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视“限薪令”来了 少了“大卡司”网剧也能火)
从《河神》、《无证之罪》到《白夜追凶》,近期最为火热的影视剧几乎都来自于网剧渠道。这些剧集中并没有太多一线明星主演,但却有一众演员精彩到位的演出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这些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并且赢得了口碑。
这样的事实让市场和业者看到,将大量的资金“砸”在几个当红明星身上,却忽略剧本和制作的影视剧会越来越没有市场,真正好的作品才会受欢迎。而此前,这种集中砸钱在几个主演身上所造成的明星天价薪酬现象如今也将得以改善。
近期,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从内容制作和播放渠道两方面力控明星薪酬。
瑞银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刘智景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明星片酬过高背后是国内影视制作能力不足、不得不依赖明星等单一要素来支撑其影视剧的收视率或播放量。过高片酬压制了国内影视制作成本,限制了制作水平的提升,而近期涌现的一批没有明星大腕却也能火爆的网剧让业者们看到,影视制作公司也应该尝试改变过去制作中依赖明星的惯性,努力提高制作水准,用好的内容说话。
“限薪令”出台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发出《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目的在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其中特别提到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电视剧投入、分配机制。剑指目前不合理的电视剧制作中投入分配不合理现象。《通知》要求,行业组织出台电视剧成本配置比例指导意见,引导制作企业合理安排电视剧投入成本结构,优化片酬分配机制。规范购播和宣传行为,维护行业健康发展,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综艺节目、网络剧参照电视剧的规定执行。
随后不到一个月内,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意见明确,影视剧里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对于《通知》,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正好击中了目前明星片酬过高的两个根源。“片酬过高背后一方面是人为地干预,比如电视剧制作公司必须请哪些一线明星;另一方面则是市场行情导致,由于这几年涌入影视行业的投资过多,带来大量泡沫,推动了明星片酬畸形增长。这些问题短时间内会不利于影视产业发展。”陈少峰向记者表示。
长期以来影视剧制作的艺人中心制让明星片酬不断提升。
CIC灼识咨询项目总监董筱磊向记者表示,明星片酬过高首先是电视剧产业供大于求,为了能够获得市场青睐,制作方选择高价笼络当红演员提升作品影响力;此外,广告主以及电视剧的植入广告商为了让广告的效果放大,也会选择当红演员的作品,这使得制作方不得不选择当红演员。在多个因素引发的“艺人中心制”下,片酬过高的情况不断加重。
行业桎梏
虽然明星片酬过高具有一定市场基础支撑,但某种程度上已经对整个影视产业带来影响。
董筱磊指出:“目前明星薪酬过高是影视产业普遍以明星为中心的结果,这对影视行业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参照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作品水准以及内容应该是赢得观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明星薪酬有助于引导市场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相信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不断成熟,明星薪酬也将逐步恢复到市场的合理水平。”
董筱磊向记者透露,2016年几乎所有一线和二线演员片酬均同比大幅增长250%。在一些高流量偶像IP剧投入方面,演员方面的投入甚至占到整个制作成本的75%。通过观察在2016年几大卫视所采购的2017年电视剧可以看出,很多天价采购触目惊心。
事实上,一部电视剧的合理成本配置应是全部演员的总片酬占40%、编剧和导演各自占10%,剩余的40%则用于摄录、美服化道、电脑特效等环节的成本。假如演员片酬超过50%或是更高的比例,为降低整体成本,制作团队难免会压缩其他环节的成本或者压缩拍摄时间、赶进度,有时候主演来不及赶拍,就找各种文戏替身和武戏替身,甚至主演只在绿幕前做特写表演,后期再抠图弥补。天价片酬制作的影视剧经常会出现剧本粗制滥造、各类穿帮镜头、后期制作简单粗糙等,这都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质量,导致一批差评剧集诞生,而这样的差评剧也对演员本身造成不良影响。
唐德影视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限制演员天价片酬,对于当前影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过去随着大量资本涌入影视行业,影视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每年大概能够生产1.5万集电视剧,可能登上电视台的大约只有8000集,为了能够在电视台播出并且引起关注,只能用资本砸明星、砸流量。而一部影视剧的整体投入资金,是一定的。影视制作的环节,除了演员这一因素外,还有编剧、布景、配音、剪辑、后期等多个环节。演员的高价片酬,必然使得影视剧制作的其他环节减少成本,最终可能会出现有明星但缺少品质的影视剧。反之,当演员的片酬得到限制,影视制作各环节的成本投入适当,那么精品影视剧的出现就会更多,也能够提升作品质量的同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让“观众觉得物有所值”成为影视市场的主流。从唐德影视的制作经验看,影视剧制作各环节的合理成本投入配比,是保证精品影视剧的重要因素。
网剧突围
限制明星高片酬背后就是要影视公司能够提高制作水平,那么,没有了当红演员的支撑,影视剧公司能否制作出好的作品?
