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KTV困局:品牌嗅到资本味道 经营者达天花板

(原标题:共享KTV困局:品牌嗅到了资本的味道,经营者却摸到了天花板)

摘要: 资本涌入、市场扩张,其实更多的是厂商的“游戏”,更多代理商和经营者,为品牌厂商铺了路之后,大部分都面临着“叫好不叫卖”的困境。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有没有想过,最近很火的‘共享女友’和你们这个共享KTV是绝配?”

“你开玩笑吧,那啥玩意儿啊,能让搞吗?”

一段玩笑话,是几天前懂懂笔记走访迷你KTV加盟商陈先生时随口说出的。谁成想一语成谶,前天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三里屯派出所对“厦门他趣公司”进行了处罚,同时要求地推人员写了检查和保证书,将共享女友项目的“充气娃娃”带离了北京。

看来,异业合作的可能性没有了。但是迷你KTV的未来,会比“共享女友”强吗?

“娃娃机,迷你KTV,VR体验馆,堪称商场三大标配‘神器’。”一家地处商业中心的大型综合体负责人告诉懂懂笔记,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几乎所有的综合体都“标配”了这三种“设备”。其中,以迷你KTV的新增数量最多,他表示,“如果现在有哪家综合体找不到迷你KTV的,那么这家人气一定很差。”

在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当下,迷你KTV也搭上了共享经济的班车,同时由于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最先做共享KTV的友唱、咪哒等已经获千万融资。此番盛景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共享KTV应该很好赚钱吧,不然为什么会有人大量投放?

“其实迷你KTV没想象中赚钱,甚至比娃娃机还差。”早在2017年初就购买并投放了了多台迷你KTV的陈先生告诉懂懂笔记,他一开始也都看好迷你KTV,但机器投放市场之后,他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而且在圈里了解到的情况都不乐观。或许这位“共享经济”大潮中的娇子,很快就要摸到“天花板”了。

按理说,各大迷你KTV品牌商在纷纷融资,“名利”双收的背后,却有一帮“经营者”和“代理商”在叫苦不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地利”大于“天时”,迷你KTV普遍收益低。

“现在迷你KTV市场有三种模式,分别是购买、代理、自营,最早出现的就是整个设备购买这样的模式。”陈先生告诉懂懂笔记,早在年初,迷你KTV刚火起来的时候,他就花了十多万买了四台迷你KTV,分别投放在某一线城市的两个大型综合体内。“每台的占地面积大概在1.5平方米左右,一开始每天要付(购物中心)350块钱的租金和管理费用。”

自从投放了这四台迷你KTV后,陈先生每天都会在两个综合体之间多次往返,查看设备、机器的运作情况。但他渐渐发现,“投资”迷你KTV显然不像商家说的那么好。

“购买的时候,厂家说如无意外,放在商场里的机器一天能产生300-500元不等的收益,可是我自己的(投放)却每天都出‘意外’。”陈先生表示,他所投放的两个大型综合体,在中心区域的这个,每天可以产生200-300元的收益,而投放在新区另一家综合体的迷你KTV,每天仅仅只能为他带来几十块钱收入。

“买机器花了十万多,然后现在的收益刚好抵每天的租金,别说每天的油钱了。根本没啥赚头。”陈先生无奈地说。

代理某品牌迷你KTV的吴经理在和懂懂笔记交流时,对于投资者陈先生的说法基本表示认可,他说:“不同区域对于迷你KTV的收益影响很大,中心区域明显会比其他区域收益高,(机器)放在(综合体)一楼,也会比放在其他楼层收益高一些。放在扶梯或通道旁,也会比其他地方略好。”

吴经理告诉懂懂笔记,他之前代理的是该品牌整个城市区域的投放,而经过一轮“碰壁”之后,他只将机器投放在市中心区域的综合体。“有些地方投放越多,亏得越多。”他说。

跟着吴经理,懂懂笔记来到位于中心区域的一家大型综合体,看到了他所代理的迷你KTV。

“一楼这个位置,基本上一台每天都还能有个三四百块钱的流水,而在四楼的那两台,加起来都还不够五十块钱。”投资者张先生说。当我们问及为何不止投放在一楼时,张先生告诉懂懂笔记,“这里面水很深,如果综合体指定的区域我们不去摆,那么一楼(好位置)也不会让我们摆,这是‘规矩’。而四楼(指定区域)几乎自投放到现在都是亏钱的。”

