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吸虹效应?天津落户新政悄悄削弱燕郊房产需求)
天津落户新政影响
■本报见习记者李乔宇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人们热议天津落户新政的同时,北京地区的房价同样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天津落户新政逐步推进或将分流部分北京房产市场的潜在客户,北京市区周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价值或将有所减弱。
落户新规引“北漂”关注
在市场看来,天津落户政策的主要影响力集中在天津周边地区,河北等地的人口或有向大城市迁徙的意向,在北京工作的非京户籍人口或同样有迁户天津的意愿。
某湖南户籍的北京媒体从业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目前北京户口千金难求,天津一方面属于大城市,具有高考录取率高等优势;另一方面天津房价低于北京,且距离北京较近,在天津落户购房不会影响在北京正常的工作生活。另有某私募机构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身边很多没有拿到北京户口的人都在关注天津落户事宜,认为在拿不到北京户口的情况下,落户天津不失为一个较优方案。
在北京工作但非京户籍的人口绝非是一个不值得关注的市场。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2017年年底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其中,2017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为36.59%。如果将群租房、违建、地下室等常住人口的数字算进去,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数字或出现进一步的增加。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转移倾向引发业内对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关注。有观点认为,天津落户政策的陆续落地,或将对北京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的分流。
业内聚焦虹吸效应
有评论人士谈到,无论天津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天津开放落户事项仍然对京津冀的发展有一定拉动作用。目前来看,鉴于天津在人才吸引的配套政策方面力度大于北京,在交通以及教育方面又具备一定的优势,天津对北京人才的虹吸效应是存在的。
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天津人才新政的实施或将为北京的房价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宋清辉指出,如果天津人才新政聚集大量“英才”安家落户,像西安那样吸引数十万人才,对北京房产市场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分流。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在谈及该话题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还要看落户政策后期的执行情况,如果天津落户人数能够达到一定规模,那么确实有望减少北京的购房需求。对于北京市区周边譬如燕郊等地的房地产市场而言,张大伟进一步指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天津落户政策或将进一步削减其竞争力。
事实上,即便在天津落户新政出台前,燕郊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较为冷清。据房天下数据显示,在2017年5月份,燕郊房价均价还在2.9万元/平方米,到了今年5月份,该地区房价均价已降至1.98万元/平方米,同比下降三成。
不过,并非所有的北京常住外来人口都认同天津落户新规所带来的虹吸效应。有家在潍坊,工作地在北京的一位夏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天津住房对其难以构成明显吸引力。夏女士表示:“我工作地在北京,就算在北京没有房子也可以就近租。同时我家也开通了高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北京,家那边的房子更便宜,环境更好,也能有家人相伴。”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夏女士亦直言:“现在炒房有点不靠谱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方圆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邓浩志亦不认同天津落户新政对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他认为,京津本身面向的不是同一个市场,不存在虹吸效应。邓浩志认为:“从北京的地位来看,不大可能被天津分流,北京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性市场,而天津的影响还是区域性的。”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