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讯,一场裁员正在优信内部展开。
这是一次局部范围涉及全国的收缩,二三线城市的员工发出了他们的不满,因为他们正经历的是一场非正常手段的裁员。
这些被裁掉的员工都来自优信新车部门。裁员通常从一个电话或者一封邮件开始,理由也千奇百怪,比如不打卡、岗位被撤销。突如其来的通知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2016年11月,优信推出媒体资讯业务“车伯乐”,后更名为优信新车,主要业务也开始划分为媒体和金融两条业务线。今年7月初,脉脉上有人以匿名爆料形式多次指出优信新车部门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很快,这些与优信有关的信息都被打上了“已澄清”的标签。
优信方面的两位公关负责人均对裁员事件进行了否认。他们告诉AI财经社,新车业务正在试水阶段,人员没少反而一直在增加,尤其是新车金融业务,关于裁员则早在5月底就进行了辟谣。
但AI财经社联系多位优信新车部门的员工得知,裁员之事并非空穴来风,其涉及到媒体、金融甚至数据部门,并且仍在继续,已有员工提起劳动仲裁和维权。
此时的优信更像是一艘满载二手车的头部大船,为甩开航道上其他对手全速前进,它选择抛弃底舱大批冗余的人员。
资本的驱动之下,优信不断扩张,扩大并巩固着自己二手车领域头部公司的地位,而被裁掉的员工只是这场商业战事的“牺牲品”。
莫名其妙被裁
7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优信江苏分部的刘飞终于在优信总部寄来的解约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今年3月起,他所在的金融部门隶属于优信新车事业部,如今,已经陆续开始有人离职,或被离职。他知道,这一天早晚都可能会轮到自己,但没想到是以这样荒诞的方式。
几天前,公司以“前8个月都未进行打卡”为由,将他辞退,并且没有任何补偿。这一理由来的有点莫名其妙,因为在此之前对于公司销售人员并未进行任何强制性规定,况且前八个月都未有任何提醒。但公司辞退他的态度坚决,在努力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月的赔偿工资之后,刘飞还是在解约合同上签了字。
赵坤是优信新车媒体部门的一名城市经理,他是在5月底离职的。但他收到公司发来的解约通知的理由却和刘飞类似,“上班不打卡、拉帮结派、恐吓人事”。这些都是他被辞退的理由,但起初他只是想帮自己手下被裁员的人争取一点合理补偿。
“公司一开始要裁员,叫我出面和员工谈,公司战略收缩能理解,如果是给出合理补偿的话那我愿意去谈,问题是条件比较苛刻。”赵坤对AI财经社表示,他手下的十几个人全在裁员的名单之中。他在和一个陌生的HR通过电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之后,这名HR也提出要和他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赵坤的描述,他手下的一名员工入职三四个月之后,在没有出现任何工作失误的情况下被告知要辞退,该员工以邮件的方式向公司写邮件表达不满,结果第二天就收到公司寄来的解除合同的文件。
赵坤觉得公司做的有些不太合适,开始出面为该员工打抱不平,并表示,“如果继续这样处理,我就要带领大家出来维权了”,第二天,他同样收到了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
赵坤对AI财经社表示,此前他手下有一个文字岗位,晚上9点半收到邮件说这个岗位要取消,要求第二天早上9点给答复,结果到了第二天,这件事情又不了了之。“感觉就和闹着玩一样。”他说。
在优信新车部门的各个三四线城市分部里,类似的事件并不偶然。湖北的大客户部门刚成立不久,就被裁员、撤销,江苏的媒体业务员工被HR以绩效不合格为由劝退。据传,甚至还有的部门出现HR事先允诺补偿,在员工主动提出申请离职后,HR就反悔了。
根据《劳动法》规定,若实行经济性裁员,即一次性辞退部分劳动者,必须符合的条件是,企业经营困难;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对于今年1月融资5亿美元的优信来说,显然不存在经营困难,而被辞退员工亦告诉AI财经社,从得到辞退消息到收到解约合同仅数日时间。
刘飞、赵坤只是这次裁员中的一个个缩影。这些人原本也都有着不错的工作,但被优信CEO戴琨2个亿的许诺(其曾宣布投入2个亿发展车伯乐)打动,在优信新车业务需要大规模快速扩张的时候被招进来,但当发展速度不及预期时,臃肿的新车部门就需要“减肥”了。
“原来送外卖的现在来卖车”
在AI财经社所接触的被辞退员工中,大部分来自新车媒体业务,部分来自新车金融业务。在这些被辞职的员工看来,裁员原因除了业务因素之外,企业构架和主管领导的变动也是其中的导火索。
据了解,此前优信新车名为“车伯乐”,主打媒体资讯。2016年12月正式推出,全国团队在推出一个多月前筹建,按照地理上划分为南区和北区。2017年3月,车伯乐进行调整,更名为“优信新车”,全国团队也开始调整,分为新车媒体部门和新车金融部门,试图从两方入手盈利。
媒体部门主要业务是联系当地经销商,将4S店的车辆资源与“优信新车”APP进行打通,并对所有车型进行拍照上传。金融部门则主要销售汽车金融产品,在用户产生购车需求时通过优信的金融产品来进行贷款。在调整后,前者归属于原北区领导管理,后者则归属于原南区领导。
