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6月27日讯 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他表示,对新产业新业态,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
如何理性看待关于共享经济的林林总总的讨论?什么才是包容审慎的监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影教授这样评述。
01共享的概念不重要,关键是高效满足用户需求
记者:共享经济很热, 在这次达沃斯上也备受关注。“包容审慎”,尽管只有四个字,但也透露出克强总理对共享经济的力挺。不过,大家对共享经济似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能否请您给它下一个定义?
张影:1919年7月20日,胡适先生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提到: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现在关于共享经济的争论,太多只是集中在“共享”这个概念上。但是,在我看来,完全没必要在这个时间点上非要给共享经济下个定义,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开放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酒店算不算共享?企业把市民闲置的自行车收过来做租赁,算不算共享?买过来发现不好用,淘汰后升级一批新车做租赁,算不算共享?
如果非要究其本质,共享其实强调的是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从内涵上来说,与租赁有很大的相似性。像婚纱这种价格高昂但使用频率很低的物品,人们早就习惯用租赁获取使用权;随着技术的进步,价格相对低一些、使用频率相对高一些的物品,也可以实现共享了。以共享单车为例,景点自行车是很成熟的商业模式,政府推出有桩公共自行车也有很多年了,但随着通信技术的提升,摩拜单车们可以做到在任何地方借车还车,用户大大增加。价值高、使用频率很低的物品也是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度假屋、汽车租赁,都是很大的行业。
不管是共享、租赁,还是购买,完全取决于用户需求和企业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任何有价值的企业,基础都是能够提高满足顾客需求的效率。共享模式可以赚钱,并不代表某个特定公司可以赚钱,真正有价值的是提高效率的方式。企业能否赚钱,不单单取决于模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运营水平。比如说,产品是不是有竞争力,投放量、投放地点、回收方式是不是符合用户习惯,对市场态势能否做出敏捷的反应,等等。脱离这些去单独讨论行业能不能赚钱,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02理性看待过度共享、投资泡沫、碾压实体经济的讨论
记者:据外媒报道,中国市场正出现过度共享的趋势。首先,分享出行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Uber离开了中国市场。随后,共享单车服务的涌现导致城市街头出现了大量闲置自行车。目前,中国创业公司正试图共享雨伞、混凝土搅拌机和充电宝,甚至还有公司想要共享篮球。外媒分析称,中国共享经济的爆发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资金量巨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好的创业理念的欠缺。您怎么看“过度共享”的说法? 是大家对共享经济不够包容,才出现这些批评的声音吗?
张影:批评共享经济是伪共享,是共享过度,完全是站在岸边喊口号。真正在水里游泳的人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们,是不是过度共享,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如果我拿着自己的钱,或者是我管理的资金开了一家很难吃的餐馆,我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你可以选择不来,但在岸边喊这个餐馆开错了,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现象不能孤立地看待。比如,某出行平台在某一段时期可能无法盈利,但是它通过业务形成的对行业上下游的影响力,掌握的数据,价值可能比短期赢利更大。很多单车扔在路边没人用,大家觉得存在浪费。那么,滴滴、快的第一轮补贴大战,短时间内花掉了几十个亿,是不是浪费?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个行为能让大家形成使用习惯,企业就获取了很多长期用户,这就是投资,而不是浪费。我并不是鼓励烧钱,但是如果企业判断短时间内的投入能带来大的长期受益,那么大家眼中的浪费,可能恰恰是企业家和投资人对未来的投资。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浪费。大家能看到路边无人骑的单车,也需要看到口碑票房都差的电影,以及卖不出去的产品。创新本身有个试错的过程,过度(或不足)投资和浪费都是其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资本有逐利的本性,会精明地选择投资战略,路人不用太过担心。当然,中国目前的创投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创投散户化”的现象,投资人的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失败了,是投资人用真金白银交学费,也无须路人过多评论。
总有人纠结一个行业是不是有泡沫。泡沫到底是什么?你可以说是市场估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别,但在你并不知道一个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价值之前,你怎么谈泡沫?滴滴、ofo们的价值,取决于其商业模式往前走能做什么事,在目前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难判断有多大的泡沫的。更不需要谈资产泡沫色变,泡沫反映了资本对这个行业的重视,而资本正是很多行业发展的基础。在任何行业中,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当它完全理性,完全没有泡沫的时候,发展速度一定会慢下来。
