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商红利消逝三巨头接连加码无人零售 盈利困局仍在)
12月5日,两位志愿者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天猫无人超市内选购商品。新京报记者 李冬 摄
三巨头加码无人零售盈利困局仍在
一周之内,阿里、腾讯、京东纷纷布局无人零售,有投资人称,无人业态的低成本与易复制性等仍然存疑。
一周之内,无人零售突然成为巨头纷纷加码的行业风口。
12月19日,阿里联合美的发布了无人零售新产品——小卖柜。当天,腾讯持股的猎豹移动投资无人货架。此前12月14日,京东在无人零售业态加速布局,宣布将在全国主流城市建数百家无人超市。
今年年中,无人零售概念爆发后,多方资本合力站台,让电商巨头与传统零售商、初创型互联网一起躁动。一些业内人士与投资人认为,该业态会成为零售行业非常重要的补充,但现阶段看,其很难满足资本对快速复制、短期盈利的需求。一些新型便利店从业者不再打出“无人”概念,而是强调技术赋能,“无人不是风口,但智能零售将永远是风口”。
电商红利消逝 无人零售成新战场
2017年12月19日,阿里云IoT事业部总经理库伟出现在美的旗下无人零售项目小卖柜的发布现场。小卖柜初始投资5000万元,目前美的集团控股85%,其采取了阿里方面提供的相关技术,通过跟蚂蚁金服、芝麻信用合作,用户在支付时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实现,还能通过芝麻信用来透支支付。据了解,小卖柜准备在未来18个月内进入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部分重点三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区域的中等规模城市。
12月19日当天,腾讯持股的猎豹移动也传出布局无人货架的消息。该项目11月初开始运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线下铺设5000个点位,今年年底将冲击1 万个点位。
此前12月14日,京东与中海地产达成合作,称将在全国主流城市建设数百家无人超市。按前期规划,今年春节前将首先在北京上线三家无人超市,明年会有50到100家出现在中海的整个物业中。
阿里也在无人零售方面广泛布局。此前7月,阿里首个线下无人零售业态“淘咖啡”落地,并于8月宣布开放无人值守技术;阿里系(联合蚂蚁金服)持股32.94%的饿了么9月传出启动无人货架项目;阿里持股19.99%的苏宁云商8月起也开出几家无人“Biu店”,与此同时,其收购的高鑫零售(旗下欧尚超市)合作的缤果盒子关注度颇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用“几乎在一夜之间”来形容无人零售业态的爆发。“真正火起来是在今年年中之后,因为5月我们在上海开便利店大会都没聊这个话题。从Amazon提出无人店这个概念,大家就觉得无人店离行业已经很近了,它来得会非常快。但(还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企业来做这个事情。”
巨头布局线下无人零售的背后,是电商红利期的逝去。嘉御基金创始人、阿里巴巴前执行副总裁卫哲近日在一场论坛上分析了电商的三个软肋:用户体验不佳,以服装为例,平均退货率在25%;获客成本升高,淘宝刚起来的三年平均获客成本只需两、三块钱,现在将近100块,电商普遍的获客成本大约占营业额的10%;物流成本高企,平均B2C的成本比传统B2B将近高出10%。
马云2016年提“新零售”,刘强东2017年7月提“无界零售”,无论概念如何,从目前看,巨头在这块重兵投入已是大概率事件。接下来,围绕无人零售,巨头之间将展开更加激烈的场景争夺战。
资本驱动 新技术新概念撬动估值
与无人零售火爆相对应的是,有人零售正面临资本寒冬。
据一位零售业内人士透露,全时连锁便利超市已经在资本市场寻求入股或收购一年多,报价十多亿,目前仍无人接手。与此同时,电商巨头、传统零售商、技术设备商及一众创业公司正纷纷涌入无人零售的赛道。
王洪涛表示,传统零售入局有零售转型的内在需求,“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我觉得还是资本的驱动,像缤果盒子拿到投资后就给了很多人鼓舞。”
一些声音甚至将无人零售项目的融资速度与共享单车类比。阿里旗下“淘咖啡”落地前一周,无人便利店领域的融资便超1.3亿元:7月1日,F5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7月3日,缤果盒子称完成超1亿元A轮融资。
此外,在无人货架这一细分领域,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已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总额超25亿元;猩便利更是在9至11月两个月之内获得近5亿元融资。
