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讯,继扎堆与国有大行“结对子”之后,互联网巨头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集中上演一波“券商风云”。
先有传闻京东作价约15亿美元洽购第一创业证券24%的股份,又有中金公司在港交所正式公告,腾讯认购该公司4.95%股份。互联网巨头与券商从战略合作到直接参股,震动整个证券行业,给互联网金融前景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遵循“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两条主线。201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弄潮儿在支付等金融领域实现井喷式发展。2015年底,东方财富成为首家成功收购券商的互联网平台。历经野蛮生长后,根据互联网金融总体监管原则,互联网公司已经彻底告别颠覆者角色,互联网公司值得称道的金融创新逐渐式微。各类平台无本质差别,无非是代销产品多寡。互联网公司虽然在吸收负债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但靠补贴博眼球的思路最终难将互联网用户有效转化为金融客户。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遭遇互联网金融挑战日益强烈之时,也采取互联网化等模式作为抵御互联网公司竞争的战略手段。中国券商在2013年集中发力,先有券商突袭互联网非现场开户、点燃互联网低佣抢客战,后有券商推出互联网客户专属产品,借助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获客……2015年,“互联网+”战略成为券商业务互联网化的催化剂。中信证券联手金融界和证券之星等等,众多券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渐次深入。
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均面临一场突围战:互联网公司需要植入更多金融基因,金融机构需要客户入口及获得消费等非结构化底层数据。毋庸置疑,融合创新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回归正常监管轨道后的破局主题。
溯及过往互联网公司攻城略地的成功经验,归因其资金、技术、客户的强大实力,而在先发优势、业务经验、风险控制积累极其重要的金融行业,作为后来者的互联网公司后发优质显得不足。这决定了互联网公司在金融业难以复制以往场景,对等、互惠为双方合作的主线。
互联网客户的需求不仅千差万别,即使在看似同样的需求中也存在非常细小而又具体的差异,这也使得互联网企业不能够寻找到满足大类消费者需求的有效方法。此前腾讯与部分券商已经推出过理财产品,但这种松散合作效果有限,毕竟端口还是掌握在证券公司手里,而此次直接入股境内券商,可以间接获得境内券商全牌照,跨步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补足服务深度的短板,也在未来证券行业新一轮洗牌中获取攻防兼备优势的一种卡位战略。
此次率先引入互联网巨头当股东的中金公司,在业内人士眼里一向“高冷”,素以服务高端客户著称,这次借助腾讯在中国拥有广泛的长尾客户,则直接推动中金业务的全面转型与升级:首先,中金公司的服务触角将延伸至全量客户,一方面,深入挖掘隐藏在“长尾”客户中的高端客户,更加关注年轻客户,持续推进客户提质,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其次,与顶级互联网公司直接股权捆绑,将超越互联网技术在渠道的简单应用,而转为业务流程甚至是运营层面的整合和重构。如后台组织构建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C R M系统,全面挖掘客户在系统内的交易信息做深度开发。
因此,较之以往象征意义上的战略合作,巨头们的股权携手无疑跃上一层,意味着“券商+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下半场开启。此前,“券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脉络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领域。如,券商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进行线上引流,切入经纪业务,通过折扣佣金、免费服务等吸引流量,形成规模优势,或为客户提供线上开户转户等服务。再如,券商通过资讯服务、研究服务、余额理财、线上线下服务等提高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专业交易信息服务,提供理财产品等,建立客户粘性。此次,二者的股权紧密联系必然推动双方合作路径从资产管理未来进一步向承销、PE等投行业务演进。中金公司以承销大项目起家,而腾讯公司在投资市场上异常活跃,投资了很多前沿公司,接触项目的渠道广泛,中金公司的投行和PE团队,也将在这次合作中受惠。
此次互联网巨头直接入股券商,有可能导致券商格局的重新分化与重组,也推动机制灵活、决策更迅捷、行动快速、更有可能把握战略化机遇的证券行业又一次走到了实验前列。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