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论|中国制造业成长的烦恼:为什么留不住人?)
最近跟制造业工厂的主管座谈,企业感到痛苦的问题之一,就是用人。一方面用工成本在上升——这中间有其合理性,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刚性。实际上企业觉得最痛苦的倒不是工人工资福利的提升,甚至也乐于为此多支付一些。问题在于,企业留不住员工。我们到访的企业主管说,在企业所在的工业区,通常来说各家工厂每到八九个月就要换一批人。他们算是福利待遇不错的,但员工平均在职时间也就一年多一些。这种现实逼得企业不得不加快机器换人的进度,推动智能制造有了现实紧迫性。问题又来了: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供给始终不足,包括各类技术工人。
应该说,这几年就业形势之好超出预期。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每年的新增就业却不断创出新高,连续几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今年前8个月新增近千万人就业。这得益于就业优先战略,有赖于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升至51.6%。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强,这可以部分解释经济下行,新增就业反而上升的“就业之谜”。
不过这并不表明我们在就业问题上可以安枕无忧。9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仍处在就业需求高峰期和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期,必须持续加大促进就业力度。正在加速转型升级的制造业面对的用工困扰,或许正是这种矛盾的典型表现。
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智能制造,机器换人会出现在各种制造场景和生产线上,很多人工操作的动作被机器取代势所必然。在此进程中,企业需要适应于智能制造的新技术工人,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可以解决部分需求,但绝大部分供给还是来自于市场。恰恰在这方面,供需之间的错位不小。企业头疼的是找不到与智能制造匹配的人才。想必决策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有针对性安排,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与产业升级、社会需求对接等等,目的就是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创造条件。从企业角度看,这其实是供给升级,是另一种供给革命。
从员工角度看,那些因为机器而离开原有岗位的人员,他们希望获得更能体现出人的能力和价值的岗位。这也是智能制造或者机器换人的隐含意义。跟我们座谈的工厂主管说,一部分员工在培训后可能留在生产线上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另一部分人需要寻找新的岗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新技能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否则无论是自主创业,从事服务业或者进入某个新行业,他们中的一部分都可能面对更难的现实。这个转型时代告诉我们最确定无疑的一件事就是,当改变成为常态,再也没有一劳永逸,劳动者需要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关键在于,这样一个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何建立。这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社会与政府的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