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用解密奇瑞风云新能源汽车战略:技术创新助力品牌再次崛起

“慢不代表晚,奇瑞风云可以后发先至。”——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

11月9日,奇瑞正式发布了全新的新能源序列——风云。

如果你是90/95后,可能是第一次听到风云这个名字,但年纪稍长的读者应该知道,风云是奇瑞在1999年成立时推出的第一款车。它于奇瑞而言,是从无到有的开始;对市场而言,则是自主品牌起势的开端。

如今,重启风云二字,意味着奇瑞要将过去25年的辉煌归零,重新回到起点。作为奇瑞电气化转型的全新开端,风云其定位类似于比亚迪海洋、吉利银河、长安启源等等。不过,这几个新能源序列都已经推出了若干款车型,比亚迪更是彻底转型向了新能源品牌,而风云在2023年底才姗姗来迟。

奇瑞风云是不是来晚了呢?奇瑞用了一整场发布会来回答这个问题,而答案正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所说:“慢不代表晚,奇瑞风云可以后发先至。”

风云的广度

奇瑞风云来的晚不晚,要看其技术实力在现在的市场环境里有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最近,理想汽车创始人、CEO李想又在微博嘲讽多档混动,他坚信增程是最好的混动,未来长城、吉利都会转向增程。

李想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增程以及比亚迪的单档混动节能性更好,成本也很低,适合大部分的消费者。但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追求极致的节能,增程/单档混动性能不佳的问题就无法满足对性能有要求的消费者。而多挡混动恰恰能更好在性能和节能之间找到平衡,当然其代价就是研发、调校难度更高,理想这种新势力车企自然是hold不住的。

而擅长技术的奇瑞表示——我全都要,于是风云C-DM就有了3挡DHT和无级DHT两种混动结构。

奇瑞C-DM的3挡DHT应用了高效齿轮、变速箱油动态分配等新技术,最高传动效率大于97.6%,轮端输出扭矩大于4000N·m,电驱动平均速率大于90%,百公里加速4.26s的0-100km/h加速成绩,极速可达240Km/h。

而无级DHT是一套单档混动系统,能耗表现更加出色,而且其电机最高效率98%,综合续航 1400+km,亏电油耗仅4.2L。

我们一直强调,无论是哪种结构的混动,发动机都是节能的核心。相比奇瑞C-DM发动机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升级,以风云系列将搭载的第五代ACTECO 1.5TGDI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为例,其应用了1.3缸径冲程比、深度米勒循环、高效增压系统、智能润滑等技术,热效率大于44.5%,最重要的是,它的高效转速区间全面覆盖了1000-5500rpm,在多挡混动中宽泛的高效区间能够更好地平衡性能和节能性。

安全也是奇瑞风云C-DM追求的一大目标,其搭载的守护者电池安全系统提供三重安全标准,抗热、抗撞、抗水,保持电池的全周期安全。风云以高强钢与铝打造了轻量化太空舱,搭配大面积使用的热成型钢和超高强钢,实现了超规格的整车安全。此外,风云还配置了基于欧盟R155 CSMS/R156 SUMS体系认证的端、管、云一体安全密钥,全面为用户守护信息安全。

回想二十多年前,奇瑞风云的诞生打破了合资品牌对汽车的价格垄断,让汽车开始真正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今,高阶智驾、智舱在高端智能电动车上火了起来,而奇瑞风云要再一次推动科技的平权。

首先,奇瑞风云将推出L3+级自动驾驶,为用户提供城区/高速NOP功能,支持城区路口、环岛、窄道等复杂路况的智能驾驶。并且它搭载的记忆泊车功能,支持跨层和1公里路径记忆。智舱方面,奇瑞风云将使用200-400K的高算力平台,能够支持舱驾一体,并且将搭载基于AI大模型打造的AI智行管家与AI健康顾问。这些技术将让用户在家用车上就享受到一流的智能体验。

就混动、智能两个核心领域来说,奇瑞风云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最重要的是,它们并非新技术,都是奇瑞二十多年自主研发和新能源经验打造而来,是能让消费者信得过的技术。“我认为最终看的是一个长跑,但这个长跑时间可能没那么久,我们坚持技术路线,不管是我们现在对整个新能源的电池、架构、平台、整个布局是经过好几代的迭代,是没有问题的。” 李学用表示。

风云的速度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奇瑞风云来晚了,只是恨奇瑞没有冲在新能源市场的最前面。这些人忽视了新能源转型是场持久战,推出一个产品序列,节点是否合适比早晚更重要,而现在奇瑞风云恰逢其时。

在一个月前,2023奇瑞科技DAY上,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表示:“明年在新能源的行业排名上就不会像今年这么客气了!”尹同跃如此喊话的底气其实就源自于风云的实力。

