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讯,在如今无论是天使轮还是C轮、D轮融资都越来越不容易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汽车金融似乎成了例外。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共完成16笔融资,融资总额已超过130亿元,其中有10家平台获得上亿元融资。
“互联网汽车金融广阔的市场潜力以及更加符合监管要求的业务模式自然会吸引资本涌入。”一位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互联网汽车金融这一块国内尚未出现‘独角兽’企业,也还未出现一两家或两三家垄断的格局,因此资本会更积极地进行布局,以求能尽快占领高点。”
资本加速涌入
8月16日,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百金贷”宣布获得1000万美元的战略融资,由星达(新加坡)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入股。紧接着,8月17日,汽车融资租赁平台“来用车”宣布已获得1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利金融集团、上市公司金科文化领投,星奕资本跟投。
2017年至今,互联网汽车金融领域的融资规模已达到130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一笔来自腾讯、京东、顺丰CEO王卫等战略投资的易鑫金融,高达40亿元。
记者注意到,“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四大互联网巨头早已杀入这一市场。
2015年3月,阿里与上汽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各出资约5亿元,设立总额约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2015年4月,阿里整合旗下大数据营销、汽车金融业务以及6000万车主汇聚的平台优势,成立阿里汽车事业部;2015年7月,阿里汽车事业部宣布联手蚂蚁小贷和众多汽车厂商推出“车秒贷”。
腾讯方面似乎布局得更早一步。2013年,腾讯联合君联资本等投资B2B汽车电商平台优信拍;2015年1月,腾讯和京东以现金和独家资源的形式对易车网投资约13亿美元,并向易车旗下专注于汽车金融互联网平台的子公司易鑫资本注资2.5亿美元;2015年8月,腾讯投资C2C平台人人车;2015年9月,腾讯联合易车网等共同投资C2B平台天天拍车。
而百度对外的投资已经囊括优步、天天用车、51用车、优信二手车。
“互联网汽车金融不仅仅是车贷和车抵贷,还包括二手车交易、众筹、融资租赁以及车险、后续服务等各种业务,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其中蕴藏的市场潜力正是吸引资本的最大动力。”上述人士指出。
车贷迎机遇期
从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到整个后市场,汽车市场每年的业务规模为数万亿元之巨,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中国38%的汽车金融渗透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50%的汽车金融渗透率,再考虑到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金融需求,中国汽车金融蕴藏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7年上半年,P2P车贷成交量已达1309.07亿元,是2016年全年P2P车贷成交量的82.03%。其中,汽车众筹和互联网汽车保险的成交量分别为46.3亿元和108.54亿元。
而二手车金融贷款来势比新车更加迅猛。据悉,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众多二手车平台的消费贷款猛增,二手车金融公司累计的贷款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交通部门预计,未来中国汽车后市场年均增速将超过30%,2018年后市场规模有望破万亿元。行业蛋糕如此之大,再加之整体行业利润可达到40%至50%,汽车后市场已成为整个汽车产业链中最为耀眼的金矿,也是各路创业者和资本积极关注的重要领域。
在上述人士看来,网贷新规也为互联网车金融带来新的机遇期。
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这一规定对于那些以大单为主的网贷平台而言无疑是致命一击。“小贷资产成为各家平台的争夺对象,而小额的车贷及车抵贷也自然成为资本眼中的可投资领域。”上述人士称,目前,互联网车金融业务正在成为不少网贷平台选择转型的方向。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