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年150场电子音乐节的商业账本)
首届ISY国际电音节日前在海南落幕,但是电子音乐节引发的关注并未就此停息。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电子音乐节数量为32场,2017年则为86场,增长率达168.8%,2018年这一数量或将超过150场。而在动辄超千万元的成本投入下,无论是占据营收大头的品牌赞助,还是制作公司屡受资本青睐,都与电子音乐节自身的商业价值密不可分。
60% 艺人支出占六成
三年前说起音乐节,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才是话题中心,但是到了2018年,作为市场中占比较大的垂直音乐节类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看,电子音乐节都已一跃成为市场中关注的焦点。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2017年度中国电子音乐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音乐用户规模为1.97亿,2017年达到2.86亿,增长率为45.2%,2018年将突破3亿,达到3.58亿,2019年将突破4亿。与之相对的,2016年中国电子音乐节数量为32场,2017年为86场,增长率达168.8%,2018年国内电音节数量或将超过150场。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得知,通常举办万人以下的小型音乐节,单日成本在200万元左右;而万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单日成本则需500万元左右。相较之下,电子音乐节的成本支出更高。现阶段,电子音乐节最常举办的区域便是海滨地区,主打音乐与休闲娱乐于一体,越是到深夜,电子音乐节的气氛越能走向高潮,因此场地成本也是电子音乐节不可忽视的重要支出。
行业评论人王毅指出,在成本构成中,除了场地租金、舞台声光电、安保、人力费用外,艺人的演出费用以及吃住支出能占据成本的60%。艺人费用是音乐节成本中最不可控的内容,因为很多大型的音乐节通常会举办3-5天,这些天里音乐节其他内容可以不变,但是艺人一定会变,而能够邀请参演的艺人重量,往往意味着音乐节的质量。随着电子音乐的走热,举办电子音乐节的成本越来越高,部分电子音乐节的花费可达2000万-5000万元,“造价成本越高,意味着必须吸引到足够的人流才能回本,随着电子音乐节数量的增多,主办方回本的压力自然也会增大”。
40% 赞助商贡献四成营收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电子音乐能融合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甚至高雅音乐,而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电子音乐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度也很高,比如科技、娱乐、赛事、游戏,市场非常广泛,这也为电子音乐节的营收方式拓宽了路径。
事实上,不断涌现的电子音乐节已让广告商关注到其背后巨大的消费力,据业内人士透露,百威啤酒与风暴电子音乐节达成合作,冠名费高达五年2亿元。而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音节的主要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品牌赞助,大概占到40%-45%,其他则是卡座酒水以及票房收入。消费者林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赞助商与消费者一样,都很注重品牌效应,比如Electric?Zoo、Ultra?Music?Festival等全球知名电子音乐节,在国内举办必然会吸引大批的人流,相较于综合性音乐节,电子音乐节的消费者参与性、目的性更强,对于赞助商来说,所能获得的宣传效应也是加倍的。
在赞助收入之外,电子音乐节惯有的高票价让票房同样成为营收的大头。由摩登天空与核心创艺一起创办的MYTH妙电音节,2016年第一届在上海世博园举办,两天请来了DJ?Diplo、Knife?Party?、DVBBS等5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DJ,最低票价520元,最高卡座费用为58800元;今年5月2日举办的乐动电音节国内首站佛山站,6个小时的演出票价最低为120元,最高则达到7800元。
音乐节代理商王瀚清表示,电子音乐节未来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尽管电子音乐节较为小众,但该类音乐节的目标受众均为纯粹的深度爱好者,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因此在收益上不一定会弱于大众音乐节,反而有可能实现超车”。
20% 品牌增值至少达两成
潮流元素一向是资本的“新宠”。近日,电音天才Alan??Walker晒出与张艺兴的合影,也许只是一个小众乐种触电流行的缩影。但是当在电音市场有所布局的公司不断受到资本的青睐时,这个市场已然显得热闹非凡。
2017年10月,旗下品牌有娱乐性大型电子音乐节“幻境HYPER”、先锋电子音乐以及电音教学机构“电厂P-STATION”的电音公司麦爱文化完成千万元A+轮融资,并与迷笛共同创办了“电迷音乐节”品牌,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电音+摇滚”的全新音乐节体验模式;紧接着在11月,亚洲星光娱乐宣布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并宣布了2018年度ULTRA?CHINA电音节计划;1月31日,还有腾讯音乐与索尼音乐共同成立电音厂牌Liquid?State,并与李宇春、谢霆锋、Alan?Wlaker等达成了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