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北战新产业园悄然崛起。
在北向战略的指引下,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云东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同湖科技产业园、狮山新材料产业园、大塘新材料产业园5个起步区的建设如火如荼。
肩扛佛北战新产业园和灯塔产业园“统筹、协调”重任的佛山高新区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是一场开拓之旅,也是一场创新之旅。
佛山高新区“五园”同心,通过以机制抓统筹、以规划强统筹、以服务促统筹、以统筹促发展,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火炬统计等重点工作,在佛北战新产业园、灯塔产业园的建设中树立“一家人”观念,推动管委会与园区管理局同频共振,达到由虚向实、虚功实做的成效。
“新”火相传,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的佛山高新人手握接力棒,跑出了创新的加速度,开创了全区上下同频、园镇联动的良性互动局面,高新区成为引领佛山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核心力量。
今年上半年,佛山高新区纳统企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960.20亿元、3116.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6%、0.7%,出口总额555.32 亿元,同比增长3.5%;“一区五园”引进落地超亿元产业项目52个,投资总额286.86亿元;有5家企业入围国家科学技术奖。
屹立潮头,佛山高新区始终站在全国高新区的前列。
8月9日,以“产融荟萃,佛北向新”为主题的佛北战新产业园医药健康投融资对接会在千灯湖创投小镇举行。
千灯湖创投小镇
活动现场,投资机构相中了意中的“千里马”,项目代表找到自己的“伯乐”,吸引了超20个项目与投资机构进行对接,近6亿元融资意向达成。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发展再提速。
2021年11月,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在南海、三水两区九镇街规划了总面积达518平方公里的“超级园区”。佛北战新产业园成为佛山史上最大的产业园区。
南海一汽大众生产线
向北战略,由此诞生。
为强化园区建设要素保障,“全市一盘棋”建立了市职能部门支持佛北建设工作机制,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同时加挂佛北战新产业园管委会牌子,在统筹推进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快速搭建起园区基础设施的“骨架”;加快建设进度,打通园区发展的“脉络”,协调推进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的重大规划、重要政策、重点项目、土地利用、产业布局重任,便落在高新人的肩上。
此时,正值佛山高新区第五轮管理体制变革的运行期。
2019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启动新一轮改革。
“方案”明确:高新区管委会是佛山市政府正处级派出机构,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实行“市统筹、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一区五园、统一规划、分园管理、创新服务”的管理模式。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5个行政区的高新园区设立管理局,作为高新区直属机构,负责落实高新区管委会工作部署和工作任务,并接受管委会的工作指导。管理范围由原来的591.98平方公里优化调整为470.72平方公里,管理面积优化缩减超过20%。
顺德园
五个园区管理局的人、财、物委托所在地的行政区进行管理,履行园区建设发展的主体责任。
国内知名研究机构——长城战略咨询将佛山高新区的上述改革,定义为“非建设主导型一区多园”模式。
《中国高新区》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在国家高新区中,实行上述模式运行的,还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京等多家高新区。
“一区五园”新模式的启用,意味着佛山高新区以“园镇融合”为主题的第四轮改革划上了句号。
据了解,佛山高新区首轮“市直管”模式始于1992年,至2003年结束。“当时,高新区管委会由市直管,但仅相当于市政府的一个市直部门,缺乏直接管辖权限,园区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行政管理等工作仍按政府流程,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然后呈报给市政府审批。”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新人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
首轮“市直管”模式运行期间,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原佛山辖区的城区、石湾区以及县级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同意设立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和高明区五个区,并沿用至今。
2004年,佛山市政府决定将高新区管委会委托给禅城区管理,实施“园区互动”模式,高新区部分辖区(城南园)同时接受佛山市、禅城区两级政府管理。佛山高新区迎来了第二轮的体制改革。
由市管到区管,佛山高新区首次出现降维管理。
彼时,高新区城西园开发完毕,城南园的建设仍由佛山市政府主导。“园区互动”的过程中,高新区既没有发展的土地空间,又没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加之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整体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禅城区政府决定放弃佛山高新区。
2006年,运行两年的“园区互动”模式宣告结束。这一年,刚好是佛山高新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但其阶段性的成绩,可圈可点——
佛山市政府在2007年的《工作报告》中,将上一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归纳为:全市现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6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中心59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30个,院士工作室6个,博士后工作站19家。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6%。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前列。
探索没有坦途,改革仍在路上。
2007年,佛山高新区第三轮改革在佛山实施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的战略中拉开帷幕。
