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讯,近年来,住宅市场的利润增速开始放缓,不少房企开始深耕产业链附加值。《2017年中国城市价值白皮书》显示,不少处在产业风口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热议的保险企业也已布局房地产多时。
近日,随着原搜狐网副总裁、搜狐焦点总经理曾伏虎向外界确认担任京东房地产部总经理,拥有诸多土地的京东正式跨入房地产行业。
那么,这些跨界而来的科技和保险企业,到底看中了房地产行业的哪些机会?他们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在地产行业里充分发挥出来?
科技“联姻”房地产
作为互联网明星企业,京东布局房地产,让科技企业跨界地产业务再次引发关注,而科技企业拿地涉足地产并不鲜见。
6月27日,神州数码、中兴通讯、中国电子分别拿下深圳湾总部基地3宗商业服务业用地。神州数码董秘王继业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地块主要是用于建设总部基地,之后会涉及出租物业。
记者查询神州数码2016年年报注意到,其于2015年曾在北京海淀区获取一地块。对于该地块的用途,王继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持有项目公司25%的股份,该地块是和万科一起合作,只是一个投资。
类似单纯的通过投资地产获得收益各公司的经营模式上并不少见。但随着房地产野蛮开发时代的结束,智慧化建设作为开发商的“进阶”策略和完善产业新城运营模式的重要模块。而这也给了科技型企业一个切入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兴通讯2017半年报中发现,其智能家居业务也实现批量试点。而且记者在公告中注意到,中兴通讯也对智慧城市做了广泛布局。
今年6月,佳兆业集团与中兴通讯在深圳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深证特区报》消息,佳兆业将在具体项目配套的商业、住宅中,整体植入中兴通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硬件技术等因素来看,类似通讯公司本身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投资方面有优势,此类优势也体现了此类企业较好的发展机会。目前智慧城市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因素就是不断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同时实现生活的更便捷化,这都是类似企业所具有的优势。
险资“最爱”地产股
再美味的面包,也是由面粉烹制。在房企不断谋求转型的过程中,稳定的现金流和土地保有量是其生存的基础。但各地趋严的政策和房地产行业融资成本的攀升,使引入险资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入股数十家房企、联合拍下上百宗土地的中国平安,成为房地产市场中举足轻重的资本力量。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在成为旭辉第二股东后,中国平安还与万科联合、或以平安不动产为主体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多次拿地。
险资的资金成本比较低,而且跨周期。一位上市房企副董事长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最大的风险就是周期性长,所以常常会遇到调控的周期性。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在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周期的低点,短线的资金和债务问题就会带来巨大的困难。而险资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风险,也可以保证险资的保值和增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平安,安邦同样十分热衷于投资地产。从2012年首次出现在金地前十大股东名单开始,安邦在短短几年中频频举牌房企。据《上海证券报》统计,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安邦重仓的地产、建筑类公司多达9家,分别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招商蛇口、万科A、金融街、金地集团及保利地产。
在保险企业中,热衷于投资房地产的不仅是安邦和平安这两家。业内人士曾分析称,相比其他领域,房地产的风控和投资收益都相对不错,房企是相对稳定的投资标的。虽然房地产开发取决于前端的土地和资源的获取,但房企的最大的竞争力更取决于销售和运营。开发商可以决胜于后端,险资在前端则比较有优势。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组合。
据《证券日报》不完全统计,险企控股的涉及房地产业务的公司超过95家,占所有非保险子公司数量(207家)的近半数,地产成为险企最为青睐的投资标的。
对于“险资涉房”,严跃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险资更多的是充当了机构投资资金的功能。当前对于类似资金的投资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导向,即需要做长线投资,同时要有助于稳定原有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做野蛮人,这也是此类企业后续需要做的内容之一。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