王洪涛分析,无人店最核心的吸引力就是概念,未来新技术的概念,或者说它估值的方式就变了。这么多年来,实体零售商跟资本的对接中,行业内大面积获得资本的比例还不高,就是因为传统零售的估值上不去。传统零售行业其实是个很苦的行业,纯利水平1.5%-3%,对于资本来说投资回报率会很长。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无人、智能业态会成为零售行业非常重要的补充,也符合未来消费者的习惯,但目前来看没有做得特别好的企业,难以满足资本对快速复制、短期盈利的需求。
成本难解 现阶段难实现迅速盈利
低价铺货、回本快速、布点迅捷及融资强大一直是无人业态自诩的四大优势,但一些业内人士与投资人持不同的看法,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潇谈到无人货架时曾说,很难赚钱,更多的是帮巨头推广支付工具而已;此外,无人业态的低成本与易复制性等仍然存疑,当下许多条件还不够成熟。
今年7月,缤果盒子上海店上线几天就因高温停运的消息首次将无人业态推向舆论风口浪尖,3个月之后缤果上海两家店继续曝出关停的消息,且有员工还曝出股东与参股公司的内部人事纠纷。
此外,风口之下的便利店行业高管频繁动荡,现已有包括原罗森中国副总裁福田晓村(后创立“猩便利”)、原全家总经理朱宏涛、原居然之家Eatbox无人便利店项目负责人安利英(后创立“零号元素”)、原多点CEO林捷(后创立简24)在内的多名高管离职。
风波之下,现阶段无人业态在技术赋能、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小争议。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无人超市或无人便利店,初次进入注册程序较为繁琐,经与店内引导员沟通,前期准备耗时约7、8分钟。有消费者抱怨程序复杂欲放弃时,引导员甚至另辟入口,让消费者绕开智能通道先行进入购物。
目前,无人零售实现了消费者端的无人,但后台仍有很多节省不了的人工环节。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从人工成本的角度来考虑,无人便利店的“无人化”能提升的效益有限,对便利店来说,人工服务所产生的价值远高于其成本。“例如只拿收银这个服务来讲,(无人店铺)一个标签的成本是3到7毛钱,但人工平均完成一件商品收银的成本(人工成本/收银商品件数)平均大概是7分钱左右。”此外,无人店铺增加的监管成本有可能大于节省的人工成本。
王洪涛分析,无人店需要和现有的实体零售商做好结合,店铺布局尽量接近,方便监控与补货。如果无人店孤军深入的话,看似节省了人工费,但实际的供应链配送上需要花费的成本相当大。无人店里面的商品SKU数本来也不多,而且需要高频周转。
毛圣博认为,便利店即使是无人化,可能也比较难快速爆发。一方面,无人店铺布局线下场景时,BD的成本和难度仍然存在;此外,便利店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如果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将较难拥有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和反应优势。
对于无人业态存在争议的成本和盈利问题,京东方面10月曾称,无人便利店背后的D-Mart是全球首个低造价的智能门店解决方案,不过尚未公布具体数据。
供应链竞争 行业将现冰火两重天
在朗然资本对2018年新零售趋势的预测中,无人货架行业将冰火两重天,头部企业间的供应链竞争开始启动,加速与有人店巨头企业的合作。
受访的一些新型便利店从业者不再打出“无人”概念,而是强调技术赋能智能零售。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介绍旗下智能便利店时表示,其不是无人便利店,是少人、自助便利店。林捷也提到,“我们无人便利店不是真的无人,只是把不需要人的地方,通过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把它去掉,比如收银。但我要做有温度的便利店,门店是有人的,并且是专注于用户服务。”
迅雷创始人程浩近日在其个人微信号中详细解读了Amazon Go的“拿来即走”,认为这不是“无人”,同样可以应用到有人的店铺,核心价值是用户体验,不是把人全部替代掉。他认为,未来“拿来即走”和信用卡、移动支付一样是智能零售的基础设施,未来大型超市、连锁便利店,都会接受这项技术;并且,既然是基础设施,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一定会在这块重兵投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