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讯,近两个月,全国各地针对银行个人消费贷的排查工作已经大规模展开,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监控消费贷等资金流入房地产。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北京地区多家银行陆续开始要求借款客户提交消费证明材料,部分银行提高了借款人的申请条件,上调了贷款利率,降低了消费贷产品的提款额度和最长贷款年限。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仍有多家担保融资公司和部分房产中介宣称“有各种门路”,可协助客户从银行的特殊渠道取得消费贷款或提前给客户“垫资”。同时,仍有个别银行给“熟客”留余地,不问消费贷用途。
多家银行消费贷 利率上调、额度降低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以需要借款为由咨询了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的贷款部门。
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该银行东城区某支行的信贷专员告诉本报记者:“贷款人需要有北京地区连续一年社保、公积金记录,公积金每月最低缴存需超过2100元,月收入10000元以上才能申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年化利率9%,贷款周期不超过5年。”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还需要进行测评,通过测评即可签合同,一周左右放款。不过,对于测评标准,上述信贷专员表示自己也不清楚,由银行系统评测。
本报记者对比了上述银行8月份的消费贷申请标准发现,多项准入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该行8月份的要求为例,当时银行仅需贷款人提交工牌、劳务合同、身份证等基本资料。同时贷款额度标准为一般不超过30万元,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另一家国有大行个贷经理首先询问了本报记者的工作单位,并告知:“目前银行仅接受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职员以及央企总部员工申请消费贷。”满足以上工作单位还不接受单人申请,需要由贷款人自己凑足3人,或等银行有3人以上申请才可以办理。同时,贷款人需要工作满2年及以上,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年收入的3倍(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上浮60%,年化利率8%左右。
上述国有大行的个贷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贷款用途只能用于旅行、购物等非投资用途,并需提交定金收据、付款凭证、意向协议、合同等证明材料。提交上述证明材料后银行会对借款人单位以及借款人进行测评,然后上报总行,之后才可批贷,贷款流程大概需要2个月。
除了多家银行个贷部门申请条件愈发严格以外,在信用卡业务中,也有部分银行对于某些个人消费分期产品的存量贷款要求查验资金流向。在多个论坛的贷款、房地产板块,《证券日报》记者发现,近期一些“如何躲避银行‘跟踪’”的帖子占据了很大篇幅,内容一般为“收到银行要求出具消费证明的通知,否则将欠款计入下月信用卡账单。请问如何才能躲避银行跟踪?取现转给他人再汇给自己可以吗?有什么好的简便方法?”等等。
《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了多位这样发帖的客户,他们均表示近期收到了银行短信,要求向银行上传相关消费凭证,以配合银行“持续追踪资金使用情况”。上述人员被要求的上传截止时间最晚为2017年12月31日之前。
不过,在本报记者暗访过程中,仍有个别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个人业绩,想办法帮老客户规避监管。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股份制银行网点,本报记者询问买房凑首付是否可以申请消费贷,是不是审核会比较严,该网点的个贷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申请成功后,找POS机刷走就可以。如果接到银行的抽查电话,询问贷款用途,不要说用于买房。”
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城商行网点,个贷经理则表示贷款资金到账后,不要转账,直接取走现金就可以规避监管。这位个贷经理还表示,即使以后被贷后部门查出来用途是买房,也不会影响信用记录,“最多会催你提前还款,放心申请就可以”。
担保公司、房产中介 自称“门路多”
在强监管下,银行消费贷进入楼市虽然遭遇封堵,但是仍有担保融资公司、房产中介在推销贷款产品,或者宣称和银行有特殊的合作关系。
在《证券日报》记者暗访过程中,有部分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申请人工作单位良好,工资证明与工资流水匹配良好,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银行基本都能批30万元的消费贷。”同时,多位房产经纪人表示,“只做熟客”。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还接到了几家担保融资公司的电话,称可以帮客户申请银行贷款,有信用贷款,有抵押贷款,不用提供贷款用途,可以用于买房。以某贷款担保公司为例,该公司的一位业务员介绍,如果有房,可以做抵押贷款,贷款100万元以内最长贷款年限为10年,年化利率5.88%;贷款100万元以上最长贷款年限为25年,年化利率为6.86%。如果申请无抵押消费贷,最高可贷款100万元,最长贷款年限为5年,年化利率在10%左右。
当本报记者表示担心风险大,不考虑办理时,上述业务员则表示,“我们公司还可以垫资,等您房子买完后再自己办理抵押贷款还款就可以。”
据上述业务员介绍,目前,大额消费贷的需求中很多是为了买房,为了让银行系统查不到资金去向,他们会协助申请人取现金,或者找不同的公司,多转手几次以完成规避。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