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讯,8月8日,是支付宝的“无现金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扫码支付的热潮。然而,这股热潮却遭到了央行及许多官方媒体的驳斥。主要是一些零售店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在推崇无现金社会时出现了偏差,演变成为了商家拒绝接收现金。
因此,争议随之而来,这种强制性要求扫码支付是否合理合法?过激的“无现金社会”的宣传会不会干扰人民币的正常流通?作为不会使用扫码支付的高龄老人群体,又该如何安放?然而早在去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就明确提示消费者,到店购物结账时只能使用盒马APP或支付宝APP扫码,通过支付宝结账,不支持现金结账。
当越来越多地商户效仿“拒绝接收现金”时,这种做法是否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涉嫌违法呢?
在众筹之家看来,拒收人民币仍然属于违法行为。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当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同时该管理条例还规定,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对此,央行方面也明确表示“拒收人民币现金涉嫌违法”。
然而,一些律师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称“拒收人民币和拒收现金应该区分看待。商家如果收取欧元、美元,不收人民币,属于拒收人民币的行为,违反《人民银行法》,但是商家不收人民币现金,选择移动支付的结算方式,不等于不收人民币”。
“非现金支付”不等同于“支付宝、微信”
198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提出“减少使用现金”。到如今,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出门只带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5.11亿,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5.02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国民消费方式的转变,“无现金社会”似乎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无现金社会”的方向也越来越跑偏,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无现金支付就等同于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为此,经济参考报在《“无现金社会”存在四大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了当下我们对“无现金社会”的理解偏差:非现金支付的手段和工具包括银行卡、电子银行、票据以及各种网络支付等等。而少数支付机构打着“无现金周”“无现金日”旗号,有意无意将“无现金”支付等同于自身的支付产品,误导了消费者。
的确,在无现金社会面前,银行卡的作用越来越弱化。其一,使用扫码支付的人越来越多,银行卡取现业务下降;其二,在线下支付中,运用刷卡支付的次数也在下降。为此,银行在“无现金社会”概念浪潮中,将面临着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抢夺移动支付市场。
为此,2017年5月,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但是,中国的二维码支付市场格局基本已定,银行在移动支付上还是难敌支付巨头。
“无现金社会”的过激推广,引发老年人的恐慌
国家对非现金支付的推广是支持态度的。并且在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交了建议及提案,呼吁中国推进“无现金社会”。然而,在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支付机构采用一些过激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据专业人士表示,“无现金社会”目前看来只是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企业在推动其市场份额所提出的宣传概念,意图是鼓励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而非拒绝现金。
近日,央行也发文表示,最近一些地区在推进无现金支付方式或与蚂蚁金服等合伙创建无现金城市等活动时,其中一些宣传主题和做法干扰了人民币的流通,社会反响较大,对社会公众产生重大误解。
此外,支付宝对外宣称五年内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说法也是饱受质疑的,中国至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并存。中国有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在这类群体当中,他们对电子产品的接受能力差,并且长时间依赖现金支付。而无现金社会的过激宣传,贸然拒绝现金支付,将会造成老年人的恐慌。并且,是使用现金支付还是非现金支付,这个权利应该是在于消费者而非商家。
同时,据媒体的报道,即使在全球无现金率最高的北欧地区,瑞典、芬兰、挪威等国仍然没有取消现金发行的计划。虽然瑞典目前的无现金率已达到98%,瑞典央行依然于2016年明确表示不会在近期取消现金的发行与流通。
总得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使用现金支付的频率将会越来越低,但是不会完全不使用现金。因为我们备用现金还要用以应对手机没电、偏远地区信号不好的情况。因此,绝对的无现金社会在将来会不会出现呢?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