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各路玩家“冲”进无人便利店 有人圈地无人肉搏)
随着“无人化”逐渐成为趋势,无人零售场景已涉及多形态和多品类。其中自助贩售机种类最多样,而无人便利店因形态更趋近超市,进而受到更多资本的关注,也引来诸多玩家入局。
近日,京东宣布无人便利店将在“双11”期间正式开业。而就在一周前,苏宁也表示,“双11”期间苏宁易购将在全国新增4家无人便利店。而在此之前,无人便利店似乎一夜之间就遍地开花。短短几个月中,巨头、创业公司等各路玩家纷纷“挤”进无人便利店,试图在这一领域分一杯羹。
不过,在无人便利店迅速遍地开花的繁荣下,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共享单车、无人货架等风口,无人便利店的成长速度十分缓慢。怡食家超市CEO安利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无人便利店其实还处于“萌芽”阶段,商业模式还未真正形成。虽说赛道上已经进入很多玩家,但大家均处于同一水平线,行业竞争并没有外行人想象中那么激烈。
不同类型玩家齐聚赛道
2016年12月,亚马逊推出Amazon Go,让无人便利店这一“新物种”逐渐进入人们视线。而早在2014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早期无人便利店的雏形,其主要分为三个类别:盒子型、店铺型和销售柜型。之后,市场上无人便利店主要是以“盒子”的形态存在,在其中扮演市场主力军的大都是像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EATBOX等一样的创业公司。
今年7月,中国电商巨头开始进入无人便利店这一领域。7月8日,阿里巴巴推出无人便利店“淘咖啡”,5天时间,共有6000人体验,产生7000笔订单。一时间,零售界掀起一场“无人化”的革命。在安利英看来,市场的突然火热与马云推出“淘咖啡”密切相关。
至此,无人便利店这一“风口”悄然形成,但故事还未结束,入局的玩家类型也更加丰富。从亚马逊的Amazon Go到阿里的淘咖啡,之前入局无人便利店的参与方大致可分为两派:线上零售巨头和中小科创公司。而在新零售时代,对于无人便利店这种具有未来感的形态,传统的零售行业巨头也不甘落后,相继投身到无人便利店的酣战之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前传统快消巨头娃哈哈与深兰科技签订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Take Go无人店的协议;8月8日,零售企业天虹股份发布公告称,将打造首家无人便利店“Well GO”;就在本月,由大润发飞牛网战略投资的新零售项目“发到家”旗下的首个无人值守智能便利店也在合肥出现。
Amazon Go出现后的短短半年时间,无人便利店赛道上就已“挤”满诸多玩家。截至目前,除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外,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TakeGo、Moby等创业企业,以及娃哈哈、居然之家、天虹和永辉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均已入局无人便利店市场。
回顾近年来中国传统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百货巨头、大卖场业绩不断下滑,并持续出现关店现象;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一些实体零售业收缩之余也在开始思考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电商和传统商超巨头加码无人零售业务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互联网零售和传统零售都有自己的短板,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突破口或许就在“线上+线下”,而无人零售正好兼具人工智能技术和线下销售的双重特性。
缤果盒子CEO陈子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是人类会自觉选择最高效的方式,无人便利店正好是高效的消费场景之一。未来无人便利店的边界一定会越来越大,将会占据4成市场,所以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巨头进入这一领域,都是看中这一块未来的市场。
竞争态势尚不明显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无人零售应用技术大抵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去年12月亚马逊推出的Amazon Go,主要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二是阿里巴巴今年7月推出的淘咖啡,运用了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学习系统,可视为Amazon Go的升级版本;而把无人技术大规模复制的便利店是欧尚、大润发相继加入推出的缤果盒子,主要采用RFID技术和人脸识别等技术。继今年6月初落地上海后,缤果盒子CEO陈子林计划一年内在全国铺设5000个盒子。
看似玩家很多,但竞争似乎并不明显。“目前整个市场还没有出现什么正面竞争,因为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大家拼的还只是概念,并没有出现十分突出的企业。”安利英说。
陈子林也有同样的感受。“有玩家,但没有竞争。”这是陈子林对目前无人便利店竞争态势所做的阐述。在陈子林看来,短期内行业不会出现像共享单车那样的“肉搏”现象,谁都没有资格谈是谁的竞争对手,因为各自体量还很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