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火爆知识付费课程背后谁在获利)
“新世相”近期掀起的知识付费领域风波,终以课程暂停购买、多名用户成功退款告一段落。购买和分享课程,其初衷究竟是分享知识,还是类似传销?有律师表示,实际上这种多级分销的方式已经符合法律上对于“传销”的构成要件,会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公平的影响。不过,知识付费仍是近年来的关键词,多家平台相继推出多种形式的知识付费,有统计显示,中国愿为知识付费的用户达1.88亿人。移动支付的便利、付费观念的普及、用户的个性需求等,都成为知识付费大行其道的关键因素。但也有人质疑,“付费的就是优质的吗?”
进展:多名用户收到新世相退款
多名用户向北青报记者反映,目前已经收到新世相方面的退款,退款过程十分方便,只要直接在微信支付内申请,即可实现“秒退”。用户还可以在公号内直接输入“申请退款”,填写手机号码及申请退款原因后,经过审核即可退款。同时,新用户已经无法通过任何途径购买“新世相营销课”,但已购课程的用户将不受任何影响。
目前微信团队已对新世相公众号进行了处罚。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腾讯此前发布的《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整顿新型多级分销欺诈行为的公告》中明确禁止了几种行为,均为利用微信关系链,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实施多级分销欺诈行为,发布分销信息诱导用户进行关注、分享或直接参与,新世相本次的活动符合其中一类规定。
分析:分享平台为何爱推知识付费课程
近年来,知识付费成为各知识分享平台甚至自媒体变现的重要方式,它们相继推出各种付费玩法,包括社区问答、直播、付费课程、产品订阅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人。为何知识付费的市场如此大?艾媒分析师认为,付费技术和付费观念逐渐普及,知识付费的时代即将到来。近年移动支付技术逐渐成熟,为各APP在移动端实现打赏、付费等功能提供便利;而为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则表示,“在脱离系统学习的阶段之后,人们更多需要按需学习,即学即走。”
腾讯研究院此前对用户知识付费意愿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消费有偿分享的知识的渗透率在网民中超过了一半,达55.3%。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占比63.3%。“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也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也就是说,用户知识付费的目的更具投资性,希望听到的课程内容更具专业性,希望该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学业带来益处。
质疑:近半知识付费用户认为体验一般
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产品大大节省了用户筛选和接收优质内容的时间,驱动了用户的付费行为”。不过,“付费的就是优质的”这一观点遭到质疑。数据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有38%表示体验满意,还会尝试;49.7%表示一般;而12.3%的用户表示不满意,对于付费得到的内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费的途径来获取。另有用户表示,碎片化的内容都是他人思考的产物,“就像别人嚼过的甘蔗”,对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帮助不大。
还有观点认为,在这些火爆课程的背后,最火爆的并非真正的知识大家,而是一些自媒体商人,名为帮助用户,实为销售自己。另外一些“草根大V”,则可能只是借着知识经济的东风,拼凑资料,开专栏赚钱。
追访:知识付费课程不乏分级营销模式
在这些知识付费课程中,不乏类似新世相的“分级营销”模式。今年1月,某付费课堂推出的课程,原价199元,促销价39.9元,并采取分销模式,当用户在朋友圈分享该课程链接,朋友在该链接处购买,用户本人即可获得收益。一级分销60%收益,二级分销30%收益,并且无论本人是否购买该课程都能够参与分销,根据该收益计算,一级分销获益23.4元,二级分销获益11.7元。最终,该课程售出14万份。
不过,这一分级营销很快因违反微信的内部规定而被处罚,但后来者依旧愿意复制这种快速营销方式。
声音:“分级营销”符合传销的要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