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讯,继“京腾计划”、“京度计划”、“京条计划”后,京东又和奇虎360合作,启动了“京奇计划”。
据路透消息,京东今日表示,公司已经和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通过后者的浏览器、搜索引擎和应用商店来销售商品。
“京奇计划”启动后,京东和奇虎360双方的数据打通,京东2.583亿活跃电商用户的数据,与360线上线下全场景用户行为链大数据结合,能够为京东、京东的合作伙伴、京东平台上商家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奇虎360的核心产品——“360手机卫士”App,将通过京东开普勒开放平台输出的选品、交易、技术、运营等电商能力,为京东开设一级购物入口“京东特供”。
在与奇虎360合作之前,京东已经与三家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腾讯、今日头条、百度、奇虎360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分别启动了“京腾计划”、“京度计划”、“京条计划”,打通了多个超级流量入口。
在今年8月14日京东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CEO刘强东透露:
我们还会和另外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一个新的计划。通过与这四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联盟,我们认为公司完全可以触达10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
为拓展流量,国内“电商老二”京东选择与其他互联网巨头合作,而老大阿里巴巴的方式则是对媒体进行“买买买”。
短短几年时间,阿里巴巴通过直接、间接、关联公司、个人入股等各类方式,已将超过20家媒体纳入麾下,包括:
2012年,阿里巴巴战略入股社交媒体陌陌;2013年收购新浪微博18%的股权;
2014年4月,阿里联手史玉柱,以65亿元收购华数传媒40%的股权;同年,阿里全资收购优酷土豆剩余股份,还买下科技博客虎嗅网40%的股份。
2015年6月,阿里豪掷12亿元参股第一财经,成为近年来国内财经媒体获得的单笔金额最大的一项投资;同年,阿里巴巴收购香港的《南华早报》,并联手财讯集团、新疆网信办创办“无界新闻”;与四川日报集团成立“封面传媒”。
拓展流量遭遇天花板
虽然京东和阿里拓展流量的方式不同,但两家巨头正面临同样的问题——线上新增用户和流量获取变得越来越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赛迪智库互联网所互联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谭霞指出,阿里巴巴与京东财报交易额的强劲增长,都来自于线下布局的强势助力:
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线上新增用户和流量都在触碰天花板,所以新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成为引流的重要渠道。阿里巴巴的无人零售、盒马鲜生等创新业务深刻影响零售业态,京东3C专卖店和京东之家也值得关注。
中国网也援引分析称,广告如何精准触达消费者,正成为电商行业新课题:
一方面,现在流量成本越来越贵,这对商家来说面临着抉择。如果不花钱推广,则大量商品就会失去展示和成交的机会;如果花费巨额推广费,极有可能稀释利润或不盈利。
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和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者对于消费需求的升级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商平台单纯售卖流量已经无法满足品牌商的需求。正因为流量模式的不精准,商家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成本购买更多流量,很多商家甚至因此陷入零利润和负利润的境地。在未来,精准触达目标消费者的广告才是真正有效的营销手段。
阿里、京东拓展流量的效果一定程度反应在了各自的财报中。
在最新公布的季度财报中,阿里的活跃用户达到4.66亿,同比净增了1200万。而京东过去一个季度活跃用户同比新增了7020万,增幅高达37%。
过去几年,京东与阿里巴巴的GMV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以2016年为例,阿里巴巴整体GMV增速为22%,而京东接近50%。
直到今年,阿里巴巴GMV增速再度赶上了京东。本月,京东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按照行业统计口径的二季度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46%;而在2018年第一财季,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平台GMV同比增长49%。
随着两大巨头在电商领域开启“白刃战”,可以预计,双方对流量的争夺也必将更加激烈。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