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讯,继校园贷引发的悲剧被媒体大肆报道后,整容贷又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推动下,我国的消费贷款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6年,我国消费性贷款余额从2008年的42万亿增加到2016年的264万亿,增长接近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6.01%。在消费金融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互联网平台贷款的花样越来越多,各种消费贷层出不穷。
金融巨头携手养肥“消费贷”,引来了狼
《2016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数据显示,消费信贷占据了我国所有消费规模中的47%,突破了22万亿元大关。自2016年开始,消费金融开始逐步上升为互联网金融的头把交椅。在庞大的用户需求下,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市场争相关注的热门领域。而随着消费人群规模和消费场景的不断增加,庞大的市场需求造就了消费金融的蓝海,资本家、创业者纷沓而至。
得益于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消费转型升级所驱动的消费高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阿里“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贷产品席卷了年轻群体,各类银行消费贷更是占据了学费、买车、买房等等生活需求。从消费金融市场上的服务形式来看,目前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银行、电商和金融公司。
当前,银行是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但是其借贷产品比较少。传统银行的借贷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利息相对较高、局限性较大,有些借贷产品要求要持有本银行的银行卡。银行贷款流程从贷款的申请、信用等级评估、贷款调查、贷款审批、签订合同、到最终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归还,整个贷款流程时间较长,如果申请过程中发现任何信誉问题,银行就会立即停止贷款。
电商巨头发展消费金融的劲头更猛。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依托自身电商平台衍生的消费金融产品很多。从阿里独立出来的蚂蚁金服(蚂蚁花呗),消费者可以通过阿里旗下的电商进行借贷消费,类似虚拟的信用卡;京东推出的京东金融(白条),利用白条闪付和京东支付的线下支付功,京东金融将消费信贷的战场扩展到了线下渠道。
除了银行和电商之外,消费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也拥有自己的小天地。近几年,随着投资理财热潮的出现,P2P网络借贷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陆金服、宜人贷、翼龙贷、人人贷、爱钱进等P2P贷款平台孕育而生。据零壹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31日,我国P2P行业贷款余额达到1.0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6.0%,环比增长6.3%。
2017年上半年,银行巨头和互联网巨头纷纷联手,建行和阿里巴巴、农行和百度、工行和京东、中国银行和腾讯银行相继宣布建立合作关系,传统银行巨头和互联网巨头机构的联合势必会引起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大变革。在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推动下,我国的消费金融贷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然而,“消费网贷”获得可喜可贺的生长背后却是一件件贷款悲剧的开始。
消费贷骗局不断,狼爪直接伸向90后年轻群体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经成为了年轻群体消费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环。在金融产品越来越多,贷款方式越来越简化的背景下,网贷产品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网红产品。既能满足消费欲望,又能留下必须的生活费用,也正因为这样,消费贷很自然地进驻到校园市场,并推出校园信贷、整容分期、购物分期等渐受年轻群体热捧的各类贷款。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消费贷在校园这片净土上的肆意践踏,大学生中“校园贷”风波未平,“整容贷”风波又起。
一、校园贷风波未平
信贷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近几年出现的校园信贷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火爆。灵活便捷的信贷服务解决了学生资金短缺的痛点,满足了人们超前消费的资金需求,基于生活、学习等因素,校园贷小额、便捷的特点能在年轻群体中充分发挥出来,并挖掘到更庞大的潜在校园市场。
在校大学生,无论人生经验还是金融常识都较为匮乏,缺少自控力,一些培训机构以参加培训即推荐工作为名,诱惑大学生申请贷款交高额培训费。一旦接受培训,大学生便背负贷款和高额利息,一开始借贷金额都不高,但没过多久便翻几番让借贷人不堪重负。
