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Facebook穷追不舍的AR,并不是只有自拍和游戏)
摘要: 总之,在国内资本市场把AR和VR一同打入冷宫时,海外厂商正在抢的火热。平台、硬件、技术的三方布局,也在促使着AR自身的发展。
要说这几年最大的技术泡沫是什么,VR/AR这对难兄难弟绝对榜上有名。不过比起VR来,AR还算幸运很多,PokemonGO、AR红包、AR相机等等应用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还有Facebook这位死忠粉丝。
从泡沫到寒冬,Facebook进军AR的步履一直坚定。最近,又传出了收购计算机视觉创业团队Fayteq的新闻,这家德国初创搭建了一套Adobe After Effects等视频编辑器的插件,不仅可以添加或删除视频中的对象,还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特效。这一功能很有可能应用于Facebook的AR相机、直播中。
在四个月前的F8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用一张编辑过的照片暗示了AR会是今年Facebook发展的重点。
在会上,Facebook提出了AR项目的两个重点,一个是AR相机,就是和美颜相机、FaceU等等相似的特效滤镜。另一个则是AR创意平台,包含AR Studio等等一系列工具,让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模块构建原创的AR效果。
其实在这四个月里,Facebook所做的大概也就是两件事,一是丰富/优化AR相机功能,二是为AR Studio创造更多合作案例。
前文提到的收购Fayted就属于前者,为了AR Studio,Facebook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开启了很美图的合作,在Facebook上加入了三种AR特效。
(美图为Facebook提供的特效之一“机器眼镜”)
EA公司也在AR Studio中进行了尝试,推出了旗下游戏《质量效应:仙女座》的特效,让用户可以在Facebook相机中带上游戏里宇航员的头盔。
除了相机以外,AR Studio还将和知名游戏《部落冲突》进行合作,在游戏中加入AR体验。在宣传片中可以看到,玩家将摄像头转向自己,会发现自己变成建筑工人的样子,转向四周,会像PokemonGO一样,把AR形象投向显示,和现实进行交互。
呃……不论怎么看,这些功能都脱离不开特效相机和换了皮的PokemonGO啊。Facebook的尴尬暴露出了AR在技术应用上的巨大问题:实际上提到AR,我们的所有想象力几乎都局限在了拍照和游戏上,所以看AR Studio的每个项目都觉得乏善可陈。
其实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脱离开应用场景谈AR,翻来覆去只能是那几个单调的老梗。看一看下面几类极具创意的AR应用就能明白。
高度结合现实场景类
这一类应用偏向于“小而美”,和计算机互动艺术高度结合,主打创意。和支付宝找红包不同,让AR高度结合现实场景意味着物理应用范围有限,但内容更加精美。应用于线下展会、文旅产业中,往往是让人惊喜的彩蛋。
案例之ARART
如果你是故宫淘宝的粉丝,相信你一定看过康熙剪刀手的动图。ARART同样也是一个“让名画动起来”的项目,只不过搭载在AR之上。
打开App,将镜头对准画作,可以看到蒙娜丽莎在对你眨眼。这样让艺术和AR结合并不难,基本只需制作内容+图像识别+边缘融合这几种技术。当然,艺术品和垃圾之间的差距也就在于技术质量的差别。
案例之StreetMuseum
AR和LBS技术的结合,是AR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方向,火到不行的PokemonGo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款名为街道博物馆的App将老照片、历史资料和现实街景结合,走在伦敦街头,打开App,即可在镜头中体验古老与现实场景交织的感觉。
这种玩法胜在成本非常低,大多数地图产品的API都是开放的,只需将图像/视频等物料与LBS定位一一对应,就能实现StreetMuseum一样的功能。最大的局限是准确度一般,如加入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很大的提高用户体验。
新零售场景
以技术加持零售,指的可不仅仅是大数据商品推荐或无人商店,AR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拥有结合虚拟与现实的的最大特点,AR可以解决零售场景中“看不到实物”或“看不到实际应用情况”等等难题。不管是网商还是实体购物,都有成熟的AR应用案例。
作为美妆产品零售店的丝芙兰,推出了一款产品让用户可以通过前置摄像头试用化妆品,只需在App内点选化妆品,不同的妆面效果就能通过AR技术呈现在面孔之上。如果对化妆品满意,还可以直接在App内下单。