首先是混动正在快速崛起,风云再起迎来了最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从2014年我国开始推广插混,但2020年之前,插混技术并不成熟,消费者也不买单,而插混真正上规模是在今年。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纯电动车零售销量399.6万辆,增速18.8%。而插混销量达到195.8万辆,增速高达82.6%。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今年以来,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含增程式车型)呈现出超强增长态势,为新能源车销量贡献了巨大增量,是拉动整体车市增长的‘核心增长动力’。” 李学用也在今年8月推出预测:“未来比例将是433:电混占40%、燃油占30%、纯电占30%。最快两年,最晚三年,这个格局一定会实现。“

显然,插混车型已经进入到爆发增长期,而风云恰好选择这样一个完美的节点。为了迅速起飞,奇瑞也给风云准备了足够的子弹。在发布会现场,风云A9、风云T11两款概念车型也迎来全球首秀,未来,奇瑞风云计划在两年内推出11款全新车型。在渠道建设方面,奇瑞风云已经建成了400家销售网点,1500家服务网点。同时,官方还给到了整车终身质保、首批用户免费充电的权益。在产品阵容和服务能力,奇瑞风云已经做足了准备。

此外,奇瑞自身也练就了足够的体系能力来打好新能源的仗。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奇瑞集团累计销量超145万辆,同比增长41.6%,跑出了远超行业平均增速的“加速度”。其中,奇瑞品牌前10个月销量超104.9万辆,同比增长35.8%,这也是奇瑞品牌年内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

显然,奇瑞的品牌影响力在今年得到空前提升,销量大涨的同时重启风云,奇瑞可谓是乘胜追击。李学用就表示:“虽然我们慢但是也不笨,我们也向别人学习,学习新势力对客户运维的理解,学习特斯拉对整个工艺制造的迭代,我们在发挥别人没有的传统技术优势,质量体系优势,我们后发也许能够先至。”

所以,奇瑞风云并不是最早的自主新能源序列,但起步就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很高的技术起点,这也给风云快速上量、迅速爆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风云的深度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两年间,奇瑞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并没有和细分市场同步“暴涨”,尹同跃也在此前科技日上直言:奇瑞新能源起了个大早,却干了个晚集。

不过尹同跃同时也说到,奇瑞将在新能源市场发力,2024年一定能够进入全国头部阵营。尹同跃的底气,正是来源于“技术奇瑞”长久以来的积淀。

从创立至今,奇瑞一直对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非常执着。1997年,奇瑞从一个“小草房”开启艰难又自强的造车征程。仅仅两年过后的1999年,奇瑞自主研发的首台发动机点火下线,奇瑞也成为中国车企中较早实现自主把控汽车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这是技术奇瑞的第一次高光时刻。同年12月,奇瑞生产的第一辆轿车——000001号“风云”正式下线,奇瑞的传奇故事由此开始。

而在后续的十数年中,多代自主研发的ACTECO系列发动机、鲲鹏动力CHERYPOWER等先进的核心技术问世,以技术创新为立业根基,奇瑞在业内很快赢得了“理工男”的美誉。

到2022年,奇瑞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3万件,累计授权超过1.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近三分之一。因技术过硬,奇瑞还先后参与到170余项国家科技项目的研发中去。

在确定了全面发力新能源汽车之后,拥有深厚技术积淀的奇瑞,从自己的武器库中拿出了一件又一件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技术武器”:C-DM混动、雄狮智云、大卓智驾等等都是奇瑞全栈自研的产物。

尤其是混动,这一技术既需要企业有着深厚的内燃机、机械积淀,也需要企业在三电领域有着足够的积淀,是一项门槛颇高的技术。而得益于长久以来的技术积淀以及对于中国用户的诉求了解,奇瑞能够连续推出三档DHT、无级DHT,并布局两挡DHT结构,这样多条技术路线并进不仅能够从更多纬度满足不同需求、不同经济实力的用户,也充分向外界彰显了奇瑞在新能源汽车和传统内燃机领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技术积淀。

以先进技术为基,奇瑞规划了多个品牌序列,而风云是奇瑞品牌面向新能源市场的扛鼎力作。

李学用在新车新技术采访时也表示:“做新能源,其实这两年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做成功的确实很少。尹总一直在讲,要把车做好,最终让企业可持续性更强,其实底层的核心是要做品质,要搭体系,这是核心。今天的新能源品牌,其实也脱不开这个规律。”

无论是仍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的燃油汽车,还是正在飞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车市“技术为王、产品为王”的基础逻辑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得益于自身长久的技术积累,和用户认可度的持续提升,奇瑞已经开始步入了快车道。随着奇瑞风云、捷途山海,iCAR等一系列新能源攻势的发起,奇瑞的转型也将全面加速。

1999年,奇瑞风云为满足中国家庭的汽车梦而生,2023年,风云又一次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只不过梦想变成了让中国家庭买到一流技术、一流体验的智能新能源车。更不同的是,奇瑞不再是汽车工业的学徒,而是一个拥有全球布局的技术型车企。正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所言:“这是最好的自主品牌时代,也是最佳的奇瑞发展阶段,奇瑞的目标,绝不只是眼前的‘山顶’,而是更攀高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次,奇瑞风云必然会给市场掀起更大的波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