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讯,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后,在监管机构对校园贷“开正门、堵偏门”的的政策号召下,商业银行重新返回校园。工商银行近日推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小额信贷产品“大学生融e借”,成为继建行、中行后第三家回归校园贷的国有银行。银行再次进入校园贷市场,意在抢占大学生这一潜在的客户群。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与数年前的大学生信用卡相似,此次银行校园贷重启并未改变业务风控逻辑,大学生冲动、超额消费后若无力偿还,依旧会由家长买单。
商业银行二进校园
工行此次推出的校园贷产品名为“大学生融e借”。其他两大国有行建行和中行则在5月推出了校园贷产品,即“金蜜蜂校园快贷”、“中银E贷·校园贷”。
在额度方面,工行校园贷产品按照在读学历最高可贷款2万元;建行提供的贷款产品授信额度最高达5万元;中行给出的贷款最高额度为8000元。
期限方面,工行“大学生融e借”的期限为2-12个月;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期限相对灵活,在一年内可随借随还,按使用天数计算利息。而中行则是推出中长期贷款政策,业务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至3-6年,覆盖毕业后入职阶段,此外还提供宽限期服务,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利率方面,工行的“大学生融e借”在推广期间享受8.7折利率优惠,贷款利率为5.655%;建行现行的快贷产品年利率为5.6%;中行客服人员表示,贷款利率根据每一个客户申请的具体额度而有所不同。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银行第一次进军大学生消费市场。早在2002年,银行就曾推行大学生信用卡。但由于大学生群体信用卡透支现象频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坏账风险,因而银行也逐渐退出大学生信用卡市场。
在银行退出校园贷市场后,各类分期和借贷网站平台开始相继进入高校,野蛮生长也引发了高利贷、裸条、暴力催收等乱象。
此后监管部门逐渐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强制要求各类校园网贷平台退出市场。同时,监管部门开始表态要鼓励银行这样的正规军进入校园贷市场。
除国有大行外,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也进入校园贷市场,例如招商银行推出“大学生闪电贷”、青岛银行推出“学e贷”。
大学生信贷AB面
对信贷机构来说,大学生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蕴含着可观的市场商机。银行进入校园贷市场更多的是看重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的潜在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苏宁金融特约研究员李虹含分析称,银行重返校园贷市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响应监管层政策的号召;第二,大学生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第三,很多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校园贷方面做得很好,银行出于转型的考虑,希望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不错的发展。
但校园贷是一把“双刃剑”,其争议核心就是风控问题。分析人士表示,2002-2009年那波校园信用卡热潮,受损失最大的其实是银行,主要表现为校园信用卡的高注销率(70%左右)、高睡眠率(曾高达80%)和高坏账率(持续高于普通信用卡2个百分点左右)。
李虹含表示,校园贷在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埋下了隐患。由于学生在消费方面会存在一些冲动,因而使校园贷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也会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经济问题。
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掌握了大量的个人信用数据,可以很容易把学生的贷款消费直接绑定到家长和家庭的账户上。前些年,校园信用卡火爆的时候,普遍的还款方式就是预留一个第二还款账户,这个账户通常是家长的银行账户。
边界在哪儿
目前距离上一次大学生信用卡热潮已经过去了数年,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绝大部分仍然由家庭供养。冲动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依然存在。对很多贷款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信用借款所面临的风险认识并不充分。在当前的状况下,“学生消费,家长还钱”的风控逻辑很难彻底改变。
我爱卡信用卡市场资深研究人士董峥进一步指出,对家长来说,学生的超额消费打乱了原本的日常支出计划,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会对家长造成困扰。
董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行要再次进入大学生消费市场,关键在于银行是否能规范地进入大学生市场。例如,单一银行的控制能不能防范多重授信的问题,如果多家银行都对一个大学生授信,这就会造成信用额度膨胀。因此在这一方面,还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卡量与消费额度的双重控制。
“以前校园贷给学生办理信用卡是需要家长签字的,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一规定,而这一方面可能会在将来产生一些矛盾。我建议,对于学生办理校园贷的事情,还是应该让学生家长知晓。”董峥补充道。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