一年后,高新区的扩容为这一轮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8年2月14日,经有关部门批准,佛山高新区对广东禅城经济开发区、广东顺德工业园区、广东南海经济开发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广东佛山南海工业园区、广东佛山高明沧江工业园区、广东佛山三水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一区六园”的发展格局。
至此,佛山高新区的核定面积已由成立之初的10平方公里,扩容至48.6平方公里。
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
其间,科技部火炬中心、广东省科技厅与佛山市政府共同建设佛山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区——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该园以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创业孵化和技术转移为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IT、电子信息和工业设计等领域,成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载体。
据了解,在“一区六园”模式中,各分园实行属地管理。“高新区则由市统筹管理,不直接负责高新区范围内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等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一区六园’统计数据的协调管理能力,提升高新区在全国的综合排名。”高新区有关人士介绍说。
相比前两轮的改革,第三轮尤为艰巨。
“首先是面临佛山‘铁腕治污’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群产生的‘产业空心化’阵痛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其次是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再次是在自身遭受雨雪冰冻、洪涝灾害的同时,还要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家园。”有关人士介绍说。
面对挑战,佛山高新区“六园”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创新集群、招商引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据统计,2009年,佛山高新区“一区六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544亿元,占佛山市全年总量的13.1%,是2005年的4倍;实现工业增加值369亿元,占佛山市全年总量的12.9%;实现出口总额63.95亿美元,是2005年的3倍;实现利税总额85.73亿元,是2005年的12倍。
至2011年,佛山国家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380亿元。
在第三轮改革进行到尾声的时候,佛山高新区发生了一次排名事件。
2011年4月,广东省首次对全省6个国家高新区和9个省级高新区进行考核,深圳高新区以96.77分列国家高新区首位,而佛山高新区则以78.04分列最后一名。这也是1991年广东省成立首批高新区以来,首次对省内各高新区进行考核,考核基本统计数据以2009年为准。之所以在“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上与广深的差距较大,是因为当年佛山高新技术企业才360 多家,而广深有1600家以上。
可能是受全省排名垫底的刺激,当阳光照进2012年的时候,佛山高新区又迎来第四轮的改革。
1月12日,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正式移师南海,南海高新区成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管委会委托南海区管理。同年4月,南海高新园区经历了一次“园镇关系再调整”。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南海高新区管委会、狮山镇政府实现一体化办公,探索“园镇融合”模式,狮山镇不再设置财政局、经促局、规划局等职能部门,改为与管委会6大机构并在一起办公,实现“几块牌子、一套人马”。
一年后,佛山市政府赋予佛山高新区在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范围内行使市级行政审批(管理)事项(批)的权限;广东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南海区行政区划调整,将罗村街道和大沥西部五村行政区域并入狮山镇。至此,除丹灶镇部分区域外,南海高新区属地范围与狮山镇管辖范围基本一致。
丹灶诺米家具生产车间
第四轮改革期间,高新区管委会虽然没有一级财政,但是,管委会对园区土地空间有了一定的管理权限,每年从南海区获得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高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建设的排头兵。
高明西江新城
佛山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大幅提升,从2013年第57位(参评高新区114家)跃升至2018年第25位(参评高新区157家),五年提升了32名。
“这也是迄今为止,佛山高新区在全国的最高排名纪录。”有关人士介绍说,直到2018年,佛山高新区与狮山镇脱钩,不再直接管理狮山镇的经济和社会事务,运行六年的第四轮“园镇融合”改革宣告落幕。
当年,佛山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3亿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4家,占佛山市38%;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占佛山市71%;上市公司与“新三板”挂牌企业77家,占佛山市51%。
一份令人欣喜的改革答卷,凝结着佛山高新人的智慧和心血。
32年来,佛山高新区先后进行了5次大的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历经“市直管”“区代管”“一区六园”“园镇融合”“市统筹、区建设”等多种模式。每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均伴随着发展思路、建设重点、园区范围、政策体系、组织架构、人员队伍的“跃变式”调整,最终形成目前一区五园的“组团式”园区发展格局。
对历史的最好致敬,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在佛山高新区,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顺德园和南海园各自有一个省级高新区,园区内,国家高新区与省级高新区“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并轨运行;三水园则与乐平镇实行“园镇合一”,采取“两个机构、一套人马”的运行方式。
三水园
相比之下,高明园更为奇特,在它18.33平方公里的管理范围内,还有高明西江产业新城、沧江工业园区两个管委会,在第五轮的改革中,它们实行“三个机构、一套人马、人员合署办公、资源共享”的模式。
