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讯,6月1日,《网络安全法》落地实施已过去三个月,大数据行业结束野蛮时代,进入洗牌期。
此前有15家数据公司被调查,此后,名单扩大到30家;多家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被约谈,他们甚至相互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今天,你被抓了吗”;大量数据接口关停,数据产品停售,导致部分公司开始裁员,一家被调查的公司,甚至将大数据业务完全下架,退出市场。
一些公司黯然退场,一些却高调入局——一些有独家数据源的公司,在最近宣布成立。
数据行业,正处于二八分流,冰火两重天。
01. “你被抓了吗?”
2017年5月末,数据行业的清理行动开始。
据多位知情人透露,“数据堂”多人被警方调查,导致部分数据业务线停摆。此后,数据堂发表声明称,因公司某一客户存在被公安机关调查的情形,公安机关为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向公司个别业务人员及财务人员进行情况了解,不存在“公司高管被抓”的情形;公司业务运作正常。目前,数据堂的官网可正常打开,但“数据定制—数据堂”的网站页面,却无法打开。
今年8月,数据堂发布股票停牌公告,称因存在“预计应披露的重大信息在披露前已难以保密或已经泄露,或公共媒体出现与公司有关传司,可能或已经对股票转让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项,2017年8月14日起暂停转让,预计股票恢复转让日期不晚于2017年11月13日。
“公司走了很多人,还有一些人准备拿完年终奖就走”,数据堂离职员工杨青称,“目前,精准营销线和大数据线基本暂停,现在仅靠人工智能一条业务线支撑”。但杨青同时指出:“公司的海外客户,暂时没有受到影响。”
这只是大数据行业进入冰封时代的一个缩影。
一本财经曾独家报道,15家数据公司被调查,名单中不乏估值几十亿的大公司。据知情人透露,此后,调查范围则进一步扩大,“名单已有30家”。
行业一度风声鹤唳,传闻满天飞。
头部的大数据公司,都曾传出过CEO或高层被调查的“小道消息”。
网传聚信立的高管也被带去问话,业务呈收缩状态。聚信立CEO罗皓不得不站出来辟谣,紧急接受媒体采访:“我敢否认,说明我们没有被约谈。”
“实际上,确实很多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被约谈”,行业资深从业者罗锦江称,为了取证,通常电脑等存储设备也会被拿走。
一位大数据行业的CEO听到传闻,另外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被调查,他急忙在微信上询问:“你没事吧?”对方回复没事,说是谣言。结果第二天,CEO又听到消息,接着再问:“今天你被抓了吗?”
“今天你被抓了吗”,这句话一度成为大数据行业高层从业者的问候语。
02. 接口切断
几乎行业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次数据整顿,是为了6月1日新推出的《网络安全法》预热。
“这次是动真格了,毫无容情”,罗锦江称,5月底,很多公司主动将一些敏感业务线停掉。
“数据供应商突然间通知我们,业务暂停,但会支付违约金”,某信贷公司的商务负责人陈希称,最先被停掉的接口,就是“三要素”查询。
“所谓三要素,就是手机、姓名、身份证”,罗锦江称,以前的价格,“购买一条仅7毛、8毛”。
多位行业从业者称,三要素停了之后,大部分公司只提供两要素(身份证和姓名)的“验证”。
“把两个信息提供给数据方,对方只会反馈一个是与否的答案”,陈希称,如果符合,反馈“是”,如果不符合,反馈“否”。
陈希紧急修改了风控规则,让业务线可以勉强推进,但紧接着,更多的接口被切断。以前一次查询2元的学历数据接口停掉,随后,车辆、住房、公积金等数据接口都全面切断。“我们只能再次修改风控,让用户自己填写用户名和密码,授权我们去相应的页面爬取数据”,陈希称,如此操作大大提高了风控的成本和用户体验,“但合规了”。
紧接着,各项“特色”的数据产品也悄然撤下,或开始变得不稳定。
而某平台的风控总监郭飞透露发现:“今年年初,百融金服的产品收支等级,查询突然变得不太稳定,缺失率很高”。
所谓的收支等级,就是一个人信用卡和储蓄卡的入账和出账记录,并按照等级给出分数,数字远大,金额越大。
△ 收支等级产品说明
郭飞称,这项数据,是信贷中很有价值的数据,查询一次的价格是2-3元。但至于如此隐秘的金融数据,百融金服是如何拿到的,在业内一直是一个谜团。
华道征信的业务员称:“自6月份后,不良信息的查询、资产类,目前我们是暂停服务”。
媒体报道,为了规避政策风险,在《网络安全法》实施前,同盾停掉了“失联人修复”服务;中国移动下属全资子公司中移在线,也停掉了“移动三要素”的查询。
一边是主动停止合作,一边是客户直接跑单。
贷后邦的商务负责人称:“部分客户已与我们达成合作意向,规定一出来他们很害怕,所有关于数据的业务都暂时不接,我手上有一两例违约客户。”
大量接口断了后,行业开始了裁员潮。头部的大数据公司,都曾传出过裁员消息。
