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讯,2017年,消费金融ABS实现大爆发。其发行量一举超过去年居于首位的租赁ABS,发行总规模跃居首位。
对消费金融ABS的主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发行主体仍主要集中在几大互联网巨头。小型金融消费公司在发行ABS上仍然面临较大困难。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对正规的消费金融ABS比较支持,但审核门槛依然十分严格。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金融规模的扩大,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不仅存在券商同行业之间,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银行也正成为积极参与者。不过,有券商人士乐观认为,券商与银行的关系,合作大于竞争。
互联网巨头成主力
数据显示,2016年开始,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额度和发行总数快速增加,发行总额为774亿元。2017年以来,这一数字增长至1786亿元。
10月12日,沪上一家券商ABS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原因主要在于三点:
首先,普惠金融等政策,有利于消费ABS发展;
第二,受经济转型、政策改革的推动和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金融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带动下适用人群更加广泛,适用场景逐渐增加,消费金融基础资产发展很快;
第三,大数据征信对消费金融ABS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大数据征信支持下,消费金融不良率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也为消费金融的发展进一步赢得了政策支持。
从发行主体上来看,消费ABS的快速发展主要得力于几大互联网巨头。以互联网巨头为发起人的消费金融ABS产品拉动了个人消费贷款ABS的发展。2017年来市场上已发行了102单个人消费贷款ABS中,阿里、京东、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的身影均有出现。
而阿里巴巴无疑是个人消费贷款ABS市场的最大的原始受益人,旗下两家公司发行的“花呗”和“借呗”数量达71单,占总数的69.61%。其余京东发行了7单“京东白条”,重庆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行了5单“小米”产品。
实际上,交易所对消费ABS的审核依然十分严格。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小型消费金融公司在交易所发行ABS难度依然很大。
“上半年有家消费金融公司就是挂靠了某家互联网巨头才发出来。其实很多成立时间比较短的小型消费金融公司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发行并不容易。”近日,一家券商ABS人士向记者透露。
“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小而分散,获客成本大、技术投入需求大、风控管理难度大,有行业技术和征信壁垒。”上述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券商在消费ABS的竞争格局相对清晰。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从2017年来个人消费贷款ABS的承销额来看,前三位机构的排名仍为德邦证券、招商证券和中信证券。其中,德邦证券个人消费贷款ABS的承销额高达1634亿元,占公司2017年来ABS总承销额的91.35%,个人消费贷款ABS的市场份额高达69.93%。
不过,面对越来越多的行业闯入者,德邦证券面临更大压力与挑战。记者了解到,除了消费金融,德邦证券也不断在银行信贷资产、租赁、房地产、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开发项目。
“大家都想品尝消费金融的美味,竞争难免但并不激烈。因为需要竞争的除了表面上看到的规模外,其他的都是潜在核心支撑。这些核心能力的支持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德邦证券在这方面已经形成较大优势。”德邦证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德邦证券仍将坚持多条腿走路,继续深耕资产证券化领域,创新业务模式、扩大基础资产类别,在巩固现有细分领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各类型资产能力,并形成一个个新的规模效应。
传统银行成强势介入者
消费ABS竞争已不仅停留在券商行业,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进入消费金融ABS领域。而银行在开展ABS方面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工商银行客户白名单一次性授信额度就有1亿多,这意味着银行要在ABS这方面发力还是很轻松的。”一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不过,面对强势介入者多数券商人士仍较为乐观。“银行的资产优势、资金优势更强,客户储备也较为优质,我们特别看好银行消费金融的厚积薄发之力。但是券商优势在于资本中介服务,资产变为证券的设计能力。”一家券商的ABS人士表示,“其实二者并不冲突,或者换而言之,会合作得更为紧密。”
“银行可以作为投资者来投我们发行的产品,我们券商则处于管理人和发行者的位置。目前券商和银行在ABS上的竞争关系还比较弱,更多还是一个链条上的不同结点。”上述券商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目前市场上有种看法是“非持牌机构成为ABS的主力军。”不过,上述券商人士并不认可此种说法。“目前并非是非持牌机构为主力,或者可以阐述为非传统银行成为消费金融发行主力,但仅为发行,其实银行体系有很多消费金融资产,但并没有在市场上发行,因为风险收益比很高,不舍得卖出。”某券商ABS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券商人士认为,随着监管的发展和市场的规范,开展消费ABS业务的机构逐渐以具有牌照的正规机构为主。“非持牌机构难以成为消费ABS的主力军,券商应当加强和有牌照的机构合作,更多地关注有牌照的机构增信的项目。”其表示。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