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隐私:你的消费数据和信息应该属于谁?

(原标题:“透明”的隐私:你的消费数据和信息应该属于谁?)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获知央视“3·15晚会”对消费误区的追问,在网络平台上吐槽让我们堵心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场看不见对手的 “战争”里,表达自己的爱与愤怒。这是刚刚过去的3·15留给我们的印象。当然我们没有太留意的是,这些发生在指尖的动作生成的数据和信息,会透露与个人相关的所有秘密。

这场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消费革命,在带给我们最大便利的同时,也将意想不到的命题摆在所有人眼前。在过去30多年的消费维权行动中确立的那些准则,早已成为社会共识。消费者权利保护的原则从未改变,比如安全消费、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和解决纠纷的权利。问题是,我们正面对比过去更为复杂的情势:消费者在传统消费场景遭遇的所有困境依然存在,比如说假冒伪劣;而在消费升级进程中,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持续涌现,新技术重塑一切领域,但这也可能同时将消费者带入新的困境。

当我们下载一款APP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是否偷看了你的隐私信息,或者是否滥用你的相关数据。跟传统时代的消费相比,更让消费者头疼的是,如果你不同意平台收集和使用你的信息,你就不能使用相关产品和服务——很多时候除了“被同意”你别无选择。尽管去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这种情况也未见更多改观。这部法律实施两个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的执法检查显示,49.6%的受访者曾遇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有52.5%的人认为执法部门保护用户信息的成效一般或者不好。这些结论来自检查组完成的一份 “万人调查报告”。它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问题是当你发现信息被泄露或者被滥用后,想要主张自己的权利仍然是一件难事。如今这部法律施行已经10个月,情况会更好一些么?

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宣称数据和信息是其核心资产时,局面越发错综复杂。因各种消费行为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应该归属于谁?这个问题被有意无意无视了。如今数据无所不在,甚至成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基础“原材料”,消费维权早已突破了“打击假冒伪劣”的范畴。我们认同这样的主张:当数据成为资产,应该明确与知情权、选择权同等重要的,是消费者对这些资产的拥有权和掌控权,是法律对这些私人权利的有效保护。若非如此,与大数据时代一同主宰我们生活的,很可能是消费者权益保障难以弥补的缺失。

新兴领域的勃兴超出了那些乐观的预期,影响着越来越庞大的消费人群。这要求我们尽快做出选择。就拿网购来说,尽管目前网购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过去五年的平均增幅却在30%以上,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徘徊在10%左右。专家预计,到2020年,大数据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信息消费则会成就一个6万亿的大市场。毫无悬念,新应用场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会统治商业世界,是否一定要到那时候我们才给出清晰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3-18
“透明”的隐私:你的消费数据和信息应该属于谁?
“透明”的隐私:你的消费数据和信息应该属于谁?,权利 法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