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讯,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之后,交行也在今天(22日)与苏宁金融“牵手”。至此,五大行都已“敞开怀抱”与金融科技公司“强强联合”。
据了解,交行和苏宁金融将在银行卡、支付、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并在网点、客户等方面有所融合,还将进一步打通线上与线下场景,以金融产品创新迭代各业态、各场景的服务能力。
此外,双方还将设立交行-苏宁智慧金融研究院,重点开展云计算、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基础性科技以及智能商务、智能交互等跨界合作研究,加速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的全面深度融合。
这不再是那个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壁垒分明的时代了。
科技与金融越发“水乳交融”,光凭身着西装还是牛仔裤已经难以成为身份认定的标签。这个趋势在今年变得异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已经“觉醒”,开始向金融科技转型方面倾注更多的资源。
其背后原因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在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新兴金融科技业态冲击的大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今天(22日),毕马威发布了一份关于银行业转型的报告,该报告列举了银行在获客与营销、产品与服务、合规与风控、运营管理、科技基础与研发五个方面的20大痛点;并指出,金融科技是化解这些痛点、引领行业突破的一个核心发力点。
报告认为,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例如,获取高收益资产越来越难、小企业客户获客与经营成本高、农业金融的低效益与高风险、科技系统软硬件投资巨大且扩展性差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缓释。
而在商业银行加强金融科技能力方面,毕马威也列举了三种实现模式:
其一,银行类金融机构通过借鉴金融科技产业创新思路,自行研发创新金融技术,构建产业生态;
其二,采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来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业态的研发与应用;
其三,利用“投贷联动”等产业政策契机,以投资带动合作,与专业投资机构联动,由金融机构投资或参股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来构筑双方深度业务合作的开展。
如果说前面提到五大行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苏宁金融达成战略合作属于第二类,那么接下来这个案例则属于第三类。至于第一类,我在后面两段再细说。
馨金融获悉,兴业银行发起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兴业数金),在低调蛰伏了一年多之后开始走向台前。这家成立于2015年12月的公司股东包括兴业银行、高伟达、金证科技、新大陆等。
从战略定位和业务方向来看,兴业数金与市面上不少立志从事技术输出的金融科技公司多有相似。
比如,它不仅为兴业提供技术支持和金融场景叠加应用,还是兴业集团面向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信息云服务的最主要平台。而未来,它也有计划把技术输出的半径进一步扩大。
2
传统金融机构发力金融科技的案例,除了前面已提到的两类外,还有更彻底的第一类。
“拥抱互联网、新科技”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再只是停留在业务层面。金融科技开始登堂入室,逐渐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重点、转型方向、甚至终极定位。
例如,银行界的创新“风向标”——招商银行,这次又有了新目标。在其半年报中,招行首次明确提出要做“金融科技银行”,对标金融科技企业,加快向“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目标迈进。
回顾招行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次战略转型都极具行业前瞻性和代表性。
比如,1995、1999年先后上线“一卡通“一网通”发力个人银行业务;2005年开始明确将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重点,;2009年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快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二次转型”等。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招行发布的2016年年报中,招行行长田惠宇就曾提到,招行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
这次,招行在半年报中将该战略进行了更具体的阐释,“要把科技变革作为未来三到五年的重中之重, 将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全面铺开;并将重新审视和再造提供服务的方式,据此调整内部组织、流程、制度和文化。”
并且,半年报显示,招行还将按照上一年度税前利润1%提取专项资金设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鼓励全行利用新兴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去年招行的利润总额是789亿元,粗略算一算,大概就有8亿要投进金融科技创新。
另一家与招行同在深圳的中国平安,其转型的方向更为彻底。
董事长马明哲在中国平安的中报中表示,“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
这可不是一个遥远的愿景,平安也抛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数字来例证自己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能力。
其中报显示,平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等领域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截至2017年6月30 日,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达99.8%,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被应用于200多个集团内外部场景中。
3
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接力扛起“金融科技”的大旗,这可不是简单的炒作概念、追逐风口。为什么这么说?眼下,传统金融机构们的两大世纪难题莫过于:增加利润、提升估值。而科技、或者说金融科技正是破题的一把“钥匙”。
科技最核心的价值本来就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它在优化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效率方面的效果已经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传统金融机构在数据、技术、牌照、资金方面的先天优势与之结合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估值方面,金融股PE过低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股价不给力的情况也已持续多年。看看隔壁一路飙涨,不断冲破记录的科技股,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在平安的中报发布会上,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在谈及股价是否被低估的时候提到,腾讯、阿里等公司的PE估值都是50、60倍,而市场对平安还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来进行估值(平安目前PE约15倍)。
在资本市场,科技股向来是“吸金力”最强的一股力量,中国有刚刚突破4000亿美元的阿里、腾讯,美国也有股价不断刷新纪录的Facebook、谷歌、苹果、亚马逊等超级公司。
互联网属性是做流量和用户,不承担信用风险,业务规模与流量和用户成正比;金融属性是指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风控是核心,规模越大通常风险也越大,要用银行体系的估值方法。在资本市场,显然是前者更讨喜。
用P2P来举个例子,美国市场对信息中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明显高于具有信用中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比如,扮演信息中介角色的 Lending Club市值一直大大高于具有信用中介角色的 OnDeck,哪怕丑闻爆发后的低谷期,LC的市值也是Ondeck的两三倍。
P2P都尚且如此,何况那些规模庞大的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所以,大家都在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科技属性。
当然,除了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本身更受资本市场青睐外,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互联网或科技属性更强,公司的成长空间和想象空间显然也更大。
例如,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强调“技术输出”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核心技术的输出和应用,企业不用受限于(金融业务)资本金、杠杆率的制约,其成长边际得以大大拓展,进而可以连接更大的生态。
姚波也在中报发布会上提到,平安科技的运用,不单单运用于内部子公司,同时也在逐渐向外输出。我们希望通过交流,看是不是能更进一步改变或提升平安原有的传统估值模式。
尽管,平安频频为自己的股价鸣不平,但复盘一下今年的金融股走势,今天文中提到科技范儿最足的两家传统金融机构:招行、平安已是资本市场上表现最好的金融股了。
2016年至今,招商银行的股价一直领跑股份行,而中国平安今年的涨幅超过60%,遥遥领先于其它金融股。
发展很重要,但价格才是硬道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