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无疑是2017年最火的概念之一,日渐式微的充电宝因站上共享风口又成为了资本宠儿,但无法回避的是,移动电源市场的安全质量问题仍然存在。
2月25日,南方航空一趟从广州飞往上海的航班在乘客登机过程中,一旅客所携行李在行李架内冒烟并出现明火,所幸处置及时并未造成进一步损害,根据南航官方公布消息,事发原因为旅客所携带充电宝冒烟并着火,事发时充电宝未在使用状态。
无独有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月3日,在广州地铁一列车厢座位处亦发生了一起因充电宝突然冒烟着火的事故,当时该乘客正准备从背包里拿出充电宝给手机充电。
安全隐忧犹在
广东省最近进行的充电宝质量抽查表明,市场上确实存在着不少质量低劣、安全性能很低的产品。日前,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7年广东省移动电源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公告,结果显示,80批次充电宝产品当中,29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发现率高达36.3%。检测发现,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力冲击和阻燃要求两个方面。
此次广东不合格的29批次充电宝产品中,重物冲击项目不合格的就达到18批次,阻燃项目不合格达14批次。
今年1月初,深圳市市场监管管理局也组织开展了移动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检测22家单位的31批次产品,发现不合格产品28批次,其中不合格项目包括防火防护外壳的材料、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志、有害物质标识、环保使用期限标识、热滥用等。
上述提到的外壳防火阻燃,指的是在充电宝电芯、电路短路或者机械作用等原因,引起爆炸和燃烧事故时,外壳被点燃后自主熄灭,可阻止电芯自燃产生的进一步危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充电宝外壳是设备最后的保护屏障,它的材质除了影响充电宝的稳固性、实用性、便携性,更是使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金属材质和塑料材质,前者防火阻燃,但更重一些,携带体验较差,后者塑料材质携带轻松更轻便,但缺点明显,防火阻燃能力不如金属。
“充电宝容易着火乃至爆炸,说明外壳阻燃能力不行,很多充电宝号称其产品应用多重防护,尤其是外壳材质更是被大力宣传,金属的也就罢了,凡是塑料材质的,基本都被冠上(拥有)防火阻燃功能。”一位电池行业人士向记者解释称。
此外,容量虚标现象在行业中也非常常见,不少充电宝标称容量是1万到3万毫安时,但是实际测出来的结果往往低于该数据,有的甚至不到五千。
充电宝市场混乱问题仍然严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充电宝虽然是移动智能设备的标准配件,但目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上述电池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充电宝市场从每年销售数百万台的大牌子,到每年销售几万台的山寨产品,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和对应的市场,差距非常之大。虽然市场上牌子这么多,但充电宝产品之间的同质化严重,且没有新技术进入。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国内首个移动电源国家强制标准《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正式实施,但从标准实施三年来看,充电宝市场的混乱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
事实上,充电宝属于配件类产品,其本身属性基本上跟着手机来走。而数据显示,2017年的手机及平板的销量较往年有一定程度下滑,再加上充电宝的更换频率比手机低,充电宝市场的的恶性价格战、产品严重同质化、假冒伪劣等现象依然突出。
“我们以前主要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研发相对应的充电宝,也承接一些企业订做充电宝作为礼品的订单,充电宝的整体市场规模是在缩小的,已经有一些疲态了,现在已经逐步转型到储能方向。”深圳一家充电宝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移动电源是现阶段移动设备电池大容量技术不足的妥协方案,仍属于较低端的电子产品,很多小企业也能制造出一大把,以低价优势不断涌入市场,引起价格战自不必说,更主要是引起了行业的恶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在同质化严重的充电宝市场,各个品牌正在寻求新的突破,不少厂商正试图寻求外观和功能的变化以及拓展,希望让充电宝市场上出现更多的发展机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