每一任新领导的上任都意味着一次团队融合的考验。
据金融业务部的员工介绍,在南北区业务调整之后,公司通知要将新车金融业务和二手车金融业务进行合并,并且原城市经理级别会降低成为“战队队长”,因此引发了不少人的不满。
媒体业务面临的融合问题更加严重。今年3月,北区领导邹彤上任之后,媒体部门原来南区领导招进来的许多城市经理就出现了离职变动,今年5月,邹彤正式被任命,新车媒体部门也开始大规模调整和裁员。
以南方某省市为例,其编制最开始为15人,后缩减至2人。武汉、福建、南京、浙江、江西、杭州、广西等二三线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收缩,并且诸多城市经理和一线员工,都是直接通过电话、邮件方式进行裁员。
在业务调整之后,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关系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多位员工表示,曾在电话会议、微信群里碰到过公司高层和员工吵起来的情况。有人告诉AI财经社,在一次新车事业部全国大会上,一位高层曾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原南区员工没有汽车媒体的业务经验,“以前送外卖(指原点评、美团一线员工)的现在都来卖汽车了。”这位高层在大会上这样说。
“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管理层。”赵坤感叹道,哪怕是基层员工,也需要基本的尊重。
在离职前的几个月里,他所在的部门连续两个月没有和总部有任何沟通,工作汇报也断了。“没有人告诉你做什么,也没有办法汇报,总部到了月底突然想起来,就给你下完不成的KPI。”他对AI财经社说。
快速扩张
商业竞争的惨烈无法避免。尽管被辞掉的员工对自己的遭遇愤然不平,但他们希望体面地离开。在他们看来,公司裁员更多的是扩张太快而必然面对的结果。
直到现在,李东都觉得去年12月份到今年年初的那段时间过得非常舒适。作为一个优信的基层营销顾问,在二线城市生活的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每月可以拿到上万的绩效工资,而实际上他的底薪只有4千。
“还没有划分业务之前,考核标准是有几个层面的,第一是谈经销商的数量,第二是每个车型需要拍多少图片,第三是汽车金融谈了多少家合作。我当时有个月度总积分是全国第一。”他对AI财经社说。
李东说,其实这样的绩效非常不合理。当然公司也知道绩效有问题,但是这样的方式让员工得到了很大的激励,公司当时需要的是快速扩张、拿下市场,招了许多人,工资又开的高,后面又发现这个活不是短期可以做成的,所以只好进行裁员和收缩。
李东对AI财经社表示,自己在前两家公司都经历过业务的动荡和商业的挫败,他理解互联网竞争的残酷,公司如果按照正常流程裁员,他都可以理解,甚至赔偿金也可以商量,少点儿也无所谓,但最起码不要用这样的手段。
在被裁后,他已经收到了多个知名互联网公司的offer。刘飞也入职了新公司。
在扩张面前,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B2B上,优信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B2C业务上,其占据了近八成的份额,它是二手车行业里融资最多、体量最大的公司之一。
聚光灯都打在了它身上,高估值需要它给投资人以更好的业绩。因此,一个新业务的推出,它的团队要快跑迅速成为行业领先者,而它也有足够的资金为此付出代价——2017年1月,优信刚刚完成了新一轮5亿美金的融资。
赵坤也经历了公司团队从0增到1再突然减到0的过程。他在去年11月份加入新车媒体,据他介绍,一开始公司给的媒体编制是一个城市三十人,金融业务人数还要是媒体的好几倍。
快速扩张并没有带来太明显的效果。赵坤表示,优信新车作为一个新进入汽车资讯行业的app,目前也并未大规模推广,因此没有明显优势,不能给经销商带来流量效果,此前还是免费的。但6月1日之后,优信新车采取了卖线索收费的方式,即一个用户给经销商打过去电话就进行一定的收费,经销商的意愿就不是很强烈了。
而金融本就是有一定的风险性、易坏账、强风控的行业。在快速扩张之后,问题也随之出现。
曾负责城市金融业务的刘飞说,起初优信新车也推出过一段时间的“付一半”的营销手段,即买新车选择首付款付车辆价格的一半,然后车可以使用两年,两年后补齐尾款,车就归个人所有,如果不想要也可以选择还给优信,相当于以租代买,这样的方式导致优信将营收提前,风险后置。
另外,金融为了快速扩张,风控把控会较为宽松,刚开始是允许一些二级经销商、非正规4S店的合作伙伴接入,这样会导致一些征信条件并没有特别好的用户进入,并且是在先放款后收手续费的情况下,存在诸多风险。
据多位员工介绍,不仅是优信,二手车金融行业还存在的通病是,城市经理和一线营销顾问的权力相当大,他们往往会联合经销商,出现吃回扣、多收费的情况。“城市经理相当于土皇帝,从卖车到金融、保险、上牌,每项都可以收钱。”李东举例,武汉当地一个97年的新车营销顾问,就曾和经销商私下串通,每卖出去一辆车都要收5000块钱的返点。
一位在瓜子二手车平台上购买过二手车的用户间接向AI财经社证明了这一说法,在购买过程中,一线营销人员总是会多次增加各种隐形消费。