透过佛山高新区多园重叠,多域管理、多元体制的现状,折射出佛山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土地碎片化的历史问题。
据了解,佛山街道经济非常强盛,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个村级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北滘家电、陈村花卉、乐从家具、盐步内衣、张槎针织、南庄陶瓷、大沥铝型材······城市土地面积虽然不大,却盘踞着41个熠熠生辉的专业镇,构建起光芒耀眼的佛山经济版图。即便是今天,全市村级工业园面积仍有36.7万亩,占着佛山全市最大比例的工业用地存量,面积占比超过一半。
在6月26日揭晓的“2024活力街道全国500强”榜单中,佛山有6个街道跻身全国百强,其中高新区的张槎、容桂、石湾、大良占据4席。作为中心城区,禅城四个镇街平均GDP达到600亿元,有三个街道悉数入围榜单,并跻身前50强。佛山市街道经济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佛山高新区与其他高新区‘先规划、后建设’的发展路径不一样,它是以‘先发展、后划入’的方式将发展好的街道纳入高新区范围,最终形成11个互不相连、涉及15个镇(街)的分散局面。”佛山高新区有关人士介绍,在目前的五个园区中,仅有小部分区域由园区管理局主导建设运营,大部分区域的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仍由属地镇街负责,无法形成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的态势。
佛山高新区这种既无核心园区、又无一级财政管理体制的“非建设主导型”模式,成为中国高新区变革中被研究的对象。
事实上,有些争议是对佛山高新区改革的误解。因为前几轮改革的真正目的是解决如何创新、如何发展的问题,如园区统筹管理力度不够、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研发创新体系活力不足、产城人融合进展滞后等等。
“任何改革都是历史的产物和现实的选择,总是有利有弊。当下,对于我们高新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工作做实,把实事做好,把发展不断推向深入。”佛山高新区有关人士指出。
顺德,是“广东四小虎”之一。近年来,一些传统制造企业遭遇“成长的烦恼”。激活新动能,向价值链中高端挺进,成为一道必答题。
佛山高新区顺德园的选择是,比服务,不拼政策。
鑫汇科电器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落户顺德园,只耗时两周便完成了投资决策。高新区立即成立服务小组负责全流程代办,下属国企公司负责全过程代建,避免了“前期缺少提醒、过程缺少服务、处置缺少温度”的监管误区。
该集团在顺德有6家子公司,在落户高新区的过程中,为降低企业整体财务成本和经营成本,简化企业运营管理流程,企业希望参照商业办理“一照多址”登记,高新区便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推动制造业“一照多址”改革,实现了佛山市首张制造业“一照多址”登记,闯出佛山制造业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改革的新路子。
同方瑞风项目,从对接到拍地,3个月便成功落地。顺德园用时间节点“逆推法”拆解各环节工作,用“乙方思维”做好招商服务的“后半篇文章”,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周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企业因此决定迁址,回报园区,成为佛山首家在IPO关键时期迁址的投资案例。
精准的服务,源于顺德园科学的决策。
比如招商,顺德园并不“贪大求洋”,而是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服务能力,优先招引投资额在3~15亿之间的“小而美”企业,为他们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提供精细、精致、精心的服务。“因为,投资额越大,意味着客户对资源、环境和服务的要求也就越高,一旦我们兑现不了承诺,出现瑕疵,我们的服务水准肯定会大打折扣。”佛山高新区顺德园管理局负责人向《中国高新区》记者坦言。
近几年来,顺德园的服务创新亮点纷呈,特色鲜明——
为打通融资服务“最后一公里”,顺德高新区建立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连续开展“百家金融机构对接万家民营企业”活动,牵头制定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和企业应急转贷资金政策,推动近5000家企业纳入顺德区政策性金融产品扶持企业库,帮助不少企业渡过难关,走上发展“快车道”;
组织编辑《高新区企业地图》,让厂房“上下楼”变成产业“上下游”;同时建立全市首个科创金融中心,定制科创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成功授信超200家;
陈村子园区是广东共建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典范,自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区启动至今,累计孵化企业81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引进高层次教授团队29个,获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7项;
通过组织好“一堂课”,办好“一个议事厅“,建设好“一个平台”、实施好“一项制度”和开好“一个分享会”,顺德园在“一区一核五园”新发展空间格局中,筑牢了最友好制造业强区支撑体系,打造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竞争力最强”的科技创新高地、现代产业集群高地、高水平人才高地和特色企业服务高地。
截至目前,顺德园在册登记企业3.3万家,同比增长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818家,上市企业29家。去年,核心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纳税额同比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0%。
佛山是闻名天下的“武术之乡”,从这里走出了黄飞鸿、叶问、梁赞等众多宗师。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之所以独树一帜,声名远播,其中原由,就在于应招、接招和变招过程中不断释放新的能量。
7月11日,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的“半导体微纳加工、半导体材料外延”两大中试平台实现产线贯通,吸引12家企业签约合作项目,为他们提供中试流片、客制化材料外延生长等多个服务,加速佛山半导体产业向“芯”发展。截至目前,该院累计孵化引进各类半导体企业43家,企业估值超过30亿元。
上述中试平台的贯通,只是南海园倾心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动缩影。早在11年前,他们便开始艰难的探索。
