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讯,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一直层出不穷。去年年底,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相继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似乎为避免民众遭遇电信诈骗提供了一份“后悔药”。近日,有读者反映称,自己虽然已经选择了延迟到账,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骗。记者体验发现,在一些支付平台,所谓延迟到账功能,并不能实现撤销交易,一旦被骗选择转账,钱款依然会进入对方账户,只是延迟一段时间而已。
正确理解延迟到账的功能意义
必须承认,在现有规定之下,移动支付平台未设置及时撤销的程序并不算违规。去年9月相关部门发布的转账新规中,要求自当年的12月起,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转账服务应当向存款人提供实时到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等多种转账方式选择。但对于设置撤销转账的补救措施,在规定中只是明确了“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这一种类型,而对移动支付并未提出明确要求。
而之所以未对移动支付明确作出“撤销转账”的要求,恐怕并非是管理部门的一时疏忽。一方面,移动支付平台毕竟不同于银行机构,能否及时撤销转账,或涉及背后相关操作的权限问题,并非支付平台就能够单方面实施;另一方面,其实不少人已经想到,那就是转账可以及时撤销,是否也会衍生出新的骗局?
不难看出,新规是一种兼顾市场效率和社会正义的暂时性方案,既能有效防范一些通过ATM机施行的诈骗,也保障了人们通过其他支付手段进行及时交易的权利。回到问题之初,一些移动支付平台提供的“延迟到账”只有延时功能,看起来作用不大,但实际上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提供了容错和反应的时间。它所延伸出的功能意义,更在于敦促平台投入更大努力,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延迟到账并非防诈骗万能药
无论是移动支付平台的用户,还是银行用户,对延迟到账不能防骗都要有清醒认识。即便是在ATM机上转账,资金24小时后到账,也只是给受害人预留醒悟时间,同时阻止诈骗者迅速将资金分转到多个账户,以便于警方追查资金流向。
有消息称,目前在所有银行的ATM机上无卡存款,都是实时到账,这就规避了延迟到账的规定。另需说明的是,延迟到账的规定并不包括银行柜台、网银、手机银行。随着监管越来越严密,骗子也在“另辟蹊径”,使出越来越多的花样和手段。所以,无论通过什么渠道转账,只要涉及钱,我们务必提高警惕。
应该看到,随着网络支付的普及,对于骗局的防范,也理应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任由漏洞一直存在下去,也无异于是对骗局的纵容。所以,延迟到账制度的漏洞需要补,关键是怎么补。延迟到账制度实施不到一年,支付平台未见撤销转账功能这一问题被提出,其实是来自现实的反馈,未尝不是制度完善的一次契机,关键是相关主体都应有所正视。
支付平台相关制度漏洞怎么补?
相关部门和支付平台首先理应对这种漏洞采取正视的态度,从规定层面对支付平台也提出统一要求;其次,在相关操作权限的问题上,管理部门、银行与支付平台之间应建立起常规性的协作机制,避免仅仅因为撤销权限的问题,而掣肘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再者,对于可能出现的骗局,也应该有对应的预防制度设计。
延迟到账并非防诈骗万能药。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移动支付平台在运用延迟到账措施防诈骗上,就无所作为。真正落实移动支付账户实名制,提升注册身份验证的安全等级;加强交易监管;和公安机关建立密切协作机制,与公安机关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平台或反诈骗中心联动以实现快速查询、冻结涉案资金——这些都是支付平台努力的方向。
无论如何,消费者对于“延迟到账”功能持有疑问,根本原因在于一些电信诈骗案件仍时有发生,金融安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个问题,寄望于申诉、协调等事后处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防范意识,学习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某些金融诈骗的手段和形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