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湾卡债危机: 银行花式发卡 监管亡羊补牢)
[2005年底,台湾信用卡发卡数突破9000万张,较2002年底的5687万张增长58%;累计流通卡数达到4549万张,较2002年底的3159万张增长44%。]
近来,关于现金贷的监管文件在中国大陆陆续出台,倒逼这个在“裸贷”、“暴力催收”等诸多负面词汇中成长的行业,进入规范运营时期。
而就在十几年前,中国台湾地区也经历了几乎同样的一场轮回。2005年前后台湾卡债危机的背后,同样是有关人性、欲望和信贷的故事。
业绩压力下,银行花式发卡
“个别银行发行现金卡,类似现金贷,用卡直接在ATM提款,可循环使用,获利甚丰,引致同业争相仿效,形成恶性竞争。”某银行信用卡部门从业人员向记者如此描述卡债危机的起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台湾地区经济放缓,大量传统企业外迁,银行的企业业务难做。同时,银行数量从1990年的16家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53家。银行逐渐把目光转向了个人消费金融,开始拓展例如信用卡、现金卡和其他小额贷款业务。
“2000年万泰银行率先发行了‘乔治玛莉现金卡’,居然大受欢迎。”经历过当年危机的台湾人老王回忆称,上年还严重亏损的万泰银行,因此当年就扭亏为盈,盈利14亿新台币。“看到钱那么好赚,更多银行纷纷效仿,台新、中信、大众、中华纷纷发行信用卡、现金卡。”
甚至有银行打出广告称“只要会呼吸就能办卡”、“五分钟发卡”等。为了争夺客户,银行屡屡下降办卡标准,办卡前不需要信用评估,使用中不记不良记录。银行同时还推出诸如“红利积点”、“刷卡、办卡送礼品”、“购物送信用卡”等花样优惠方式,鼓励客户办理、使用信用卡、现金卡。
花式发卡背后,是银行的巨大商机。信用卡和现金卡都具有借款和循环信贷的功能,属于高利率消费贷款。当时的贷款基准利率仅为4%,因此,高达20%的信用卡循环利息远为其他金融产品所不及。
此外,银行利用广告宣传向消费者植入借贷消费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观念,鼓励民众大量使用信用卡甚至透支,扩大消费。银行还规定信用卡最低应缴还款比例为2%~5%,使持卡人放松心理警惕。
“当时,全台湾信用卡、贷款广告漫天飞,教导我们身上有多张卡是种时尚,应该活在当下,有钱用的时候就应该及时享乐。困顿家庭也可以用信用卡一刷,解燃眉之急。”老王说。
根据台湾地区监管机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金管会”)统计,2005年底,台湾信用卡发卡数突破9000万张,较2002年底的5687万张增长58%;累计流通卡数达到4549万张,较2002年底的3159万张增长44%。
催收也疯狂,几十万“卡奴”陷入悲惨世界
由于持卡人的信用额度是自己收入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最低应缴还款比例又仅为2%~5%,加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被银行的各种宣传、推销颠覆,借款、欠债消费成为了台湾社会和一部分持卡人的常态。但当欠款消费的持卡人动用了最低应缴还款比例时,就掉入了循环利息的陷阱,债务加速累积,最后沦为“卡奴”一族。
根据“金管会”统计,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双卡合计放款余额于由6631亿新台币增长至8056亿新台币。
此外,根据“金管会”2006年4月发布的《卡债问题报告》,“卡奴”人数为52万人,平均每人积欠30万新台币的卡债。而从“卡奴”的用卡行为分析,奢侈品消费、过度消费是卡债的主要成因之一。
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5年底,台湾过度借贷人口约30万至4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成年人口的2%)。其中,债务余额为月薪22至45倍之间的比例约占30%。调查还显示,70%的双卡债务资金用于奢侈消费,30%才用在民生消费上。
“卡奴还不出欠债后,银行便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讨债,有合法,也有非法的。许多银行自己催不来款,把业务委托给讨债公司,而这些公司几乎都有黑社会背景,手段不规范、不道德。这个问题就这样从金融问题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老王称。
当时,在台湾合法的讨债公司就达900多家,还有大量的非法讨债公司。
一些讨债公司以“征信社”为名义招揽生意,实际从事暴力讨债,使用窃听器、西瓜刀、球棒、电击棒、喷漆等,恐吓、折磨债务人,并将GPS偷置在债务人的车上,用针孔摄影机或监听器充分掌握对方行踪,最后直捣家中。
种种催债行为对债务人心理影响甚大。“最极端的是自杀,案例很多。”上述银行信用卡部门从业人员称。根据麦肯锡的报告,2004~2005年,台湾地区一年间自杀的人数高达4000人,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是“卡奴”。
值得一提的是,卡债风波还催生出另一类人群——“卡贼”。这部分持卡人吃定银行,全力赖账。根据银行部门的资料,在52万的“卡奴”中,只有623人卡债超过300万新台币,但其中99%都不知去向。
卡债危机爆发,银行、经济很受伤
2005年冬天,随着双卡债务状况的持续恶化,卡债危机爆发。各家银行双卡逾期放款激增,坏账问题恶化并侵蚀获利。
根据“金管会”银行局数据,双卡逾期放款余额2005年6月的138.50亿新台币骤增至2006年5月的341.26亿新台币,一年间便提高为2.5倍。双卡逾放比也从2005年12月的2.22%上升至2006年5月的4.98%(即每100元双卡借款中,有将近5元逾期三个月以上未还)。
银行为减轻逾放比的不利影响,遂积极注销坏账。2005年7月双卡注销坏账金额首次超过60亿元,2006年3月更注销近217.5亿元。前十大信用卡发卡银行中,台湾地区银行(除中华银行外)2016年全年的注销坏账金额均超过各行发卡收入的30%,台新银行甚至高达55.7%。
银行税前获利因而减少。以2006年3月为例,该月份台湾地区银行全体营业收入虽有1473.4亿新台币,但全体税前获利却仅为25.1亿新台币。获利空间受压缩下,银行开始紧缩双卡业务。自2005年10月起,信用卡“当月停卡数”就开始超过“当月发卡数”。
“大陆今天的现金贷风波没有台湾当年的卡债危机严重,涉事金融机构也非常少,而台湾是所有正规银行都参与了。”上述银行信用卡部门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此事对台湾地区银行业造成严重冲击,由大幅获利转为大幅亏损,由于政府的强制性减债减息措施,银行很多年才恢复元气。
卡债问题也影响了台湾地区的内需和经济增长。据“经建会”统计,银行紧缩消费金融影响到200亿新台币的民间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0.15个百分点。
监管迟到,协商债务解困
卡债危机从消费金融蔓延到金融、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台湾地区监管部门这才亡羊补牢。
2005年4月“金管会”发布《处理卡债问题报告》,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债务协商机制平台,要求银行业者主动联络债务人进行协商,且协商期间停止催收;银行双卡逾放比一旦超过2.5%,即勒令停发新卡;双卡利率以单利计息(原本大多为复利计息);规定银行双卡及信用贷款最高额度为借款人月收入的22倍;提高信用卡最低应缴金额至10%;实施差别利率;禁止银行委外催收及不当催收行为等。
“关键的措施之一是政府推出了由法律规定的自愿性债务重组,只要客户有还款意愿和能力,就可以和银行协商,用很长的年期来分期偿还本金,利息和费用则减免,值得借鉴。”上述银行信用卡部门从业人员称。
尽管不乏争议,债务协商机制2006年12月底结束时,成功协商222000多件案子,金额合计3200亿新台币。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