“主要裁掉的,是销售和一些敏感业务线的人”,罗锦江称,大量的乙方公司业务人员被裁掉后,就进入了甲方公司。
03. 艰难求生
2012年,马云在网商大会上震耳发聩地喊出:我们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那一年,阿里巴巴集团设立了“首席数据官”一职,并推出大型数据分享平台“聚石塔”——这是中国大数据行业开始爆发的信号弹。而大数据行业黄金年代的来临,是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崛起之后。
大数据和在线信贷相结合,激发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在黄金浪潮中,崛起了上万家的大数据供应商,他们采集数据,进行清洗加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再输出不同的产品。
“早期,部分大数据公司的商业模式,极为简单,很多都是黑市采买数据后,简单打包,直接销售给客户”,罗锦江将其称为大数据的野蛮时代。
“在这里,就是大数据的天堂”,从美国回国创业的某CRO称,刚回国的时候,发现国内数据流通尺度之大,完全超乎想象。
在美国,很多并不敏感的数据,都无法用在信贷领域,比如,性别、人种颜色、年龄段,都不可随意参考,不然,就可能涉及“歧视女性、黑人或老人”。
滥用的用户数据,让大家就如裸泳一般,毫无隐私可言。
持续数年的数据之乱,终于在“徐玉玉”案之后,将行业推到了众矢之的的深渊。这似乎成了诸多行业宿命,总是在鼎盛狂欢中,在利益催化之下,出现浮华泡沫。随后,巨大行业负面爆发,监管如期而至,洗牌来临。
校园贷和大数据行业,都是同样的轨迹。
行业正在挣扎中自救。
曾经很多大力宣传自己是专注大数据的公司,如今,对外的传播口径完全变动。
“行业污名化,不想和大数据扯上关系,外面现在都称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一位从业者称。
南京一家大数据公司也在被调查的30家名单中,目前,公司已将大数据业务全部关停,正在谋求转型。
“连我们业务员都需要加班加点看项目”,一家数据公司的商务称,公司甚至让他们去找项目,寻找出路。
大部分的数据提供商,正在寻找第一条自救之路:数据的脱敏、加密。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查询结果的输出上,采取打分制,比如,如果完全匹配,就是100分,如果只有一半匹配,就是50分。而查询不良则是用信息比对,输入名字身份证,输出命中与否。还有一些公司,尝试用技术,保护用户隐私。如拨打催收电话,直接进行加密,只能看到一个加密号码拨出。
行业想到第二条自救之路:联合建模。
双方开发一套系统,直接放在客户公司的内部,双方共享数据,系统最终输出一个分数或结果。
“联合建模,确实解决了合规问题,能够使双方共享数据”,小赢科技首席风控官成少勇指出,从长远角度来说,这肯定是未来趋势,但目前,推进的过程依然困难重重。
今年8月,郭飞的公司和一家数据公司合作,对方提出了联合建模,但公司内部引发了争论。“对于我们来说,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我们不可能针对每家数据源都要去做建模,且联合建模的费用是十万”,郭飞称。
“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的联合建模,数据公司只是沦为一个技术提供商,这个模式太重,”大数据公司CEO林欣称,如果一家数据公司有20个客户,就得有20个建模师。
对于双方来说,这个模式重,成本高,为了合规都要付出代价。
04. 行业洗牌
《网络安全法》出台后,要获取、使用用户的数据,都需要用户授权。而第三方的数据公司,很难再用这种方式获取数据。
林欣认为,这样的公司,无非只有两个命运:要么在原有的老数据基础上,挖掘建模,但这样的产品,很快就会过时;要么就变成技术提供商和咨询商,比如联合建模。但这个命运,也不能让人愉悦。
如果变成技术提供商,很难和大的公司合作。因为,大的公司数据和风控,都视为核心部门,很少外包;其次,大的公司对数据提供商也百般挑剔。因此,数据公司几乎只能给小的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大的公司,从6月之后,都要求数据提供商签一个承诺书,确保使用的数据,都是经过用户授权的”,罗锦江称,基本没几家公司敢签字。
行业的最终命运如何?
“行业90%的公司将被淘汰”,多位行业从业者都下了如此的判断。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死亡,一边又是生长。就在9月25日,联通大数据公司成立。
“未来,有一类大数据公司能活得不错,就是拥有稀缺数据源的公司”,林欣称。而成少勇也是同样的观点,只有独家、且不断更新的数据公司,才有竞争力,“二八格局已非常明显”。
对于此次洗牌大潮,大多从业者表示,并非坏事。劣币被驱逐,良币才能沐浴阳光,茁壮生长。
去芜存菁,正本清源,大数据行业的野蛮时代终于结束。(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