2013年,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佛山南海园注册成立,重点推进半导体与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双轮驱动”战略,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引育于一体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研究院已建成广东省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广东省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广东3D打印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中心/平台。累计引进300多名国内外高端人才,孵化316 家高科技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含孵化器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22家,构筑了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孵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研究院开发的“基于多领域应用的AI智能相机技术研发及推广服务平台”,为佛山小五金、家电、陶瓷等传统制造行业的缺陷检测、尺寸测量等开展技术攻关,助力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
位于仙湖之畔的仙湖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体化运行,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实验室,主要聚焦氢能和氢氨融合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实验室一期建设投资18.8亿元,建成一流水平的支撑原创性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的七大支撑平台、八个研发中心,形成了以院士为核心、国家级高端人才为骨干的200人的科研人才队伍。
仙湖实验室
据佛山高新区南海管理局局长郭遥宇介绍,近几年来,园区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建设要求和目标,聚焦半导体、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省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家,集聚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等28个创新平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季华实验室
依托南海园内广东金融高新区和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服务实体经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输送金融活水,支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搭建珠三角制造业与全球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合作的对接平台,打造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截至2024年6月底,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基金类机构超1600 家,募集与投资资金规模超2200亿元。其中,投向佛山地区项目和子基金超155亿元。
文瀚湖科创特色小镇
2023年,佛山高新区南海园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419.01亿元;同比增长5.79%;R&D经费内部支出60.07 亿元,同比增长9.92%。
改革总是瞬息万变,以变应变,方显活力。
佛山高新区禅城园,位于佛山中心城区,在15.7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形成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配、生物医药“1+4”的主导产业体系。
2022年7月,佛山市委部署打造“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和“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双十园区”),以万亩千亿产业发展大平台为抓手,破解佛山市“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问题,重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佛山高质量发展。
在“双十园区”规划中,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保险产业集聚区等“1+3”产业园区部分或全部落在禅城园内。
为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佛山高新区禅城管理局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配、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建立园区联动招商机制,分赴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等地强力招商,一路上,攻城拔寨,高歌猛进——
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引进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60亿元,进驻规上企业154家,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
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落户项目25个,总投资额超50亿元,重点建设园区8个,培育国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5家,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5个;
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首批重点项目14个,投资总额约60亿元,引入市场主体2296家,文创类企业748家;
现代保险产业集聚区累计引进保险机构106家,其中2023年落地金融项目10个,累计投资约8.9亿元,促成全市首个全国性保险项目——太平洋产险退货运费险落地禅城,年纳税约6000万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这个占据禅城土地面积十分之一的制造业园区,自去年7月启动建设以来,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央企、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纷纷前来抢滩布局,逐步打开了禅城园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创新空间。
“目前,我们正积极推动南庄精密智造园一期区域纳入禅城园管理范围,强化园区、镇街的产业联动、政策联动、要素联动和创新联动,解决园区载体、抓手缺乏的问题。”禅城园有关人士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