对此,叶榕资本创始人黄历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影视剧公司已经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在没有流量明星的支撑下也能做出受市场欢迎的作品,例如很多网剧用不起流量明星,而把资金、资源投放在制作上,也出现了一些口碑较好的作品。
以视频网站爱奇艺为例,其2017年暑期档上映的多部影视剧均以新人演员为主,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表现,其中爱奇艺《花间提壶方大厨》成为网剧市场逆袭的黑马,以不到3000万的总投资,最终收获了7.3亿播放量,豆瓣8.1分的评价。此外,网剧《河神》播放收官时的播放量突破16亿。这些网剧虽然没有大卡司(演员阵容),却依旧能获得较高的点击量足以说明,随着行业发展,本土影视剧公司已经逐渐具备制作好内容的能力。
那么,拍好一部影视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特别是在没有大明星大腕的情况下如何拍好一部影片?
董筱磊表示,现如今,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观众的观影要求也逐渐从单纯地追逐IP以及明星转向对于影片本身质量的要求的提升。根据2016年爱调研网络平台的调研数据,66%的观众选择内容及剧情作为其观看网络自制剧的原因,口碑和题材类型占比分别为50%与49%。选择大牌演员作为观看主要原因的观众只占18%。相信中国影视市场也会逐步向发达成熟的市场转变,向内容制作的精良产品转变。
事实上,已经有重视内容制作的影视公司开始转向内容中心制。曾经出品过《伪装者》、《琅琊榜》等优质口碑作品的正午阳光此前宣布,未来将取消艺人经纪部,专注于内容创作,这意味着,原本从属于正午阳光旗下的靳东、王凯等演员和正午阳光不再有艺人从属经纪合约。很多影视公司都是“艺人中心制”,即以捧红演员作为最主要目的,因此这类公司重视演员人设经营,但并不十分着力于作品本身。而像正午阳光这样比较注重作品内容的公司则很明显是要主打内容中心制,一切以作品说了算,并不是集中资源去捧一个演员。因此,正午阳光取消艺人经纪部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该公司希望集中力量打造优质内容作品,而不是耗费资源去打造个别演员。
海外经验
据了解,在海外几大成熟的影视市场,都会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明星片酬过度上涨。
首先,大部分成熟的电视市场都会保持几家电视台(网)适度竞争的局面。如美国四大电视网NBC、ABC、CBS和Fox电视网;英国的公共电视台BBC和商业电视台ITV保持两强对峙;韩国电视业主要由KBS、MBC和SBS三大电视台控制;而日本的四大电视台FujiTV、NHK、NTV和TBS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其次,建立青年艺人选拔和培训机制也很重要。董筱磊表示,在韩国,艺人出演之所以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价格,很重要的一大原因便在于其建立起了一套“流水线”式的艺人选拔和培养机制,艺人们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本也建立了类似的“艺人事务所”体系,每家事务所形成了“流水线”式的艺人培养机制,使得日本艺人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如果不能快速被大众接受或记住,立马就会淘汰。而在日本,各大广告代理机构以及各个电视台的选角部门会进行市场问卷调查,综合市场以及演员条件,给出合理的片酬标准。
再次,很多海外影视制作公司非常重视内容制作团队,其原本给予演员方面的酬劳就是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的,而给予编剧、导演和幕后制作团队的酬劳则相对比较合理。比如韩国影视制作公司会非常注重给予编剧的酬劳,对于一些“金牌编剧”非常尊重,甚至在选择主要演员时都需要十分重视和考虑原著作者、编剧的意见,以此来更加符合故事内容需要。即便是一些知名演员,很多时候也要和原著作者和编剧等进行长时间沟通,并充分听取和尊重编剧意见,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内容的品质和控制演员的酬劳成本。此外,有美国这种以编剧、导演为核心的影视剧制作模式可供借鉴。董筱磊表示:“尤其在美剧制作过程中,编剧完全处在核心地位。因为演员价格上升,编剧砍掉人物角色的现象屡见不鲜。好莱坞演员的片酬在制作成本的20%~30%左右;好莱坞一线明星流行的分成方式是底薪2000万美元加上分成,当票房达到2亿美元以上时开始计算,分成比例一般25%为上限。”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