试妆技术的原理和大部分特效相机一样,人脸定点识别+边缘融合,就能让用户的面孔和种种特效完美结合。但实际上,由于光线、手机像素等等影响,所谓的化妆品试用很难和真正的试妆媲美,噱头远大于实用性。但对于丝芙兰这样的老牌零售来说,不失为一种够新潮的营销玩法。
同理,首饰试戴、服装试穿等等应用场景都有待挖掘,只不过技术没有人脸定点那么成熟。
案例之宜家互动产品目录
早在2013年,很多人还不知道AR为何物时,宜家就推出了一款互动产品目录,打开摄像头就能看到家具在自己家中的样子。
对于在宜家店中看着样板间毫无头绪,或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人来说,这款产品简直就是大救星。单独从这款产品看来,AR+家居还有不少局限性,比如不能合理比对尺寸,只能从外观上感受搭配,而不是帮助用户参考家具的大小是否合适。
但很多类似产品已经拥有了虚拟空间设计的功能,通过手机镜头“测量”出房间的尺寸,为家具购买提供参考。不过这样的功能依赖于深度传感器,也是下文会提到的,对AR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的技术之一。
可以看出AR的应用场景本该是多种多样的,可我们见到的最成熟的AR应用却还是自拍和游戏。其中在AR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差的还是技术。
现在AR应用到最多的技术就是LSB、图像识别(其中大部分还是简单的人脸定点识别)和边缘融合。在本质上,这几种技术最多能做到图像(视频)和图像的简单结合。
改变这一现状所要倚仗的技术有两种,一是上文提到的深度传感器,二是即时定位于地图构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LAM。
深度传感器,是让摄像头进化为“眼睛”的重要一步。
镜头成像一直存在于像素、感光这些二维层面,不像生物拥有3D识别能力。于是AR想实现定位,就只能靠LBS和图像识别。而深度传感器,就是利用其他信号传输方式来获知周围环境。
目前常见的深度传感器技术是TOF(Time of flight),直译过来是飞行时间,原理是给目标续发送光脉冲,然后用传感器接收从物体返回的光,通过光脉冲往返的时间计算传感器和目标物体的距离,从和获得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早在四五年前,各大厂商就开始着手收购深度传感器公司或自行研发,一直致力于如何减少传感器功耗和体积。比如苹果就在2013收购了以色列传感器公司PrimeSense,同年,谷歌也为深度传感器项目“Project Tango”立项,意图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对室内进行3D建模。
微软已经在体感设备Kinect上进行过相关的尝试,利用“距离”、“位置”等概念优化体感游戏的体验。
总之,深度传感器在移动端上的普及离我们越来越近。有大量传闻称iPhone8中将搭载深度传感器,以配合更多AR相关功能。
至于SLAM,则真正的让摄像头“理解”环境。
SLAM其实是一个机器人领域的名词,指的是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从一个未知位置开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根据位置估计和地图进行自身定位,同时在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建造增量式地图,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定位和导航。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扫地机器人第一次启动时,如何在家里走一遍后就制定了清扫路线,就是一个简单的SLAM过程。关键点就是解决定位和描绘周围环境。
SLAM在机器人、无人机等等领域都有丰富的应用,在AR领域中,凸显的是在无预处理场景下进行相机追踪。
也就是说,有了SLAM,AR不需LBS和识别图片,也能实现对周围3D环境的理解构建。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需要利用AR将一个卡通形象投射出去,普通的AR技术只能让卡通形象出现在画面的左上角,而SLAM则能让卡通形象出现在“我”的西北方。
现在对SLAM+AR用的最纯熟的当属HoloLens,随着头显方向的移动,AR视觉效果会相应出现,甚至在一些demo中,Hololens还能根据特征改变环境。如同图中显示,墙壁被改变成了地板的样子。
不过和多数搭载在手机摄像头上的AR不同,基于SLAM上的AR想要实现效果,需要更精确的传感器、更大的计算量,这也是为什么HoloLens是一副昂贵沉重的眼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