三水园是佛山高新区“五园”中唯一“园镇一体”的园区。镇园领导班子统筹管理镇园发展、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建立联合决策运行机制,形成园区班子对镇园事务统筹领导、统筹决策,工作人员各有侧重、相互协作的工作运行机制。
2023年,该园纳入火炬统计企业共248家,纳统企业工业总产值589.85亿元,同比增长4.29%;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458.85亿元,同比增长3.12%;发明专利申请数量1973件,同比增长50.61%。
冰冷是数字的代名词,但上述数字的背后,却凝结着三水园政务服务的温度。
“与其他兄弟园区承接事权下放均在区级部门不同,我们则是由乐平镇相关部门全面承接了佛山高新区事权下放的工作,积极实施‘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审批‘零跑动’,极大地提高了政务服务便利度和效率。”三水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昭彦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
通过整合涉企服务资源,实施审批流程再造,打造“全方位”“一站式”企业服务综合体,推动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和企业运营。今年上半年,三水园推动1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6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64.82%。
目前,园区规划行政审批事项已实现全流程网办,申请人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提出规划报建申请后,园区严格按照审批流程、审批时限,按时保质完成各项规划审批业务,对退件处理的业务件做好跟踪管理,全流程为建设项目规划报建做好指导、指引工作,为企业报建保驾护航。
“镇(园)事镇(园)办,企业办事不出镇(园)”,乐平镇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与三水园同样的要素保障、办事审批等各项服务。三水园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代办服务等,确保项目从签约到动工等各个环节的提速。
总投资为12亿元的朗生医疗器械总部经济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仅用了23天时间。
京东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是佛山市重大产业投资项目,项目签约后,三水园安排项目管家专人管理,量身定制行政审批流程工作方案,并建立项目服务档案,协同项目方备齐材料,梳理行政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工作量。同时还积极提供上门服务,及时掌握项目诉求,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难点、堵点,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从拿地到动工仅花了20天。
2023年,佛山高新区三水园(乐平园)共办理各项审批事项424份,发出电子证照251份,包括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91份、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市政类)37份、办理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合格证核发约64份、完成建设工程验线59份。
高明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着力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沧江工业园与西江新城全面整合,破解沧江工业园“有产无城”、西江新城“有城无产”问题,通过融合实现产业链互补和协作,打造一个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的区级战略发展平台。
同时,针对环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审批耗时长、企业负担重、项目落地慢等痛点堵点问题,高明园通过编制沧江工业园区区域(规划)环评,深入推进“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模式的环评改革,使企业的负担大幅减少,审批效率大幅提高,项目落地时间大幅加快,“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被列入广东省改革推广经验。
依托装备制造、轻工制品、健康食品、光电照明四大优势产业,高明园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进驻。
健康食品产业集聚了国内最大的食品调味生产企业——海天味业、国内知名果仁生产基地——鸿鹰果仁,其中海天味业2023年产值16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了国际知名公共运输设备制造商CNIM集团、国内轨道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车四方、国内知名精密轻合金部件研发生产基地本田金属等多家企业。电子信息(电器)产业集聚了国内舞台灯光研发生产企业——毅丰电器、照明行业第一上市企业——佛山照明等企业。“三新”产业集聚了新能源汽车重要组件商维杰汽车、泰极动力等企业。
目前,佛山高新区高明园累计引进各类企业1928家,同比增长7.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家,在册高企107家。2023年,高明园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29家,超亿元的企业36家。
五轮之变,五园应变,并在服务创新、科技创新、园区创新、政务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实现可喜的突破,共同成就了佛山高新区的巨变。
一批中试平台启用投产。例如,禅城园有研广东院先进电池研发及评测中试平台获得佛山市首批中试平台认定,并建设国内首条卤化物基全固态电池用干法电极试验线;南海园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半导体微纳加工、半导体材料外研”两大中试验证平台也正式落成启用。
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5家企业入围国家科学技术奖,11个由高新区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拟入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其中广东佛智芯微电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参与的“电子器件高密度封装的微细阵列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通过五轮改革和创新,佛山高新区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电子核心、生物医药与健康、生产性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氢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汇聚制造业企业超过一万家,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市的50%。拥有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500强2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400家。
