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有一个神奇的团队——微博用户服务舆情组。
说他神奇,是这样一个听起来并不太出众的岗位,却常常引得一些内部员工主动申请加入。用微博用户服务舆情组的负责人张喆民的话来说:“他们会觉得这份工作更加值得。”
究其原因,原来是这份工作,在帮助普通用户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有可能为处于生命边缘的用户提供救助。
如今,当你打开微博,搜索诸如“自杀、抑郁、烧炭”等词汇时,在微博列表顶部会出现免费心理咨询的提示,点击提示还会跳转至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此外,上面还有一句话格外暖人——“你并不孤单,我们都在。”
起源:从被动发现到主动识别
神奇的微博用户服务舆情组隶属于微博用户运营部部门。最初成立的目的是,随着微博用户越来越多,用以监测平台服务体验上的负面内容,搜集微博用户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反馈给内部产品和策略的同事。
在此工作过程中,团队逐渐在平台上注意到许多用户的负面情绪,其中不乏有“轻生”想法的极端内容。后来,更是多次接到平台用户求助:希望平台协助联系到平台上准备“轻生”的用户。
循环往复,在多次参与救援后,很多用户因此得到了救援。但也让用户服务舆情组意识到了,这件事应该纳入整个工作当中,通过主动抓取“负面情绪以及轻生倾向”的内容,及时上报网警,为线下救助争取到更多时间。
提高准确率,不断扩展筛选的信息和手段
从一开始,团队的定位就是如何发现更多“疑似自杀”的内容。在工作之初,团队也曾遇到过两难的境况。由于用户的博文中,可能包含有“采取自杀行动”和“不会采取行动”的两类情况。
开始时,团队本能的担心看不到“要采取自杀行动”的用户;还会考虑所识别的用户,仅仅是抱怨,并不会采取自杀行动,进而在对接给网警后,给网警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团队采用的是不断完善筛选信息的来源,其中包括前台用户发布的博文、微博评论、超话及用户反馈等,并不断增加有“自杀倾向”的关键词。
此外,在定位关键词方面,平台还会追溯对自杀倾向、极端情绪的微博用户的其他图文进行敏感内容的分析。
如用户常在日常博文中,提到自身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并分享自己的药物等。由于自杀对象中,多和抑郁有关,张喆民认为,这样的关键词,都可以纳入检测的范围。
截止至今,平台共添加收录关键词上百条,同时还划分了一级关键词和二级辅助关键词。
在此期间,用户反馈为团队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帮助了团队及时发现轻生意向的用户。每次反馈后,团队会思考为何自己没有发现,并不断改进。如平台过往只对文字识别,后来还可以对用户发布的图片进行识别。
张喆民解释说,“很多用户并不直接发文字,而是发带有文字的图片。”为此团队在识别方式上,进一步升级,进一步扩宽了识别“轻生意向”用户的方式。
图注:救助案例
为了避免上传信息不准确,给网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团队从最初只会提交单条内容给到网警,到会增加到提交用户之前的五条内容作评估,这类追溯溯源进行判断的方式,帮助了团队工作的改进。
如今,团队会对用户发布的负面内容进行分级并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
对于仅仅抱怨生活的负面情绪的人来说,采取只观测不上报;对有心理负面情绪升级,并拥有一些自杀想法和计划的用户,则需要额外注意;对于已经准备和已经实施自杀行为的用户,如写遗书、购买安眠药、与好友告别等极端行为,则需要及时上报网警,协助进行自杀干预。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识别结合,不断提升效率
在对内容的抓取和识别的过程中,面对微博上庞大的用户群体,单独依靠人工既不现实也不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为此,团队很早就搭建了自身的数据模型,并不断优化。
为尽可能通过大数据筛选的方式,减少员工的工作量。模型不仅仅能从“轻生内容”中找到关键词,同时还从无关的内容识别共性。
通过这种交叉识别和排除类比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准确和效率。当人工再进行监测时,大幅度减少所看到无关内容数量。
相关的敏感内容,及时反馈给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进行人工的识别。但考虑到,由人工对用户的历史微博进行追溯的过程,需要10多分钟的时间,担心当用户再次发布新内容时,无法及时发现。
张喆民认为,未来也许可以将团队判断的逻辑,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用算法识别用户的发布内容。根据用户发布的内容历史,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去识别他是否发布过相关的情况,系统识别用户下一步行动的敏感程度,并由此考虑是否上传给网警。
4分钟实现从发现到跨部门上报
目前,由于团队的定位更多在发现。识别自杀信号后,团队会转交给微博内部的二线部门,由他们将内容汇总后转交到内容安全部门,再由内容安全部门对接网警。
通过二线部门转交给内容安全部门,再上报给网警,整个问题流程最快只需要4分钟。
但在张喆民看来,还可以更快。谈及更理想的状态,他认为可以拥有一个系统或平台,团队和网警有一个直通的平台,可以将内容上传到平台,网警可以调取用户发布的内容和地址等信息,快速实现自杀干预。
数据下降背后,隐含团队的成长和努力
从2018年6月到2022 年 7 月底,微博平台已累计上报 5268 例疑似案例。但有趣的是,观察平台在 2021 年和 2022 年的信息收录和上报的数量和比例,其趋势是明显下降的。
图注:信息收录量:指的是各渠道收录自杀的信息总量;上报量是舆情组筛选后疑似自杀量。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和平台的标准越来越完善有关。最初,平台往往将带有悲观情绪或其他极端情绪的用户统一进行上报。随着网警的反馈,平台开始结合用户的历史微博进行判断。这成为数据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则和平台用于识别内容的数据模型不断升级有关系。比如对带有轻生相关内容的关键词识别的同事,对无关内容的关键词识别。这种方式使得内容识别朝着更聚焦更标准的方式升级。这成为导致数据条目出现下降的另一原因。
与员工一起用心为用户创造工作之外的价值
写到最后,当听到最初团队只有6人时,依旧有被震撼到。用户服务舆情组的工作内容并不局限于此,微博用户的自杀干预也仅仅是她们工作的一部分。
能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依旧希望申请加入,可见的是,员工对企业做这件事的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户服务舆情组中,女性员工占比较多,加之他们的共情能力较强,往往他们对用户的更敏感,感受和体验也更深。在服务过程中,过往也曾有员工感到压抑,甚至还有看完用户内容落泪的员工。
对此,由于团队隶属于用户服务运营部,时常接收到来自用户的用户反馈,公司也会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教他们如何化解负面情绪。
除此之外,团队还鼓励和帮助员工找到自己放松的方式。比如,吃零食、接水或在园区散步。
员工对于工作的态度。在张喆民看来,是平台对得起用户信任的一种方式。带着对这份工作的期盼,他说:“希望平台也好,用户也好,可以信赖着对方,然后完成各自的工作,让良好的关系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启示:让商业、科技成为向善的支点
在过去的三年,疫情防控成为常态,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但在这期间,我们依旧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出一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企业用专业能力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除了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回报。比如员工忠诚度、消费者忠诚度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相关方,喜欢有良好社会目的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从中看到新的机遇。在产品或服务、价值链或地方集群等多个维度,添加了社会价值实现考虑,实践也证明"利成于益"。
负责任经营的企业,不但受人尊敬,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常青的关键所在。
作者:张威威
转载自公众号:向善实验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