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免密支付藏身多个主流支付场景 求安全 持卡人和银行员工主动取消)
银行·场景调查
■本报见习记者刘萌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我们都会用到“免密支付”:“网络平台打车,下车之后没动手机直接就扣走了乘车费”、“超市结账,点开付款码,收银员扫一扫,直接支付成功了”……
免密支付的确能给大家提升不少支付体验,但也被不少用户吐槽“缺乏安全感”:无主动授权、无醒目提示,跳过“输入密码”、“确认金额”等环节,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手机应用都青睐免密支付,系统甚至会默认开启。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银行网点发现,部分持卡人已主动到银行关闭相关业务,甚至于有银行员工坦言,“自己也已经取消了免密支付功能”。
部分免密支付功能默认开启
目前,很多人习惯于支付宝和微信两种手机支付方式,而免密支付也在这二者一项重要功能。
《证券日报》记者打开支付宝“付款码”使用说明,在第二条“付款额度”中明确写着“在境内付款时,每笔小于等于1000元的订单无须验证支付密码。在境外付款时,为了保障您的支付顺畅和安全,支付宝安全系统会根据客观情况和风险控制,动态调整您的免密支付额度”。
微信钱包的“付款码”使用说明中也将免密支付的额度限定在1000元以内(在商户列表中的商户消费时,则为单笔付款金额3000元以内),另外还规定“财付通有权根据客观情况和风险控制需要调整您的免密交易额度”。
除了支付宝和微信,银联的发卡行也通常将“小额免密免签”功能与“闪付”设置为默认开通,6月起,小额免密支付业务的单笔限额由此前的300元上调至1000元。
事实上,随着消费者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能出现“免密支付”的情况远远不止上述支付平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的使用着“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但当被询问是否记得何时开通此类服务时,回答大多是“不太清楚”,或者不是自己主动开通的。
以某热门旅行软件为例,在支付界面下方有一行字体非常小、默认为自动勾选的规则。《证券日报》点击规则后发现其内容包括:“您认可和同意:输入个人信息进行交易即视为您确认交易和交易金额并已不可撤销地向系统发出指令,银行或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将根据您的指令从您绑定的银行卡中将您确认的交易金额划扣给收款人。”
除了部分软件对于免密支付默认勾选“同意”外,还有多个美食类软件或智能售货机等并没有选择的选项,这也就意味着用户不同意免密支付就不能使用该程序。这类软件或小程序一般在首次扣款时验证支付密码,并授权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应用后从交易中直接扣款。
《证券日报》记者查看财付通“扣款授权确认书”发现有如下描述——“您同意本确认书即视为您已向财付通提供自动续费授权,并自愿承担由此导致的一切法律后果。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商户向财付通发出支付指令,财付通就可按照该指令进行资金划扣,财付通对商户的支付指令在实质上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相关法律责任由您和商户自行承担。”
L女士(化名)就曾经历过财付通签约自动扣费的程序,在L女士未消费时自动扣款的情况。在L女士咨询相关客服时,客服告知原因是“后台出错,正在修复,多出的扣款会自动退回到付款账户”。在等待2天后,多出的扣款依旧没有退回账户,在L女士多次催促时,客服人员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将多扣款项转回。虽然L女士最终追回了多扣款项,但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银行员工也不敢放心用
上周末,《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咨询免密支付的情况。在了解记者来意后,多家银行网点的大堂经理直接回答:“您是来申请取消免密支付的吗?拿着身份证和银行卡直接去窗口办理。”
某国有银行一位大堂经理表示:“最近有很多客户来询问免密功能怎么取消。”另有某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坦言:“免密支付限额1000元是单笔限额,每天可以刷很多笔,我自己都取消免密支付了。”
当《证券日报》记者质疑“开通免密支付为什么不提醒持卡人,并且多个银行只能网点办理取消”时,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将这个“锅”甩给了银联。
某股份制银行大堂经理表示:“这不是银行的规定,我们只是按照规定发卡。这是银联推出的,说严重点叫霸王条款,但是我们可以马上为您取消这项业务。”
对于持卡人最关心的风险问题,目前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为持卡人设置专项赔付金,提供72小时失卡保障,若因卡片遗失或失窃导致的小额免密交易,持卡人可在72小时内获赔,每年累计获赔金额达30000元。但是,在《证券日报》记者走访时发现,银行工作人员的回答却不太一致。
在某国有大行,《证券日报》记者在柜台办理“小额免密消费关闭”业务时,柜员告诉记者:“如果卡丢失或失窃导致的小额免密交易,只能挂失并报案,由公安机关追回,银行没有办法。”
在另一家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则表示:“72小时失卡保障的前提是客户付费开通了消费提醒业务,如果没有开通该业务,责任在持卡人。”
有业内专家认为,应当取消“双免”功能默认开通的形式,将知情选择权归还用户,从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银联和银行应该先关闭该功能,再以适宜方式告知用户,在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后重新开启该功能。
还有业内人士提醒,如果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要注意保护好账户信息;如果不再需要这种功能,应及时关闭或解除授权;对于涉及个人金融的应用软件,应尽量避免使用同一套用户名和密码。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