氢能源汽车
目前,园区内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3个、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20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8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7家、省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3家,佛山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和高地。
2023年,佛山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1.31亿元,增长6.20%,规上工业总产值7314.66亿元,增长6.40%,纳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06.46亿元,营业收入5718.27亿元。
佛山高新区锚定发展支点,准确把握“一区五园”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书写了发展的新篇章。
变与不变,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容,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五轮改革期间,佛山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榜上的名次起起落落,2019年,名列第29位,2020年攀升至第25位,2021年又跌到第29名,2022年进位至27名,在排名前30名的省内6家国家高新区中,佛山高新区位列全省第五位,也是广东省排名进步最大的国家高新区。
“在火炬评价考核41个定量指标中,我们有21项进入全国前20。”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局局长邵浩杨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
在一无核心园区,二无一级财政供给的情况下,能够创下如此佳绩,佛山高新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统筹能力非同一般。
按照要求,佛山高新区在“一区五园”中的角色定位就是统筹,除了统筹编制实施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数字园区规划等专项规划,还要统筹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招商工作计划,完善招商目标考核机制,建立招商载体库、招商引资工作站。
2023年,佛山高新区围绕深化构建“一区五园”高效协调联动机制持续发力,发展合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全年引进落地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6个,投资总额844.3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
今年上半年,佛山高新区联动市投资促进局、区招商局、五园管理局外出对接洽谈招商项目超100个,各园引进落户超亿元项目65个,投资总额322.71亿元,其中超十亿元项目14个,投资总额187亿元。
前行中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佛山高新区总是积极应变,最大的改变,是不变。
首先是担当不变——
佛北战新产业园总规划面积518 平方公里,跨南海、三水两区九镇街,规划构建“一核一轴一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其中,“一核”为佛山高新区云东海生物港,“一轴”为广佛产城协同发展轴,“一带”为机场空铁经济带。被列入全省七个大型产业集聚区之一。
2022年9月,佛山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在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加挂佛北战新产业园管委会牌子,其工作的主要职责出现了增量:“增加负责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佛北战新产业园的工作要求,协调推进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的重大规划、重要政策、重点项目、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事项。”
为此,佛山高新区调整机构设置,新设了重点项目局、企业服务局等,集中资源、聚焦主业,一手抓硬科技发展,高质量支撑制造业当家;一手抓软服务提升,高水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佛山高新区充分发挥市级平台的统筹、创新、引领和推动职能,从政策创新、资金落实、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牵头组织了佛北战新产业园核心启动区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产业经济、生态景观等领域的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共同审阅云东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大同湖科技产业园起步区的项目成果,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战新产业园示范园区绘好“一张蓝图”。
为快速搭建起园区基础设施的“骨架”,以佛山高新区作为主体累计成功申报专项债券资金超10亿元,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度,高新区管委会成功申报专项债券资金4.835亿元,用于支持佛北战新产业园云东海生物港建设项目、云东海生物港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同湖科技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创新灯塔社区建设项目,目前相关专项债资金已全部完成拨付。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管委会统筹申报佛北战新产业园专项债项目7个,已发行提前批专项债7600万元,统筹提升了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效能。截至目前,三水片区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广东医谷一期、大同湖科技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科创智慧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已封顶,塘乐路管网、碧湖纵六路等5个路网工程已完工······
统筹不变——