在上一轮的跑马圈地般疯狂招人之后,人员变得臃肿,金融项目待完善,优信新车业务流血快跑的步伐终于慢了下来。“但实际上这是高层战略有失误让一线员工来买单了。”李东这样评价。
优信的焦虑
在这些员工看来,公司太急了,急着扩张,急着盈利。
优信有它急的理由。发展至今日,优信集团已经成立了六年,融资也将过六轮,其业务包括B2B、B2C、金融、数据、新车、全国直购等六项。在这些业务背后,都是填不满的资金需求。
一位汽车后市场的资深人士分析称,优信的核心业务在于二手车,虽然在车易拍之后优信拍已经垄断了市场,但B2B业务两面都是B,一是瓶颈明显,二是利润少。B2C业务,是联合中介卖车,相当于多了一个中介,更没有价格优势,况且3% 的抽成费用根本覆盖不了其现有的广告支出。
但二手车业务正在迎来政策上的春天,在限迁等政策限制解除之后,二手车交易发展势头强劲。根据汽车流通协会的预计,2017年1-4月,全国二手车累积交易量达到380.99万辆,同比增速高达21.11%,2017年全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有望突破1200万辆。
在现有商业模式下,对于赚的都是人力辛苦钱的二手车电商来说,3%服务费让其陷入盈利困境。为了深度挖掘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各二手车电商平台开始布局汽车后市场服务,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而金融是二手车和消费者的连接器,能更好促成交易也可成为盈利渠道的良好补充。“优信做新车就是为了做金融。”刘飞说道。
车来车往创始人兼CEO谢磊曾表示,盈利模式一直是电商迟迟未能突破的,而金融是整个二手车行业最好走的一条路,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但内部的焦虑还未解决,外部的竞争已经在紧追不放。
金融方面,优信面临着易鑫、平安、美利车金融等更专业级别的竞争对手,但金融是毫无品牌可言的。上述行业内的人士表示,对于购车用户来说,在乎的是利息和贷款额度,谁利息低、放款快就选谁,这背后就要考验平台的资金和风控能力。
核心业务层面,优信更不轻松,早期的B2B市场上有车易拍,如今的2C市场上,有杨浩涌和他的瓜子二手车。
2015年12月,从赶集离开的杨浩涌带着他的瓜子和6000万美金正式入局了二手车战场,可以说,从一开始,杨浩涌就是准备用“钱”来打这场硬仗的。
广告是他们的正面战场。优信CEO戴琨认为,只要打大众广告,那肯定打所有人,“问题的核心在于,二手车这样低频的生意,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客,否则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二手车行业50%的钱投在优信一家”,中国的二手车广告亦然。一位原优信集团媒体业务的负责人则对AI财经社表示,她还在优信时,常有广告公司主动上门,希望优信可以投广告。
据计算,2015年10月到2016年3月,优信投了5亿人民币打广告。2017年春节档,优信又冠名投入了3亿元的广告支出,如今街头你依然能看到优信的广告。上述业内人士告诉AI财经社,优信在广告上的花费每月约有2个亿。
城市扩张、宣传造势,没有一项,双方想落与人后。今年6月中旬,瓜子召开了一场B轮融资发布会来秀肌肉。同日,优信也召开发布会宣布品牌升级。一开场,优信集团CMO王鑫就呛声,“优信今年1月份融了5亿美金,也没开发布会。”
高调大手脚的比拼还是会引来流言蜚语。优信数据造假、融资BP漏洞的质疑屡屡传出。经AI财经社用爬虫技术统计,如今优信的二手车车源数据已经较为规范,并未出现造假现象。但融资的质疑并未洗清,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优信今年1月的融资,曾花了大量的力气说服老股东加入。
7月中旬,新京报报道称,出于资金需求,优信正在进行新一轮4.2亿美元的融资。五个月前,还有媒体称华兴资本曾作为财务顾问,帮助优信开过一个融资专场,试图寻找新的投资人接盘。
华兴和优信方面对这两个消息均进行了辟谣,但不可否认的是,优信的资金正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根据优信方面透露,其目前在全国200个城市有开展业务,拥有员工7000人。去年7月,优信CEO戴琨对外宣布其B2B业务开始盈利,随后又宣布B2C业务也实现盈利,并表示今年优信交易总规模将突破600亿,营收规模翻两番。
但在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优信拍去年试图借壳上市,但被以“估值太高,且主营业务并未实现真正盈利,资本市场不买账”的理由被驳回。B2C业务利润薄且需要投入大量广告与对手进行市场的抢占。
在不少离职员工看来,优信喜欢讲故事,每个业务都花钱,但又没有真正盈利。“业务链条太长,每一个部门又不能有良好的现金流,摊子铺得太大。”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道。
他对AI财经社表示,“船大难掉头,有经验的创业者常面临的问题是企业估值太高,易骑虎难下;而二手车行业又链条太长,很容易把摊子铺大,恰巧这两个问题优信都碰到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