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讯,当下的印度是除了中国之外最火的创业热土。
尽管印度仍处在信息化迅猛变革和制度低效落后的二元矛盾中,但其经济总量和增速的耀眼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10年来,印度GDP总量增长了100.13%,由2007年的1.18万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37万亿美元,不仅总量上与英国的差距在缩小,而且增速已经紧紧贴近中国。
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亚洲市场,自然不可能逃过全球科技产业的目光,稍微浏览一下近一年来国内外巨头们在印度市场的动作,就可“以管窥豹”。
国外有苹果不断扩大在印度的制造和分销业务,欲在印度建立下一个“世界工厂”;谷歌为了在印度获得更多的用户不惜煞费苦心,他们正在印度筹备推出一项个性化内容服务——Google Feed,同时还会推出一款智能扬声器和Google Home智能助手服务;亚马逊正在成为印度电商的一股庞大势力,Facebook更不用说,数据显示印度2.41亿的用户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Facebook用户最多的国家。
国内则有众多互联网企业巨头进军印度分食市场,如UC浏览器已经在印度市场扎稳脚跟,猎豹也已经制定了产品全面进入印度的策略,深圳信息平台服务商英威诺将研发一款印度版的今日头条,智能手机军团已经在印度市场展开了一场“百团大战”并瓜分三星的市场份额,此外包括BAT在内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也都纷纷于近两年内在印建立桥头堡,而专注于科技产业的国内投资机构,更是不约而同将重金“押注”印度,印度正在成为全球资本的新宠。
巨头的攻城略地造就了印度的创业大火
众多巨头赶往印度攻城略地,最为明显的一个原因便是印度像极了30年前的中国,其天然的人口红利不但招来了国外的大批猎食者,也催逼着本土人纷纷白手起家。
据悉在2017上半年,班加罗尔的144家企业就已获得了超过21亿美元的投资。班加罗尔有6000多家创企被AngelList收录,新德里为4000多家。两所城市一南一北相互呼应,聚集了一批最优质的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大型互联网公司、高校资源,在政府StartupIndia的政策加持下,更显示出勃勃生机。
如今的印度创业界,几乎已经没有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了。电商、数据分析、健康产业甚至大热的 AI 和 VR/AR 等领域,处处都有叫得上名的新秀,譬如 GreyOrange (通过机器人为电商提供仓储和物流服务,去年获 3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Swiggy(外卖O2O平台,今年获投3500万美元 C 轮融资),以及 Cardekho(在线汽车买卖平台,上月获投 B 轮融资,金额不明,但估值已达 3 亿美元)等等。
于是很多人惊呼印度大有赶超中国的架势,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印度的真正国情。一方面,印度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仍非常落后,全国各地方政府的税收征管模式各管各,物流行业无法快速发展;而另一方面,从本质上看对印度经济发展制约最大的是其文化和宗教信仰问题,中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加上改革开放后,感谢邓老的猫论,让实用主义的观念彻底地充满了每一个大陆中国人的心灵,全世界可能找不到一个民族像中国人民那样渴望发财,就想当然以为印度人也可以像中国人那样容易被利驱动。
印度人大多数人心中宗教方面心灵满足的重要性是大于发财成功的,即使物质贫穷也能有多种方式获得幸福感,这是为什么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印度人即使穷困潦倒也大都心安理得,这让O2O这种需要大量超时加班的行业很难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还有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贱民送的快餐,高种姓的人是不能碰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送来的食物,低种姓的人也不能双手接来食用的,英国人以那么先进的科技,制度和教育殖民印度数百年都无法改变这些,不要指望资本的力量能在印度掀起什么波澜。资本在那些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影响力非常有限。再加之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等深层原因,印度的创业生态圈始终给人一种“表面虎虎生风,内里杂病丛生”的印象,因此企业家们如何将这场火烧大烧旺是接下来的关键,也是印度能否借之崛起的重要契机。
电商正在成为刺激印度经济增长的下一片蓝海