吴经理分析,到现在为止,能够做到赚钱的迷你KTV只占到自己投放总数的不足10%,大部分都是亏钱,有小部分勉强维持租金和管理成本。

“每天我们公司的人都会巡视一遍,但发现很多时间都是屋子都是被占用的。”吴经理告诉懂懂笔记,就算放是综合体一楼的迷你KTV,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供客人使用,很多时候还有一些乘凉的、逛超市的人占用休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想办法想让他们离开,即便做法不大妥当。长时间占用,会让很多真的有K歌需要的客人没办法使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损失。”

他表示,越是投放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占用迷你KTV的“闲人”就越多。

在一家大型综合体一楼蹲守了几天后,懂懂笔记发现这里吴先生所投放的每个迷你KTV,基本上在午间和傍晚都会被经常占用,有的是在里面休息,有的在闲聊,更有一些中学生在里面做功课。看到经常丢弃在里面的饮料瓶、口香糖等杂物,设身处地去体味一下吴先生的感受,的确是“无可奈何”。

看似风光的迷你KTV,其实能够实现盈利的并不多。虽然商家研发出来这样一种新颖的消遣方式,但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在投放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诸多问题,除了所选择的区域影响机器收益之外,放置地点还要受制于商业场所的各种限制和“潜规则”。加上人为的“占用”和“损坏”,更导致了迷你KTV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维护投入不足,“人和”这最后一块儿也快没了。

刚从某大型Shopping mall一层迷你KTV走出来的杨女士显然很不高兴,在和懂懂笔记的小伙伴交流时,她表示跟朋友团购了旁边一家餐厅的晚餐,但因为还没到时间,就想着先到迷你KTV“消遣”一下。

“等人也好,等吃饭也好,(迷你KTV)的确是能让人消磨时间,而且娱乐消遣,但是在给钱之前,没有发现有的设备无法启动,给了钱之后才发现麦克风损坏了,根本没有声音,总不是为了十几块钱‘维权’吧。”她气愤地说。

对此,吴经理似乎显得不以为然。他表示,因为迷你KTV是长期放置在综合体等公共场所,加上有许多人不自觉地总把迷你KTV当成“休息间”,毁坏设备的情况屡见不鲜了。“单单话筒,每一两个月就会坏掉一个,那个顾客(杨女士)是凑巧吧,还没检修到。”他双手一摊。

显示屏、麦克风、耳机、桌椅成了经常被毁坏的设施,虽然不同的厂商对于设备毁坏也有一定的赔偿规则,但吴经理告诉我们,“索赔”的成本太高,也困难。所以许多都是承包商或者代理商都是自己掏钱维修的,这无疑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在知乎上一项关于“不愿光顾迷你KTV”的调查中,设备损坏已经成为网友们最为诟病的问题,而其次便是迷你KTV的卫生问题,也的确令人堪忧。

曾在一家量贩式KTV当主管的阿亮告诉懂懂笔记,在传统KTV里,话筒的“卫生”一直是商家最头痛的问题。

“每天有多少人用嘴对着话筒‘喷’过,上面所能滋生的细菌难以想象,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每天消毒,然后再给消费者分发一次性的话筒套。”阿亮表示,话筒的卫生问题作为量贩式KTV都难以解决,所以在一直在公共场所摆放着的迷你KTV更是堪忧。

懂懂笔记的小伙伴在四个多小时的蹲守时间里,看到迷你KTV已经换了三波人,但却丝毫不见有任何消毒作业,也不见有任何一次性话筒套提供。吴经理表示,在话筒架上方已经有“紫外线”对话筒进行了一轮消毒,只要放上去就可以了。

但对于“紫外线”消毒效果如何,能否抑制细菌杀灭细菌(甚至异味)的追问,吴经理始终不肯正面回答,一笑置之。

如此看来,迷你KTV的日常维护都要代理商或者经营者自己“买单”,而有些代理商、经营者本身在迷你KTV上所能赚到的收益也十分有限,对于维护也好、卫生措施也好,投入自然就“铢施两较”。

而维护不当、卫生不佳,恰巧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在碎片化时间“光顾”迷你KTV的重要因素。对于代理商和经营者来说,这很可能是一个“死循环”。

对于这个“死循环”的问题,陈先生在沉思了一阵儿后甩出一句,“最赚钱的还是品牌方(厂商),一个个都是甩手掌柜。”失意之情令人深思。

品牌嗅到了“资本”的味道,经营者却摸到“天花板”的迷茫。

“我能花20块钱,到‘夜猫场(包时段到凌晨或通宵)’唱K,为什么要花12块钱来这个地方唱一首歌呢?”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抱怨,迷你KTV现在越开越多,而且千篇一律,一切都是自助的,并没有提供任何增值服务,还不如去真正的KTV唱得痛快。

