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是乐天的下一个“接盘侠”)
走进死胡同的韩国零售商乐天在中国市场寻求分拆出售,在先后传出过正大集团、沃尔玛、利群等多家零售商有意洽购的消息后,这次又迎来新的“绯闻接盘侠”——物美。
4月26日,彭博社援引韩国《朝鲜日报》消息称,韩国乐天拟把在北京的22家大卖场和超市卖给物美集团。同日,路透中文网报道称,乐天已经同意将中国6家超市运营商中的1家售予物美控股。针对上述传闻,截至发稿前,物美方面并未做出相关回应。但对于乐天的商超业务乐天玛特来说,不管是被接盘还是继续挣扎,这一进入中国十年的韩国零售品牌早已不复当年光彩。
传闻再起
韩国乐天出售中国超市门店的传闻已成为零售行业不定期上演的戏码。据彭博社援引的韩国《朝鲜日报》消息,韩国乐天拟把在北京的22家大卖场和超市卖给中国的物美,售价256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97亿元)。另据路透中文网报道,韩国乐天购物已于4月26日同意将位于中国的6家超市运营商中的1家售予物美控股,作价约2485亿韩元。
路透社称,去年乐天购物选择高盛管理其于中国的乐天超市店面的出售,此前这些店面大多已因中韩关系紧张而关闭。乐天购物计划在去年底前完成出售事宜,但直到今年仍进展缓慢。
但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与上述传闻出售的“北京22家大卖场和超市”不一致的是,据乐天玛特官网显示,华北地区仅有17家门店。其中,北京有16家,包括3家乐天玛特和13家LotteSuper乐天超市,天津另有1家乐天玛特。
这并不是乐天玛特首次被传出收购消息,就在今年3月,区域零售商利群股份被传出将接盘乐天玛特在中国的部分门店。为此,利群股份专门发布公告声明,公司对乐天玛特仅处于考察阶段,且不是惟一意向方,具体的谈判时间及后续推进方案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尚无实质性可披露内容。时至今日,利群股份与乐天玛特的接洽也没有最新进展传出。
不论此次出售传闻是真是假,可以看到的是,自萨德事件影响逐渐扩大后,乐天玛特的出售传闻就一直在不断传出。
在去年9月,有消息显示,因在中国市场业务不稳定性逐渐增大,乐天玛特业务的损失额急剧上升,因此乐天玛特已指定高盛为出售程序的主管投行,由高盛方面与潜在收购者进行接洽,竞购者数量约为5家。
不过,与每次出售传闻并行的是韩国乐天的澄清及“绝不放弃在华市场”的表态。但具体到乐天玛特国内超市的基层员工,曾有员工透露,有两家国内知名的超市品牌都曾来看过门店。
十年坎坷
截至今年5月,刚好是乐天玛特进入中国第十年,而如今的乐天玛特早已不复刚刚进入北京市场的光彩。
资料显示,2008年5月,乐天玛特以鲸吞北京万客隆8家门店为标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在2009年底将门店数量提升至100家。按照当时乐天玛特的计划,先期以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为扩展区域,逐步扩展到全国市场,到2018年将在中国开设300家大卖场。
但乐天玛特的颓势从2012年开始显现。据乐天玛特官网显示,2012-2014年,乐天玛特开店数量分别为11家、5家、1家,店铺扩张渐显乏力。同时,关店数量却不断攀升。2012年关店1家、2014年关店6家,甚至在2015年7月,乐天玛特山东青岛、威海和潍坊的4家门店几乎同时宣布停业,也算是宣告退出山东市场。
2015年8月,时任乐天玛特华北区副总经理的朴世镐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山东撤出让不少人有误解,但这次关店是非常正常的决策,我们当时的判断是当地亏损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华北区来做”。
彼时,华北区被乐天玛特中国定位为战略区域,不同于山东门店由乐天玛特自主投资、开店,北京7家门店都是当年收购万客隆门店而来,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且经营一直稳定。
乐天玛特将转型的机会押宝在乐天超市这个小业态上,朴世镐当时表示,相比乐天玛特这样的大卖场,乐天超市开发难度不大,可以开店的地方很多,在样板店完成改造后,更容易进行复制。
但刚找到转型希望的乐天玛特从2016年底再次遭遇滑铁卢。当时,乐天玛特在中国内地市场总共有99家店,但其中有74家因违反消防安全条例被勒令停业,另外13家由乐天自己决定暂停营业。
此后,尽管乐天集团在2017年3月和8月先后两轮对中国乐天玛特输血注资,但仍无力回天。也正是从那时起,几乎所有国内零售商都被传出与乐天玛特有过接触,但至今无一家有结果。
门店价值
对于此次乐天的“绯闻接盘侠”物美来说,有分析认为,这并不意外。
一方面,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在近几个月来频繁在公众场合亮相,而张文中早年曾带领物美先后对超市发、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百安居等区域零售龙头发起收购,版图扩张态度凶猛。伴随张文中重回大众视野,物美接盘乐天在华资产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实际上近几年不少在京寻求出售的门店资源,已被物美收入囊中。包括乐购、华普的部分门店以及世纪联华在京仅存的双井店、昌平店。
一位资深大卖场从业者直言,目前北京市场上正寻求出售的大卖场门店几乎都和物美、永辉有过接触,接盘者也基本就是这两家,因为只有这两家品牌拥有进一步占有市场的资金和野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