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消息,据外电报道,由于美国投资人自今年6月以来不断抛售中国概念股,致使一个中国概念股指数在同期暴跌了30%以上。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一些大型中国概念股公司开始通过回购股票来稳定股价。
一年之前进行首次公开招股并募集到创纪录的250亿美元资金的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月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回购最多40亿美元公司股票。京东商城也被董事会授权回购价值1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百度在今年7月的10亿美元回购计划,是该公司上市至今最大规模的回购计划。此外,网易也在本月把其回购计划扩大五倍,追加至5亿美元。
在大型中国概念股公司纷纷回购股票之时,正值彭博中美股权指数(the Bloomberg China-U.S. Equity Index)创出其18个月以来的新低。在中国概念股股价下滑的同时,由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下滑的顾虑,也导致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在经历了本轮的暴跌之后,中国概念股平均市盈率已接近2014年2月时的最低点。
投资公司ABR Investment Strategy首席执行官布拉德·贾斯特维斯(Brad Gastwirth)表示,“回购公司股票表明企业相信自己的增长机遇和战略,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如果股价持续走低,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开始推出回购方案。不过考虑到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投资机构的抛售更将给这些公司的股价造成压力。”
由于市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将创出25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概念股已出现了一轮暴跌。与去年11月创出的最高价相比,阿里巴巴集团当前股价的累计跌幅已达到50%,且股价已低于68美元的发行价。与今年6月时的最高价相比,京东商城股价已累计下跌了32%.百度股价则在今年下跌了41%.
彭博社编辑的数据显示,入选彭博美国存托凭证基准股(Bloomberg ADR benchmark)的公司,今年以来已推出了合计76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方案,创出历年来的回购数值之最。
企业在目前加大回购力度有着不同的动机。对一些企业而言,股价的连续下跌已让股价极具投资价值。京东商城发言人就此表示,“公司始终如一的寻找方式让股东回报实现最大化。最近推出的股票回购方案,为公司股东增加了弹性,让他们能够‘更有效的使用现金。’”
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马云(微博)已多次表示,公司股东的地位仅次于客户和公司员工。根据这家公司在8月12日发布的声明,其股票回购计划主要用于抵消股权奖励带来的股本稀释问题。
私有化要约
对其他一些中国概念股公司而言,这也是他们选择从美国证券市场退市的原因。自今年以来,至少有30家中国概念股公司收到了私有化邀约。这些公司的目标都是回到中国证券市场上市,以寻求获得更高的估值。
香港投资公司Rongtong Global Investment基金经理丹尼尔·王(Daniel Wang)表示,“我们可以把中国概念股私有化的动机,理解为公司管理层尝试着让公司回归中国证券市场。”
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长期来一直抱怨称,华尔街投资人并未真正欣赏他们的业务前景,只是以中国经济数据为方向,对他们进行投资。
唯品会 和百度
唯品会首席财务官杨东皓9月9日曾在纽约表示,“我们很难向外国投资人解释,我们的业务并未受到中国经济下滑的影响。我们一次次的尝试。我们只是希望有一天投资人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市值。”
杨东皓表示,唯品会的核心业务是在线销售打折时尚商品,这与“经济周期相反。”他还表示,唯品会正在制定回购股票的方案。唯品会当前的动态市盈率仅为20倍,远远低于全球同行48倍的平均动态市盈率。
百度董事会主席李彦宏也对此持相同的观点。他在9月14日的采访中表示,百度有可能会在美国证券市场退市,并完全的支持中国市场。Summit Research Partners驻纽约分析师亨利·郭(Henry Guo)表示,股票回购方案对抑制股价的下滑作用有限,因为当前投资人担心的是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而不是企业基本面。
该分析师认为,“目前在提振公司股价的问题上,企业管理层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招数。在如今的市场,无论是回购股票还是发表评论,根本起不了作用。只要中国宏观经济继续走弱,企业股价就不可能有太大的表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