KTV主管阿亮告诉懂懂笔记,现如今传统KTV市场进入低迷期,选择KTV作为聚会休闲方式的人越来越少。但他同时也指出,实体KTV的不景气,并不是迷你KTV导致的。“一首歌要10到15块钱不等,这个价格可以在实体KTV的小包间唱一个小时,平时工作日晚上包时段也才30~50元。”所以他认为,迷你KTV的定位和定价均没有对实体KTV造成任何威胁。

但阿亮强调,实体KTV之所以进入低迷期,是因为“新鲜”劲儿过去了。曾几何时,在KTV呼朋唤友是年轻人休闲娱乐的首选,只是随着娱乐项目多了,KTV行业自然就面临着其他娱乐产业的竞争。说低迷,不如说回归理性发展。

“现在火爆的迷你KTV有一定市场,它可以看做是刚崛起的在线K歌软件的一个场景补充,好奇心推动下,心血来潮时想唱上一曲的人狠毒,但这个市场绝对没有厂商们宣称的百亿、千亿(的需求)。”阿亮告诉懂懂笔记,唱歌这种娱乐休闲方式,它的需求本身就不是那么普世化,作为同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市场规模远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小得多。

“一阵大热之后,(部分)厂商已经拿到了融资,自然希望继续扩张,但其实市场需求本没那么大,技术也没有太多门槛,(迷你KTV)的天花板本身就不高。”吴经理对此只能苦笑。

一开始“尝鲜”的人不多,竞争品牌也不多,等到今年初的爆发期后,大量新的品牌厂商“井喷”,就连最先做的那些品牌厂商所设置的“区域保护”机制也难以奏效了。

“虽然厂家说一个区域只投一定的量,但是你不投放,别的品牌会投放,而综合体才不管你呢,只要谁交钱多谁都可以放,哪怕就放在你隔壁,你也没办法。”他告诉懂懂,自从迷你KTV“井喷”之后,市场都开始乱了,有的拼价格,有的拼数量,更搞笑的是部分热门商圈,跟下“五子棋”似的,几台A品牌的迷你KTV中间还会“安插”两台B品牌的产品。

共享单车市场挤进了这么的运营商,基本后来的运营商多多少少都还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对于吃了“激素”的迷你KTV行业来说,从一开始的友唱、咪哒发展到现在不下20家品牌来说,同质化、门槛低、创新难,似乎已经让这一行业触及到了本身就不高的“天花板”。

“社交”不足,新鲜感退却之后就成了硬伤。

看似“风光”实则“憋屈”,是投资者陈先生对很多迷你KTV经营者的概括。资本涌入、市场扩张,其实更多的是厂商的“游戏”,更多代理商和经营者,为品牌厂商铺了路之后,大部分都面临着“叫好不叫卖”的困境。

另一位投资者张先生则是把最早一批“尝鲜”买下了设备的人比喻做“炮灰”。“十多万块钱(四台)是年初的价格,现在(部分品牌)为了扩张有些只需要交几千押金就可以了,我们这一批都是‘一次性买卖’。”他打趣的说,十万块钱可以买70台热狗烤肠机了,光在本市地铁口摆摊儿卖都赚大了。

经营了大半年的迷你KTV,张先生和陈先生都自称十分“懂行”。作为“一线”人员,他们对于迷你KTV的未来发展已经持较为保守和谨慎的态度。“需求是有的,但是太单一。”陈先生说。

迷你KTV有别于传统量贩式KTV,它最多容纳两个人一起唱歌,“关上门,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哪怕是能‘唱歌要命’也没人会取笑你。”他表示,但是对于一些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来说,迷你KTV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

所谓的“K歌社交”,是指同学、同事、合作伙伴,一起到KTV里展现歌喉,结识新朋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迷你KTV几乎就是“一个人的独唱”,最多带上一个好不嫌弃你的“Ta”。

“其实是有多孤独才会一个人唱K,是有多不堪才会俩人对唱。”一位网友在评论迷你KTV时写到。至于部分迷你KTV有录音分享的功能,张先生则直言:“会分享出来的都是唱得好的在‘晒命’,谁会理会。”

一开始处于“猎奇”的心态,有很多人会选择迷你KTV“尝鲜”,但不少用户“尝试”过一、二次之后就不会再来光顾了,吴经理分析,“有的(用户)最后连公众号都取消关注了。”他表示,导致这样的一个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用户觉得一个人唱歌很无趣,没有社交没有分享,更没有量贩式KTV那种欢声笑语的氛围。

在“尝鲜”之后,许多消费者的猎奇心态逐渐退却,掩盖在“新鲜感”之下“社交”不足的弊端逐渐成了迷你KTV的硬伤。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9-19
共享KTV困局:品牌嗅到资本味道 经营者达天花板
共享KTV困局:品牌嗅到资本味道 经营者达天花板,公司 ktv 天花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