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沪剧团在直播间趟出新路,打赏收入助剧团维持运营

“一阵阵马蹄声鸡飞狗跳,敌人到我要见机行事,摸清情况……”在@上海文慧沪剧团 直播间,一出阿庆嫂和敌人斗智斗勇的大戏正在上演。从起初为了自救,到现在和线上观众每周三四次的定期相约,这支演员平均年龄超50岁的民间剧团在抖音直播间找到了戏曲普及和传承的新舞台,也借助网友的直播打赏让剧团得以正常运营。

直播唱戏,一开始是团长王慧莉的主意。“我以前不是专业做剧团的,而是做餐饮的。”王慧莉出身于沪剧世家,父母都是沪剧演员。她从小就跟着父母“跑码头”,耳濡目染,经典唱段信手拈来。2010年,王慧莉重拾儿时梦想,召集了30多位沪剧演员入团,创办了上海文慧沪剧团。

虽然是民营剧团,但从一开始,王慧莉就按照高标准来打造“文慧”。“2015年以前,我们基本上是亏损状态,2015年以后,剧团每年演出三四百场戏,实现了收支平衡”,王慧莉说。疫情后,线下演出受到影响,王慧莉仍坚持给员工发放基本补助。算下来,每月十来万的薪酬支出虽不至于压垮王慧莉,但也逼得她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线下演出迟迟难以回到正轨,未来要怎样维持剧团的生存?

(上海文慧沪剧团在剧场演出)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文慧沪剧团在去年7月30日开播了。最初,王慧莉只是简单在家支起手机唱一段,后来把直播间当成“线上剧场”来经营。渐渐地有了起色,她们又把直播地点搬到了剧团的排练厅,买了摄像机、声卡等专业设备,开始了正式的戏曲直播。

对于文慧沪剧团来说,开直播从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玩票心态,而是一桩严肃的事。在演员们看来,线上直播需要翻出更多的“花样”,保持自己的新鲜度。为此,他们一边排练《早春》《幽兰夫人》等经典曲目,一边不断开发新的原创戏。“好几个老师都说,我们要练一些新的唱腔、学一些新的唱段给粉丝听”,王慧莉说。

起初,剧团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只有几十个,到现在稳定到了六百到八百。去年11月,剧团的百日宴庆典直播仅开始1小时,就有超过55万名观众观看。更让王慧莉兴奋的是来自粉丝的反馈。“原先的沪剧粉丝主要集中在苏浙沪,外地戏迷听不懂。”在直播间里,唱词可以用字幕显示,语言不再是障碍,有些外地粉丝第一次听沪剧,忍不住在留言中感慨,“原来沪剧这么好听!”

演出受到了线上观众的喜欢,“文慧”也开始做一些商业尝试。比如台柱子杨音老师做起了“黄包车”直播带货,而这个名字完全得于一次偶然,“有一次杨音老师口误,将购物车说成了黄包车,后来这就成了他和粉丝之间的一个暗语。我们觉得挺好,黄包车和沪剧一样,都是上海特色嘛。”

如今,靠直播打赏和带货,“文慧”有了不错的收入,“能支付员工部分工资、补贴剧团,也让越来越多人知道我们沪剧了。”终于,王慧莉不再需要靠餐饮生意反哺剧团了,“哪怕我还有余力投资,但总归没有它自己盘活市场来得健康,对吧?”

在直播间,有演员说他唱了四十年都没获得这么多关注,还有演员特地为了保持新鲜感而去学习新的唱腔和唱段。“直播间就像一个微观的市场测试仪,‘逼’着老演员们不断求索,因为唱得不对胃口,直播间人数马上就会下来。”王慧莉说。

在王慧莉看来,直播间的这种灵敏性恰恰就是因为它还原了戏曲的商品属性,而只有让戏曲回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回到一个可以被消费的场景中,它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活。“以后恢复线下演出,我也仍然会把抖音当作重要阵地。线上和线下相互补充,我们的戏曲舞台才真正完整,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弘扬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