记者:“现在,大家都流行谈实体经济的困境,除了传统消费市场趋于饱和,增长乏力之外,归根结底还是实体经济失去了对消费市场的话语权。……如果任由共享经济在资本驱动下破坏式的野蛮发展,实体经济在未来将逐渐丧失造血的能力,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沦为依附于风险资本短期驱动的管道。”如何看待共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
张影:实体经济失去了对消费者市场的话语权,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你原有的营销方式过气了,那就应该学习新模式,把自己升级,难道要把互联网消灭掉,大家都回到旧模式里去?即使被打得落花流水,也要赶紧捡起盔甲往前跑。
而且,实体经济并没有如同被描述地一样不堪一击。以零售业为例,大家老讲线下门店不行了,其实纯粹线上零售占整个零售业的比例还不到20%,大多数交易仍然在线下发生。在传统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实体零售业的库存成本、流通成本其实还是很高的,除了部分政策原因,自身管理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要想着让互联网适应你,先进生产力是不会适应落后生产力的,但如果你能在面对新挑战的时候,想想自己怎么融入到这新的生产力中,如何用新的东西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之后,市场竞争能力自然会上升。
当大量资本涌入任何一个行业,其迅猛态势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资本在追逐太阳能、页岩气等新能源行业机会时,比起现在投资共享经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逐利行为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不想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评论太多,但希望有些企业家转变心态:你要做的是变成被资本追逐的对象,而不是抱怨资本的逐利本性。消费升级也是当下的投资热点,大家要思考的是找到有利可图的事情去做。
记者:新加坡的obike,硅谷的Limebike、Spin单车,被认为是拷贝了中国共享单车的模式。中国终于出现了引领性的创业项目,这是否跟我们的投资环境有关?
张影:从Copy to China到Copy to America,这很正常,不要觉得美国人用了我们的点子就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未来这种商业模式的交流还会更多。这个转变跟中国的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和投资环境都有关系,我们现在的资本投资意愿强烈,消费市场也很大,投资试错的机会比较多,投资成功的机会也会比较多。
03政府不应过度干预,先让市场跑一会儿
记者:共享单车的停放会占用道路等公共资源,之前也有快车导致城市更拥堵的讨论。共享经济不仅仅是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事,也影响了公众利益。克强总理提到“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那么,政府究竟该如何管?
张影: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共享并不必然意味着占用公共资源,取决于模式和内容,这二者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关于共享单车占用人行道等道路资源,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的责任边界在哪里? 企业占用了公共资源,政府应该考虑管控和调节,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是公共资源的运营者,但调节的内容仅仅应该是和公共资源相关的。然而有关单车是不是投放太多,我想说这个模式还在很早的试验阶段,投资人、创业者还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政府不应过度干预,先让市场跑一会儿。必然有浪费,也必然会死掉一批企业,但市场会调节。
什么时候政府该管,到底管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和管理的思路相关,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或错误。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认为,政府不应该管民众医疗;而你把这种观念扔到法国去,大家会觉得你疯了。这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差别,有适应各地环境的标准。在我看来,在中国的大多数行业当中,政府是管多了,而不是管少了。
记者:这些共享单车拥有上亿的注册用户,收取了巨量押金,政府是否应当监管?
张影:这取决于政府在管控和发展之间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平衡。比如说,很多餐馆或者健身房都有押金,政府可能就不大会去管。共享单车涉及到的用户范围广,考虑到在不久以前还有人因为股票跌了去证监会门口静坐,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说,加强资金的监管也无可厚非。
记者:滴滴出行在京人京车、沪人沪车等政策出台后,专车、快车的供给大大减少,消费者的用车价格高了,打车难了。这样的话,还能撑起高估值吗?
张影:京人京车、沪人沪车等政策的出发点是保证乘客的安全,但保证安全也有很多其他方法。当然,减少专车、快车数量也可以缓解拥堵问题,但限制车辆数量也有很多市场经济的方法。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