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航天信息全力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十问十答

当前,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月29日,航天信息战略管理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就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航天信息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毫不动摇、步伐愈加坚定、成果日益显著。本篇整理了航天信息以新战略为牵引,聚焦新战略、打造新航信,全力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与深入解答,敬请关注。

Q1 航天信息的发展机遇在哪里?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是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释放出清晰、强烈的信号——要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这为航天信息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此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大趋势下,企业数字化服务需求加速释放,原有财税产品服务全面由线下转为线上,财税服务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财税流程再造需求上升,产品升级换代明显,企业级服务市场空间逐步打开。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进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明确了数字财税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勾勒出未来财税全程数字化、电子化的基本轮廓,也是对财税信息化产业的再次布局。

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国有科技型上市公司,航天信息认真思考和谋划,如何顺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大潮,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计民生,实现自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基于此,航天信息在2022年战略管理委员会第四次会上正式提出了“聚焦新战略、打造新航信”,明确了“一二三五八”的发展思路,在2024年1月29日召开的第五次战委会上又结合新形势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对公司长远发展作出顶层战略部署,反映了航天信息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方向。

Q2 航天信息如何应对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支撑的财税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速,我国税收征管模式逐步由“以票控税”转向“以数治税”。航天信息原有防伪税控产品及衍生服务产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航天信息持续深耕企业财税服务市场二十余年,拥有千万级企业客户资源与深刻的行业理解,规模体量大、综合能力强、可动员资源多,有足够的韧劲和回旋空间,以应对风险挑战。一方面,航天信息积极主动拥抱变革,承担网络可信身份认证和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等重要建设任务,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金税四期”工程。另一方面,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航天信息审时度势、审慎研究,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强化战略管理,统筹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工程,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公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服务财税管理变革,实施财税产业大模型重大创新工程。积极开辟大模型技术赋能的数字财税产业新赛道,面向税务局端税务员和各类企业客户,着力打造以财税产业大模型、智慧财税MaaS平台和N个大模型赋能的财税产品为核心的新型财税产品体系,引领构建“全智能、全场景、全领域、全数字化”的新财税产业生态。

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实施电子凭证重大创新工程。助力国家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与世界一流数字财税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创建深度融合,一体谋划、系统推进,相关乐企接口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前列,夯实公司创建世界一流数字财税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能力基础,着力打造国家级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施爱信诺·诺企服重大创新工程。基于千万量级企业用户资源,深入推进“平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转变,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数字化企业服务生态,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助力国家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云链贸运”重大创新工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区块链核心技术平台,引领构建新型大宗商品数字生态系统,成为国家数字化、绿色化示范工程,提升我国在大宗货物贸易国际规则领域话语权与影响力。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粮食创新中心重大创新工程。依托国家粮食产业(人工智能仓储装备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技防”监管、质量安全监测和“大物资、大储备、大平台”体系,以数字技术提升粮食储藏能力、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

服务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实施“信安强基”重大创新工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集中优势力量,完善信创产品产业链,坚定不移在信息技术关键领域实现创新突破,筑牢国家信息安全防线。

通过努力开拓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等新市场、新业务,航天信息稳住了发展“基本盘”,主业更加聚焦、资源更加集中、布局更加优化,“聚焦新战略、打造新航信”凝聚起发展共识,行业地位不断巩固,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绩,切实履行了央企责任,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Q3 航天信息如何抓机遇谋转型,做了哪些产业调整?

随着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加速释放。航天信息充分把握机遇、研判形势、深入市场调查,基于实施“金税”“金卡”“金盾”等国家级重大工程的深厚积淀,积极开展产业布局调整,明确了信息技术主业,着力打造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两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财税产业、智慧产业、信创产业,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各级政府客户和2000多万企业用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由财税产业“一枝独秀”转型为财税、智慧、信创产业“三足鼎立”格局,形成支撑公司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架构体系,航天信息已逐步成为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国家队、主力军。

Q4 航天信息布局新产业,做了哪些投入?

航天信息坚持以信息技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计民生,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近5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升。

在明确了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两大产业集群后,航天信息也进行了诸多前期资源上的布局。如,投资数字新 疆公司、新设智慧科技公司、建设雄安产业园区,以及论证电子凭证深化试点重大专项、研发财税产业大模型等,助力推进数字政府产业布局。盘活存量资产,新设航信云享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费控、财务共享及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财务数字化业务。对爱信诺征信有限公司进行增资,进一步完善了财税SaaS云服务订阅产品体系。

Q5 航天信息的转型升级目前到了什么阶段,取得了什么成果?

航天信息积极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强化战略管理,提升协同融合,努力开拓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等新市场、新业务,稳住了发展“基本盘”,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

航天信息连续四年获评中国航天科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优秀、党建考核优秀、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优秀,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标杆“科改示范企业”“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职工满意度连续四年在集团公司测评中位列第一,近两万名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积极履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十四五”以来累计派发红利9.43亿元、上市以来累计分红71.30亿元,荣获“最具投资价值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中国百强企业奖”等奖项,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绩。

Q6 航天信息有别于其他科技型上市企业的优势是什么?

