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造101》掀偶像经济热 粉丝砸4000余万元投票)
■本报见习记者陈炜
4月初,爱奇艺《偶像练习生》以粉丝集资超2000万元、决赛门票炒至1.8万元的消息见诸报端时,业界第一次正视了国内偶像产业。而在不足3个月后,腾讯的一档《创造101》,集资金额再次翻倍,超过了4000万元。
在这个所谓“中国偶像组合元年”的节点上,逐梦的年轻人,以及为偶像振臂高呼的粉丝,描绘了新的行业画像。
风口之下,偶像产业背后的公司迎来资本盛宴。乐华娱乐宣布踏上IPO进程;麦锐娱乐日前完成新一轮融资;包括嘉行传媒、悦凯娱乐、芒果娱乐、新湃传媒在内的公司,纷纷开启了招募练习生的计划。
而在资本忙于快速实现商业变现的同时,粉丝所真正期待的“优质偶像”,似乎还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作品和实力。有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一档综艺节目的成功很难与整个偶像产业的成功划上等号。而受制于时间与资金的压力,短期内批量化推出偶像,绝不会是行业健康的发展模式。
集资金额翻倍
根据此前《证券日报》记者的调查,此次《创造101》决赛门票大多维持在2000元上下,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虽未出现“天价”门票,但其集资金额,却已远远超过此前的同类节目——《偶像练习生》。
以最终决赛的第一名孟美岐为例,仅在粉丝应援平台Owhat上,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比赛期间,该平台由不同粉丝主体发起的应援活动就接近50次。而除去售卖周边礼包,及部分未公开金额的隐藏集资,仅以公开数据粗略估算,上述应援所得金额已达到469.1万元。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加上其他应援平台的数据,仅孟美岐一人,其粉丝集资金额就超过了1200万元。
而这样的情况,显然不是特例。据上述人士透露,最终进入决赛的22名选手中,有9位集资金额超过百万元,截至决赛当日,《创造101》粉丝的公开集资总额已超过4000万元。
据了解,因腾讯会员的投票数额远高于普通用户,因此,粉丝倾向于大量购买腾讯视频的会员卡、定制卡进行投票。而应援集资的主要目的,就是集中进行各类投票及线下应援。具体用途会在粉丝群内部进行公示,以保证每笔资金的去向。
不难发现,随着赛事进入尾声,粉丝“砸钱”的手笔越发庞大。在Owhat平台上,最近一次为选手杨超越发起的集资,24小时内筹集金额72万元,其中,排在榜首的粉丝一人就贡献了8.47万元,榜上前6位粉丝支付金额均过万元。
甚至记者在豆瓣小组了解到,因决赛最终选拔前11名选手出道组成团队,在总决赛的最后时刻,为支持处于出道位(第11名)边缘的选手傅菁,其粉丝砸下30万元为其投票。
但事实上,比赛结束并不意味着粉丝们的应援告一段落。
记者了解到,目前,《创造101》选手与品牌间的代言合作正式提上日程。仅以某乳制品为例,其代言方式为各成员粉丝在京东购买相应数量的产品,在完成厂家设定的销量目标后,对应成员才能成为品牌大使。
偶像产业任重道远
在业界看来,偶像选秀现象级狂欢的背后,源于国内网综内容和制作的大规模迭代升级。
从资金投入来看,《创造101》总制片人马延琨此前曾透露,为节目制作及后期的女团运营投入超过6亿元,这与此前宣称投入3亿元的《偶像练习生》相比,规模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
而在高成本投入的同时,节目换回的招商引资相当可观。此前已有消息称,《创造101》的招商总额达6亿元,基本与资金投入相持平。
具体来看,《创造101》的合作品牌包括OPPO、七度空间、小红书、中华牙膏、英树、康师傅冰红茶等。最为关键的则是,无论爱奇艺还是腾讯,都凭借该类节目大幅提升了会员数量。
但在火热之余,青少年偶像在短期内被高速商业化的模式,已经受到多方质疑。
事实上,6月24日,在《创造101》决赛后第二天,其所选拔的11名选手,就已亮相湖南卫视的节目录制。但与其商业化速度成反比的,则是其演出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同样,在4月份收官的《偶像练习生》,其最终选拔的9人男子组合NinePercent,截至目前并未推出新作。但两个月内已在多个城市展开巡演,接下数个品牌代言。
在业界看来,没有作品傍身展示实力的背景下,一味要求粉丝买单,很难说是长久之计。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节目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内偶像产业的未来,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艺人,基于舞台表演的“偶像”一职,具有更高频的曝光率和更强大的粉丝粘性,因此拥有较好的变现能力。
但另一方面,尚在起步期的国内偶像行业存在大量创业型公司,并未具备完整的运营能力。而随着“偶像”风口的到来,各路资源及创业者相继涌入,行业的运营模式及规范更亟需完善和明确。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