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的一天,收到单位发来的扣罚工资通知后,高枫(化名)脸色微微一变,随后把手机放到办公桌上,将头靠在椅背上,轻轻叹了一口气。
作为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分行行长,因为所在分行一笔贷款逾期,此前他已有两个月被扣罚工资。“这个月居然又扣了两万块钱,剩下的只够吃饭了。”高枫有些自嘲的说。
类似高枫的情形,在商业银行中已不鲜见。随着不良贷款持续上升,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考核标准都在变得更加严厉,高管因不良贷款被扣罚工资也屡见不鲜。《第一财经日报》获悉,在一些银行,出现不良贷款后,管理人员也被要求离岗清收,甚至倒扣绩效收入、无法离职。
“银行的工作确实越来越不好干了。”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为了避免出现不良贷款被罚,一些银行业务人员已经不愿做新的贷款,或者无法申报新的贷款项目。
被扣罚工资的高管们
从今年7月起,因为所在分行出现一笔较大金额的贷款逾期,作为分行行长,高枫已经连续3个月被扣罚工资,总金额已经接近6万元,而这几乎是他3个月固定工资总数的40%。
高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笔逾期贷款总金额4000万元,逾期时间是在今年6月底,但在7月中旬就已收回全部本息,逾期时间前后不到20天,并未给银行造成实际损失。在7月份发工资的时候,他当即被扣罚了2万元。令他略感意外的是,在随后的8、9两个月,他仍然被连续扣罚工资,而且金额也未减少。
“逾期当月扣罚工资是应该的,但收回来之后还被罚,就有点让人不好接受了。”高枫说,由于考核由总行管理,虽然是分行行长,他也无法改变考核结果。尽管这笔逾期贷款是该行的业务,但却并非由他本人经手,而且也经过完整的业务审批程序。因此对于连续三个月被罚款,他感到有些委屈。
实际上,类似高枫的经历,在眼下的银行业中并不鲜见。深圳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当前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都很大,虽然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但毕竟已经产生风险,而且可能影响到监管评级,会对银行产生隐性损失,作为分行行长被扣罚薪酬,其实是正常情况。虽然各家银行的管理机制不一样,但有的银行扣罚标准更严。
此前, 随着不良贷款持续增加,各家银行都在此方面加强了考核。银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9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24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比去年底上升0.25个百分点。而在2014年底,上述数字分别为8426亿元、1.25%。今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相较于高枫所在银行,一些银行的考核更为严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某股份制银行一家支行今年出现了一笔1600万元的不良贷款,而经手的业务人员中途离职,这笔贷款就被转到支行行长名下。后来贷款出现问题,这名支行立即被解除职务,离岗清收这笔贷款,以前已经发放的绩效工资也被追回。
“离岗清收只能拿最低的工资,还要追加行政处罚,这样一来,不但工资拿不到,每个月还要被倒扣钱。”知情人士说,由于离岗清收工资很低,而处罚通常又很严厉,涉事人员在此期间基本没有收入,甚至连以前的业务也要进行核查。
除了业务人员,一旦发生不良贷款,信贷审批人员也会受到牵连。业内人士说,在此之前,出现坏账时,一般只处罚信贷人员,而审批条线则不会受罚。随着不良贷款压力增加,如今很多银行都调整了风险管理标准。一旦发生逾期、不良贷款,审批条线也会受到处罚。
而这还不是“最惨”的。经手的贷款出现风险,即便是离职也不被允许。某股份制银行甚至分行人士说,如果出现问题的贷款收不回来时,就拿不到银行的离职证明,直到收回为止。而没有离职证明,就无法进入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任职。“这一招是最厉害的,对管理人员影响非常大,除非你不想继续在金融行业干了。”
避险之技
不良贷款考核导致的扣罚,已经导致银行业收入水平下降。公开信息显示,多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水平,已经出现明显下降。
尽管如此, 出现不良贷款时,涉事人员都会受到处罚,但却并不意味着,涉事者都会受到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受到同样的对待。在执行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潜规则”的可能和空间。
“银行业务条线的工资、奖励都很高,考核的弹性空间也很大,如果得罪了人,或者关系没处理好,处罚的时候就会按最严的标准执行,不会留任何情面。”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收入,职业前途也会受到影响。
即便是不被要求离岗清收,一旦出现不良贷款,相关人员的新业务也难以开展。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按照该行新出台的规定,只要经办的贷款出现逾期,或者成为不良贷款,经办人就无法申报新业务,即便申报也难以通过。如此一来,收入水平就会大幅下降。就算是没被要求离职离岗,但继续留下来,也“没有多大意思”。
这种方式甚至成为银行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其所在银行尚未对高管进行不良贷款扣罚,其本人经手的业务,目前也未出现大额不良贷款,但今年以来,其申报的多个项目都被审批部门否决,而得到通过的项目,已是其中的少数。“我最近都在考虑,是不是要换个工作,但别的行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此同时,减少新增贷款,也成为银行从业人员避险的方式。上述业内人士称,为了避免新增业务逾期或出现不良贷款,一些存量业务规模比较大的业务人员,干脆不再开展新的贷款业务,变成了纯粹吃老本。
新的处置途径
随着不良贷款持续上升,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加大,依靠扣罚、涉事人员清收,已经无法遏制资产质量下降。寻找新的处置办法,成为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主要方向。
“清收是能起一定作用,但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有些贷款根本就收不回来。那些大额贷款,就算扣一百年的工资,照样还是抵消不了。”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除了清收、转让、核销等传统手段之外,贷款展期、重组成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新方式。
事实也是如此。平安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该行重组贷款达到166.35亿元,较年初增加83.3亿元,增幅高达100.3%。民生银行也在半年报中表示,将综合运用催收、重组、核销等多种处置方式,强化不良资产问责,提升清收处置成效。
国有大行同样如此。以工行为例,今年上半年,该行重组贷款规模虽然较小,仅比去年底增加7.6亿元,但展期贷款却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6月底,其展期贷款491.3亿元,比去年底增加201.42亿元,增幅达到60%以上。
实际上,重组贷款也是监管层鼓励的方向。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银监会在2015年上半年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而贷款重组、联合授信等方式为监管层所鼓励。
“跟硬性清收相比,重组贷款是更好的办法,有些企业只是一时出现困难,如果重组,还有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硬性清收的话,反而可能收不回来了。”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说,从降低风险的角度来看,重组是处置不良贷款更为有效的方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