目前,印度电商市场的两大巨头一是美国电商Amazon,一是印度本土电商Flipkart,二者均是自营B2C模式,而似乎已经被三振出局的Snapdeal最早通过第三方B2C类“天猫加淘宝”的模式起步,坚持不做自营。但在去年排灯节期间也宣布涉足自营项目,可直到今天Snapdeal依然没有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当Amazon与Flipkart、Snapdeal激战正酣时,阿里也正在大手笔布局B2C电商,早在2015年8月,阿里巴巴就以2亿美元入股Snapdeal,获得后者4.1%的股份。除此之外,阿里在印度的投资还围绕零售相关的环节进行,比如,它在印度几乎占领了支付公司的绝大部分股权。在今年3月阿里以1.77亿美元领投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平台Paytm,再加之以前对Paytm的投资,阿里如今已是其最大的股东。
据印度媒体最新的报道,阿里巴巴在印度B2B市场也开始逐渐处于领导地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印度的商业想要维持竞争力。这促使它们寻求能提供更优价格的供应商,同时还要愿意出更高价格或提供更好条件的消费者,而阿里巴巴在全球的业务布局使其更够拿到更便宜价格的商品,也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这也是印度的电商Paytm想要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原因。
再来看看另一个互联网巨头腾讯,4月10日,印度最大的本土电商平台Flipkart正式对外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总金额为14亿美元。本轮融资由腾讯领投,微软和eBay跟投。Paytm E-commerce和Flipkart是竞争对手,而腾讯领投这次又领投Flipkart,俨然是AT内战在印度的翻版。
此前,腾讯在印度已经先后投资了医疗信息平台Practo、在线旅游公司Ibibo、以及“印度版微信”Hike。但显然,如果没能进入印度电商市场,其余投资均是舍本逐末。而腾讯此次的举动,其背后下的便是这样一盘大旗,一来这既意味着腾讯开始涉足印度电商领域,二来腾讯在印度有了电商的业务基础后就能更好的促进其它领域的发展,三来也能在印度有了更多与阿里对抗的话语权。因为从互联网商业模式而言,电商最容易变现,而规模也足够大。
eMarketer数据显示,当前,印度电商年销售额大约为233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可以达到800亿美元,是现在的3倍。电商大有成为刺激印度经济增长的下一片蓝海,而此间阿里腾讯已然将电商之战搬到了印度。
印度版电商之战的胜负关键还是在于物流供应
从中国这些年来的电商实战经验中可以看到,不管做是生鲜或者家电还是各行各业,只要是电商领域那么物流供应绝对会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新零售的大战中,运输供应能力已经成为新零售大战制胜的核心关键。一方面,完善的供应链是保证货源供应充足的关键,尤其是对于生鲜等食用品来说,绿色健康的货源会更有优势;另一方面,快速高效的新零售物流配送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也是新零售服务最终落地用户的根本。
然而目前亟待发展电商的印度来说,其物流体系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印度电商包裹平均送达用时4天,仓库平均利用率不到60%。与中国相比,印度在物流基础设施、软件水平、人工效率、仓储自动化方面比较落后。而且在物流业的现状上,印度还没有全国统一的税率,货物和服务谁改革把印度分裂的市场统一起来了,但因为各个州的税率不统一,给全国性的大物流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壁垒。
不过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印度市场增长空间的一种暗示。比如,除了在印度自建物流、并已上线2天内送达服务Prime的亚马逊外,物流巨头DHL刚刚宣布要在未来3-4年在印度投资1亿美元,用于扩建仓储中心。
而马云在印度打出的组合拳是以Paytm的用户优势切入本土的线上线下市场,以Paytm的分拆进入电商领域,云计算以基础设施角色接入,阿里影业套用国内起家路径,先收购印度第二大在线票务平台TicketNew,进入分发市场,再向上游寻找与宝莱坞内容合作的机会,同时辅以UC浏览器等工具类产品圈用户,从而完善整个电商体系。
更有甚者亚马逊,已经宣布将在印度的新德里、钦奈、哥印拜陀、斋浦尔和孟买这5大城市新建六个仓储物流中心,物流配送点正以倍数形式扩张。此外一些拥有新鲜血液的年轻物流公司更容易吸引电商公司和投资者。新兴物流公司提供的快速交付服务、IT 服务和 COD(货到付款)机制,正在成为印度电商公司取得成功的有效动力。
未来几年,可以想象在巨头们和创业者的发力下,随着交通等基建设施的升级、统一税制的实施,通过整合物流网络,印度将有可能最终出线一家物流行业的巨头公司,这将是资本和创业企业的共同着力点。
目前来看印度的发展前景仍是乐观的,电商正在为印度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形态,众多资本进场也给印度创业者们带来众多机遇,当然也会随之产生更大的挑战,因此印度政府与创企必须拿出相当的魄力,在政策扶持、人才引进、吸引投资等各个方面执斧开山,这样印度或可复制中国电商的繁荣,我们甚至可能会看到一个印度版全新电商生态。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