佛山创新灯塔产业园是佛山历史上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产业园。市政府决定,由佛山高新区统筹主导30平方公里灯塔人才产业园建设,实行市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
佛山高新区以“市级统筹、上下联动、循环滚动”的园区开发建设思路,凝聚市、区、镇三级合力,编制灯塔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牵头制定建设指挥部方案,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灯塔产业园建设。高水平规划构建灯塔产业园“1+2+X”规划体系,统筹推进灯塔产业园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详细规划设计等。
为统筹产业创新发展,佛山高新区坚决扛起“市统筹、区建设”的主体责任,科学规划灯塔产业园“一核、三城、四园”的总体空间架构,充分发挥在科技金融、产业培育、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的职能作用,推动形成决策高效、运转顺畅、责权一致、协同推进的运行机制,打造功能各有侧重、开发联动、共生共创的“人产城文”融合新样本,不断推进“北向战略”和“灯塔人才”战略的实施。
今年上半年,灯塔产业园频频传出好消息:重点科创载体佛山万洋科技众创园建成交付使用,灯塔科创大厦主体建筑完工;引进斐石科技等超20个科创项目,加快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产业生态链······
探索不变——
佛山高新区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国试点园区,正全力推动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探索建设知识产权领域全链条工作机制,旨在发挥知识产权在支撑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佛山高新区年均专利申请数约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约3500件。园区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知识产权维护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佛山高新区在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支持下,在南海园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佛山高新区巡回法庭,集中审理佛山及周边地区各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此后,佛山高新区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签署《诉调对接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合作机制,强化佛山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助力佛山高新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每年涉及我们园区的知识产权案件约为300件,经过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解率为20%。为打造知识产权品牌,我们还成立了知识产权运维中心,建造了广东省首个以知识产权为主题的创意园区——佛山高新区知识产权主题园区,为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将佛山高新区打造成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新高地。”佛山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谭艳玲介绍。
服务不变——
佛山高新区承接市级部门下放的两批115项事权,为企业设立专门审批通道,实现“高新区事高新区办”。
近几年来,佛山高新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授权各园管理局实施市、区两级审批事项管理权限,整合资源建设园区审批服务体系,各园管理局在其内设机构加挂行政审批部牌子,开辟审批大厅或专区,配置审批事项。
目前园区内企业可以在佛山高新区入口办件。佛山高新区也充分结合“五园”所在的各区行政审批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措施。
2024年,佛山高新区共受理业务件232份,其中,审查决定通过124份,撤件66份,共发出审批结果物(证件、批复类)132份,全部为电子证照(含电子章签章)。
创新不变——
持续推进“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佛山高新区全面铺开“五个一”服务工程。着力建设一个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一批企业服务驿站、一个企业服务资源池、一支企业服务队伍和开展一系列企业服务活动。目前高新区已成立20家企业服务驿站;遴选96家机构组建企业服务资源池;高新区“一区五园”联合各社会服务机构,今年上半年累计联系服务企业超4300家次。
与此同时,佛山高新区不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联合工商银行共建佛山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为高新区企业配置专属300亿元信贷资金规模,推出“佛山高新区数字贷”“佛山高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专属金融产品,授信企业229户,授信金额439.84亿元。
为充分发挥试点政策赋能优势,佛山高新区运用创新积分制评价体系,科学画像,引导政策、资金等精准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好苗子”企业,专属创新积分贷产品审批通过22家企业超10.58亿元资金申请。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做出了“高新示范”,佛山高新区被科技部授予“企业创新积分制”优秀工作单位称号。
通过上述创新,人们发现,佛山高新区最大的改变是不变,而不变,其实是与时俱进的改变。
眼下,佛山高新区处在从“够大”走向“够强”的历史转折点上,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先导性战略高技术的策源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再出发,初心不改。
到2025年,佛山高新区将建成全国一流先进制造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智造引擎。其中,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00家,瞪羚、单打冠军、独角兽(潜在、种子)认定企业数达到400家,上市和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达到50家,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达到45家,高新区成为佛山最重要的创新平台之一。
万亿佛山期待着佛山高新区的答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