽车需要通过公路、铁路、轮船等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协作,运送到具体的销售地点,即使是新兴的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也是需要考虑交通运输的影响。
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将建在靠近柏林机场的区域,所服务的将是整个欧洲乃至周边市场,德国和欧洲也有发达的公路和铁路运输网,这有利于特斯拉进行原材料、零部件和电动汽车在陆地上的运输,但由于柏林位于德国的东北部,远离海岸线,需要其他运输方式中转才能实现海运。虽然柏林靠近易北河,也有便捷的水运,但运输能力远不能同海洋和长江等大河相比。
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临东海,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除了能利用便捷的公路和铁路运输网络,还有水运和海运可以利用,便于原材料的运进和整车的运出,通过海运,上海超级工厂所生产的电动汽车,向北可运至环渤海地区,向南可运至珠三角、海南,当然也能运至青岛、厦门等东部沿海城市,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则可抵达四川、重庆,加上公路和铁路的协作,可以方便的运至国内的各大城市。
市场方面,特斯拉在柏林的超级工厂,服务的将是整个欧洲及其临近地区,欧洲人口密集,目前的人口超过了7亿,且经济发达,是一个对电动汽车需求非常庞大的市场,加之靠近北非、西亚等富裕的产油区,有足够的市场支撑。
中国是全球人口大国,人口超过了14亿,随着经济的发展,购买力也日益增强,胡润研究院上月中旬所发布的《201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国内拥有600万资产的“富裕家庭”接近400万,中产家庭则已达到3320万,对电动汽车也有庞大的需求。
人才数量及质量,德国也是欧洲的人口大国,人口超过8000万,加之德国是汽车生产大国,诞生了奥迪、宝马、奔驰等闻名全球的汽车品牌,有大量从事汽车制造的人员,特斯拉在德国建设超级工厂,可充分利用德国在汽车制造方面的人才。另外,德国的工程技术在全球处于顶尖水平,有大量的工业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作为诞生了奥迪、宝马的汽车品牌的国家,德国在汽车工业方面也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马斯克也透露他们将在柏林建设一个工程和设计中心。
上海虽然未诞生宝马、奥迪那样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但也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基地之一,是上汽所在地,有包括上汽大众(安亭汽车一厂、二厂及三厂)在内的多家汽车制造工厂,有大量熟练的汽车生产工人,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优势明显。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车身加工车间
配套产业方面,德国汽车生产历史悠久,宝马、奔驰的历史均已超过百年,大众集团也已存在了超过80年,悠久的汽车生产历史,也使德国在汽车方面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博世就是来自德国的一家汽车技术提供商,其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技术提供商,但由于特斯拉是生产电动汽车的新兴汽车厂商,同德国所擅长的燃油汽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所在地,有多家汽车生产工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汽车方面也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大国,特斯拉在上海建厂,也能充分利用我国在电子产品制造方面的优势,与德国不同的是,我国有宁德时代等多家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动力电池是特斯拉生产电动汽车所必不可少的。
融资方面,作为一家成立不到20年的汽车生产商,特斯拉能推出Model S、Model X、Model 3、电动跑车、电动卡车、电动皮卡在内的多款电动汽车,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其成立的时间毕竟太短,特斯拉目前在资金方面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多款电动汽车等待量产、工厂有待增加的情况下,融资状况对特斯拉建厂及后续的发展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
虽然特斯拉的资金状况一直不太乐观,但其在资本市场上还是比较受欢迎,既能通过债券和股票获得急需的资金,也能通过贷款获得资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和在柏林的超级工厂,都能从当地获得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特斯拉10月初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就披露,特斯拉中国已同招商银行签署融资协议,协议包含高达50亿元人民币的无担保12个月循环贷款。
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目前还未动工,但其从德国也将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德国有德国商业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德国邮政银行在内的诸多银行。另外,德国已计划向特斯拉提供3亿欧元的补贴。
最后
从规模来看,特斯拉在柏林的超级工厂,远不能同上海的超级工厂相比,正如其他媒体所报道的一样,柏林超级工厂在规模上,是小一号的上海超级工厂。
虽然在规模上没有上海超级工厂那般超级,但在交通运输、市场、人才及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配套产业等经济区位方面,柏林超级工厂在部分因素上还有优势。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
不过,柏林超级工厂目前还未开工建设,已经批准量产的上海超级工厂,也还未全部建成,未来这两座工厂会如何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变数,全看特斯拉怎么发展。
如果在大众、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大厂向电力驱动转型的过程中,特斯拉还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保持不错的发展势头,这两座超级工厂按计划建成的可能性也就会更大,这两座工厂在未来的规模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两座超级工厂最终孰大孰小目前还很难说。
但如果特斯拉电动汽车市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能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这两座工厂的未来也就将存在变数,如果出现了特斯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衰落的不利情况,这两座超级工厂能否按计划建成的变数将会更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