航天信息作为国有控股的科技型上市企业,有以下显著优势:

一是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立足新发展形势,系统提出新战略,研究形成“成为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集团,致力于信息更安全、更增值,社会更智慧、更诚信”的发展愿景,提出了“一二三五八”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战略新高度、创新新速度、产业新维度、改革新动能、精神新面貌”的发展目标,回答了公司转型升级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二是有完善的技术与产品体系。统筹新发展阶段创新资源力量,打造“1+4+2+N”研发布局,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核心产品开发,围绕密码、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形成了异构中继跨链协议、高速密码云服务等9类关键技术、上百项核心成果,数字技术与产品实现谱系化发展。

三是有“科改企业”的专项改革政策。“科改行动”是国企改革专项行动,为入选企业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系列“政策包”“工具箱”,着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市场化水平,最大限度保障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作为“科改示范企业”,航天信息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关系企业发展的五个重要领域统筹推进改革,助力公司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四是有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体。以爱信诺·诺企服平台为抓手,提供覆盖经营管理所需的全要素、全品类、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形成多品类SaaS订阅服务,服务的财税业务用户数超过1500万。

五是有国家和行业的完备顶级资质。目前,公司具备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优秀级(CS4)、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认证(信息系统安全集成)、安防工程企业一级资质、专项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等,通过了CMMI5级评估、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一级)等系列行业资质及认证。

六是有遍布全国的营销售后服务体系。经过20余年的发展壮大,航天信息已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建立了近200家分子公司、1100余家基层业务单位,员工近2万人,形成了覆盖全国、深入区县、多平台应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服务网络,具备强有力的用户触达能力。

七是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聘任1名两院院士作为航天信息战略科学家、2名知名专家为航天信息外聘技术专家,拥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级各类领军人才百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占比达88%,形成了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技术、营销、管理各级各类人才梯队。

Q7 航天信息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布局,有什么成绩?

航天信息作为国有控股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四个面向”为指引,构建了由1个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机构、4个行业应用研发机构、2个专业应用研发机构以及N个本地化应用研发机构组成的分工明确、立体协同的“1+4+2+N”研发体系,打造了一个能够广泛应用于数字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场景的通用“安全底座”。

目前,航天信息聚焦密码、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关键技术核心产品体系,形成上百项核心技术成果、13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Q8 航天信息在国企改革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

航天信息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国企改革重要部署及总体要求,将实施高水平改革作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其中,围绕干部“能上能下”,纵深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围绕员工“能进能出”,进一步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围绕收入“能增能减”,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接续精准实施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用足用好“科改”政策“工具包”,打出正向激励“组合拳”,有效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公司连续三年获评国资委标杆“科改示范企业”,改革案例入选国资委《改革攻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案例集》,并作为全国十个优秀课程之一入选国资委“科改行动”培训班专题课程,发挥了国企改革“领头雁”与“排头兵”作用。

Q9 航天信息目前聚焦的产业领域,前景如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出台了系列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总体看,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信息安全等重大战略部署将持续落实落地,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

当前,全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1.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3.5万件,同比增长17.5%,技术发展“百花齐放、一日千里”。同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地市、县级全覆盖,乡镇覆盖率达到96.1%,大批服务事项已经实现了“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可以预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提速,数字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快速期,市场空间巨大。

总体上看,航天信息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综合实力领先的国有科技型上市公司,党委领导坚强有力、体系优势日益彰显、产业基础较为坚实、改革活力不断释放、韧性潜力依然强大。虽然发展道路上有不少困难,但所面临的依然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仍然具备良好外部条件和内生支撑基础。

Q10 航天信息提出打造新航信,后续将怎么发力?

后续,航天信息将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向市场需求靠拢、向客户需要聚力,聚合公司财税、智慧、网信和加密经济等资源优势,发力数字政府和企业数字化产业,并大力拓展国际化业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数字政府领域:聚焦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需要,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型市场机遇,巩固智慧产业、信创产业现有优势,布局数据要素安全底座、一体化履职平台等新业务方向,聚焦智慧税务、智慧公安(含治安、出入境等)、智慧口岸、智慧粮储等典型应用场景,创新打造数字政府领域具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将数字政府产业发展成为航天信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企业数字化领域:以数字财税为发展根基和市场先导,以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为主线,聚焦电子凭证全程数字化、新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集成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等重点方向,内部聚合资源,外部开展生态合作,带动企业数字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发挥统一企业服务平台作用,推动与大语言模型技术深度融合,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数据治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高附加值产品,构建数智化的产业互联网生态,打造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企业数字化产业。

国际化领域:全面融入全球信息产业大循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拓展税务信息化、电子证件与移民管控、政府及企业信息化业务,打造市场营销、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的完整业务链,完善国际化经营资质和产品认证,提高境外业务项目规范管控能力,加快由国际工程承包模式向境外企业经营、优势产品出口、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多元化发展,有力提升航天信息国际市场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