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华一银行首席风控官郭耀锹专访
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竞争新赛道。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则为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绿色化牵引数字化,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二者互为支撑、协同融合,“双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近年来,富邦华一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布局,将“数智化”转型纳入行内重要战略规划,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贷领域的数字化手段,从风险管控、系统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升级,并开始在线上零售业务发力,以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
为进一步了解富邦华一银行数字化风控转型布局及实践,我们专访了富邦华一银行首席风控官郭耀锹先生。
提问:数字化转型一直是银行界常谈常新的话题。富邦华一银行在数字化风控转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郭耀锹:数字化转型是银行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金融领域的业务创新支点。为进一步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富邦华一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 目前已搭建起一整套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风控体系,融合量化决策和大数据风控模型,将智能风控嵌入业务流程中,实现了精细化风险评估。我们的数字化风控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基于反欺诈算法、规则模型、场景化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可以对客户进行贷前风险评级和额度评估,以及贷中、贷后持续性风险监测。目前该体系已支持了行内十几项业务的审批流程,单件审批最快可秒级内完成,自动审批率可达99%。
提问:具体而言,富邦华一银行是如何加强智能化风控能力的,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
郭耀锹: 提升智能化风控能力,顺应并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趋势,是诸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一个长期挑战。近年来我们以零售授信管理为试点,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适应性改造、重塑:
一是提升风控模型覆盖和应用,加强风险量化能力。我们启动零售信用评级体系规划和建设项目,以数据驱动结合专家经验开发、迭代所有零售风控模型,实现了对行内资产的全面覆盖以及信贷全生命周期的覆盖,提升了信用风险的量化能力和精细化管理应用,并形成覆盖全零售产品的客户级评分、产品级评分及资产层评级。目前业内比较常见的是对公客户评分评级,而零售客户因数量级大、可获取信息单薄,因此实现对零售客户评分评级是比较创新的突破。目前应用于统一授信、风险定价及交叉营销等授信管理流程中。
二是模块化搭建客户全生命周期风险闭环管理,包括借助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客户身份认证,提升客户身份真实性;搭建先进的反欺诈系统,利用合规三方数据、知识图谱模型来有效识别高风险异常行为,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同时重点建设贷前统一策略框架满足监管要求、严守风险底线,并根据不同客户画像与产品属性进行差异化策略,例如差异化风险定价和额度授信等。在贷中方面,我们也建立一套自动化的风险监控及预警体系,基于客户行为、三方资信进行全量定期监控,及时捕获早期风险信号,进行风险追踪及缓释处置。贷后方面,我们也尝试积极引入智能语音催收、催收模型及策略等方案,提升资产处置效率。
三是进一步打磨风控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交互及协同,重点建设统一资信平台,合规、高效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各条线风险数据共享;升级信贷审批及决策系统,高效分流自动决策及人工审批;今年我们也计划进一步升级催收系统,随着经济逐渐恢复,逐步提高回款效率,同时也帮助更多的客户恢复信用价值。
提问: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不同的基础要素,在数字化风控转型过程中,富邦华一银行着重投入哪些方面?
郭耀锹:数字化风控转型有两大基础一个是数据,另一个是人才。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我们投入大量资源在数据基础建设上。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入合规合格第三方数据,以扩大自身数据基础。同时我们不断提升风险数据质量和价值,构建风险数据集市,以智能化、可视化、系统化,帮助我们主动管理资产组合,稳步提升风险后收益率,将数据资产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风控人才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优秀的数字化风控人才需要懂理论和业务、又具分析能力及丰富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富邦华一银行不断加强优秀人才储备,致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风控人才队伍。为人才营造创新工作环境,让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创造业务核心价值。
提问:随着市场快速的变化,富邦华一银行数字化风控的未来规划重点有哪些?
郭耀锹:为有效应对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新形态,降低风险拨备和风险资本消耗,风控能力逐渐成为影响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我们还将关注几个方面:
一是精细化风控管理。通过客户画像细分、授信策略A/B组对比等手段实现模型策略快速优化迭代,提升智能化风控效能。并将量化风险理念融入到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定价、资产配置及组合管理。
二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新风控管理模式,提升风控数字化、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进,ChatGPT、大模型等最新科技对数智化风控体系建设的完善作用日渐显著,我们也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发展以及在风控领域应用,在智能系统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场景服务,力促数字化服务升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