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讯,有金钱的地方,即可见人性的贪婪。比起传统金融动辄上万的额度,消费金融虽然额小,但是已经是被盯上的“蚊子肉”,欺诈高发不止。
消费分期因为商业模式的特殊性,特别容易被欺诈分子盯上,或者某个局部地区腐坏变质。和直接的银行或者现金贷直接放贷不同,消费分期平台一般是作为资金方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撮合借款人和放贷人。门店售卖产品,推荐分期,获得分成。消费金融平台的销售帮忙办理分期。因此,门店店员,消费分期的销售,甚至是消费者,任何一方动了欺诈的心思,都容易下手。
另一方面,消费分期也有分散的属性,不仅金额分散,而且地区也十分分散。一次贷款要等至少12个月的漫长周期才能好坏,金额十分分散。消费金融公司在全国布点,往往根据人群特点下沉到二三四线城市。而农村金融往往更加下沉,拖拉机分期,电摩分期,甚至是化肥分期,这些只有交通不便的农村才会需要。地区的分散给不论是前期防范,或者后期欺诈的调查取证都带来了很大难度。
消费分期的欺诈按照变质的模块从外向内区分,可以分为中介套现,门店欺诈,内外勾结。最严重的一种是返现平台,打的旗号是消费积分给返点,消费者办理分期后兴冲冲在返现平台办理返点,结果发现被骗。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套现的案例都是受害者都是学生,或者没有信贷经验的“小白”,对信用记录没有概念。因为社会阅历不足,以为分期买手机是兼职帮忙提高销量,赚取兼职费。结果不仅分期买到的手机被拿走,当遇到之后的逾期费用和催收短信时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媒体曝光最多,企业受害最大的是中介套现。中介事实上很多是已经逾期很久的“老赖”或者网上现金贷都借了一遍的“网黑”,后来摸清了各家分期公司的套路,招募信用资质良好的“小白”,拿真实身份信息做分期,然后再倒卖手机、电动车等货物赚取费用。但是因为线下消费分期风控日渐严格,金额又比现金贷小,很多中介表示更“推荐”去套现金贷的口子,风控不严,金额更大。
面对来势汹汹以套现为生的中介,和内外勾结的风险,消费分期平台在其中,往往是受害者的角色。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经常成为被骗消费者和媒体的声讨对象。到目前为止,消费金融还属于新鲜的购物方式,大多数消费分期平台并没有建立广为人知的品牌形象。消费者也不会区分店员和分期销售的角色。
因此,当发现自己受骗后,消费者往往会声讨消费分期公司,觉得自己受骗。事实上消费金融平台不仅要承担欺诈损失,还需要派出调查部的人力去帮助消费者调查声讨,得到法律保护。
在防范欺诈上,消费分期平台往往采取了“刮骨疗毒”的方式。当发现了某个地区风控“爆了”,很多公司为了止损会一边调查案件,一边关闭门店退出市场。但事实上,这已经是亡羊补牢的最后一招了。坏账损失依旧是公司兜底,和执法部门调查往往耗时长,即使最后欺诈分子能够绳之以法,能追回来的损失其实少之又少。
消费金融本质依旧是金融。金融离钱太近,是最考验人性的地方。不仅大额的、光鲜亮丽的传统金融机构是,几千元的接地气的消费分期平台依旧如此。因此,防范消费金融的欺诈风险,还是要防微杜渐、上形下效,从基本做起。从最根本来说,需要在金融产品设计、商业流程和风控策略上做好防范,加快风控策略迭代更新的速度。
在金融产品设计的细节上,有很多地方值得细细推敲。举个例子,消费分期公司贷款的钱何时到账,是打给商户还是打给顾客,都是值得考究的产品细节。到账时间太久,商户一般体量很小,资金回转不过来,账期太久,自然对消费金融公司不待见。另一个方面,如果钱打给顾客,其实有套现分子直接拿钱跑路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了风控的重要性。即使“大数据”的口号已经烂大街,风控策略的成功的确需要海量数据作为基础。但是科技手段并不能够解决风控核心问题。即使是人工智能,也只能告诉你是坏人的可能性大概是多少。
风控和欺诈毕竟是属于魔高几尺,道高几丈的问题。要知道,在这个学习型社会,洗白了的中介也会堂而皇之在风控大会学习各家经验。并不是引入了之前老旧的银行信用卡的风控模型,就可以不变应万变的。假装自己在做风控的公司,往往最后死的很惨。
风控模型和数据需要根据市场经验不断迭代,不断进化。假如中介都有无数贴吧论坛QQ群交流每家公司风控的薄弱环节了,公司本身的风控也需要行动起来。风控策略本质上不应该是闷在办公室拍脑子想出来的方案,除了血与泪的欺诈经验教训以外,深入广大基层群众,甚至卧底中介群都是不错的建议。
最后,消费金融公司应该重视和顾客的关系管理。很多消费分期的欺诈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往往听到顾客的声音太晚。已经逾期被骗,被催收困扰很久,才会和消费金融公司沟通。消费品行业一般专门有CRM,客户关系管理。而如证券、保险,因为需要直接面对顾客去营销,同样也视顾客为上帝。
但是就消费分期行业而言,一方面行业发展时间太短,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销售推荐往往依赖于店员关系。分期公司的销售其实是最直接的公司形象代表,直接面对客户。很多销售的心态可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店员关系维护好,每单成交就好。之后客户对服务是否满意,利息是否有虚报,甚至是三个月后是否是坏账,并不是考虑的重点。而顾客在还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银行这样的实体柜台可以解决,那么客服部又直接影响着顾客对品牌的评价好坏。
总而言之,消费金融行业其实既不像之前媒体报道的欺诈遍地,危言耸听。但本质上也不是一路光明,高歌猛进。还是巴菲特那句话,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金融有风险,且行且珍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