校园贷屡禁不止,由校园贷引发的各种事件也不在少数。迫于校园信贷高昂利息的还贷压力,选择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还贷”的学生接二连三被爆出。在校大学生,他们经济尚未独立心理也比较脆弱,面对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贷款于他们而言是无法承受之重,最终他们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乱象之下校园贷成为了众矢之的。不少人认为校园信贷应该被废除,但是这不免有点因噎废食,网络贷款本身并无原罪,更何况这属于国际通行做法。据悉:“大学生如果年满十八周岁,具有独立的民事能力,可以按照市场规则,在自身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去贷取款项,以满足用度的需要。”网络贷款衍生出的各种乱象说明这一行业还远未成熟。
二、整容贷乱像又起
那边校园贷还甚嚣尘上,此番美容贷又汹涌而至,爱美的女性群体顶替稚嫩的大学生群体成了黑消费贷机构的猎物。美容贷盛行的背后,是国人日渐强烈的医美需求。8月8日,医美APP新氧发布《2017年医美行业白皮书》。自2015年起,中国医美行业增速达到40%,远超全球平均值7%,医美从明星网红的职业需求走进日常生活。
中国医美消费者以90后年轻人为主,她们希望通过医学手段,让皮肤更水嫩、脸更小、鼻子看起来更高挺,成为驱动整容爆发的源动力。业内预测,到2018年,中国的医美市场规模将超过8500亿元。但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来看,近半数医美消费者月收入低于一万,动则上万的整容费用对消费者来说略为高昂。
消费金融高速发展消费贷款大众化,P2P模式大行其道,消费贷以其不设限制的贷款门槛、简单的贷款材料、高效的贷款流程成为医美消费者的首选。在消费者为迅速借到钱完成美容而狂喜的时候,等着他们的却是培训几天就上岗的“黑医”和无医疗经营许可证的“黑市”,市面上无证经营的“黑市”猖獗,整容贷市场事故频发。
整容存在一定风险,越大型的整容项目,面临的风险越大。而且消费贷平台所谓的0抵押0担保低利息,实际上风险很大、贷款利率很高、还贷要求苛刻。有些整容贷机构与美容机构勾搭,诱导有借贷需求的年轻消费者提前消费、超额消费。
正当合法的整容贷有必要存在,但是有些所谓“整容贷” 暗藏陷阱,消费中介通过与美容机构勾搭,采取非常规手段将没有还贷能力的消费者忽悠进来。这已涉嫌违法犯罪,对这样的“整容贷”应该依法打击,并清理其存在的黑色土壤。
“抓狼”又“识狼”,继市场监管之后财商教育提上日程
消费金融快速增长,消费场景不断普及,其领域横跨众多产业,汽车、医美、教育、旅游、3C等,各细分领域之间有不同的经营模式,消费场景不断延伸的同时,消费贷款带来的事故接踵而至。
从消费贷市场分析,随着金融消费习惯和信用消费意识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为各种乱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且,消费贷属于新生事物,准入门槛低、行业管理不严,黑消贷打着“免费、分期、零利息、只需身份证、贷款流程简单、无还贷压力”等口号,诱骗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贷款。
面对机构繁多的金融市场,行业监管规范化必不可少。在监管方式上,监管机构应强调企业的技术能力、风控能力、运营能力,从业者的专业背景、专业能力等标准。一方面,对于消费贷发放程序要严格审查。应按照传统银行贷款的模式,制定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都能及时干预,科学设定贷款程序。此举虽然为程序性审查,过程繁琐却具有安全性、合理性的实质把控性。而采取骚扰、恐吓或者其他非法方式催贷者,应受到法律的惩处。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完善风控体系。积极运用人脸识别、微表情、远程视频审批、纳米评分卡等先进金融科技,提升风控水平。同时,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分模型,利用权威第三方数据建立大数据评分卡,为客户定制风险画像,从而实现多重定价、合理放贷。
从消费贷骗局受害者情况分析,年轻意味着涉世未深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任性”的青春有时也要付出代价。纵观这一两年的贷款陷阱,学生占据了受害者的主体。校园贷直接瞄准大学生暂且不提,整容贷爆出的新闻中也是学生居多,在严加监管金融机构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财商教育。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社会、家长、学校多方合力教育提升其责任意识。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摸着口袋想事情办事情,不要被“免费”“无偿”等口号蒙蔽双眼,为金钱和物欲所累。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面对大学生应该抓紧财商教育。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例如英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制定了理财教育计划,其中美国强制把理财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英国在中小学教材中添加了相关内容,并列入考试范围……
整体来说,随着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超额消费、借贷消费的消费理念已经形成,但是面对不良消贷机构的恶意诱惑,年轻群体还普遍缺乏辨别能力。消费信贷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并无好坏之说,消除消费借贷的弊端,既需从金融机构监管着手,规范制度、提高门槛、健全审核机制;还需要培养年轻借贷者的科学理财观念,共同努力营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社会氛围。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