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业绩全线暴跌?我们在鲁大师电动车智能天梯榜中找到原因

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小牛电动营收8.28亿元,同比下降12.4%;净利润1440万元,同比下降84%。自此,小牛电动单季净利润,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滑。

相应地,小牛电动的销量也出现大幅度下滑。根据2022年第二季度销量数据,小牛电动共售出20.89万辆电动车,同比下降17.4%。在国内市场,小牛电动实现销售18.03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26.7%。

同样,小牛电动近期也调低了2022年全年销量目标至100万~120万辆,这一数字相比2021年年末的公司预测值,减少50万辆。受此影响,小牛电动的股价,9月盘中价格下跌至4.5美元,后于10月3日更跌至3.95美元,创下了上市后新低。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成绩还是在小牛电动产品尚有20%以上毛利率,且大力进行营销推广下取得的。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2年二季度,小牛电动的毛利率分别为23.4%、22.9%、21.9%与20.3%,下滑趋势明显;而2022年二季度,小牛电动的净利润率为1.74%。

作为对比,2022年同期,其竞争对手雅迪控股和爱玛科技的毛利率只在15%左右;但雅迪控股的净利润率有6.44%,爱玛科技的净利率则更高,为7.29%。因此,小牛电动以高于竞争对手的毛利润率,实现了弱于竞争对手的净利润率。

一部分原因是,小牛电动投入了大量的营销与推广费用。财报显示,2022年二季度,小牛电动销售和营销费用为9253万元,若与当期1.68亿元的毛利总额相对比,小牛电动的销售费用,吞噬了一半左右的当期毛利。

另一部分原因,我们可以从鲁大师电动车智能天梯榜单中发现端倪。在小牛电动的优势产品带,也就是高端车型细分市场中,小牛电动的优势已经被九号完全挤占无几,我们可以看到榜单前十名全部为九号旗下的车型。

正是由于产品力的大幅提升,九号公司2022半年报显示,其智能电动两轮车业务,营收9.3亿元,同比增长81%,在报告期内实现销量30.7万辆,超过了小牛电动。不仅如此,在2022年8月29日,九号公司宣布中国区智能电动两轮车累计实际销售出货量破100万辆。在竞争激烈的电动两轮车领域,九号公司入局仅2年多,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此外在2022年的618销量大战中,九号电动智能电动车机械师MMAX系列夺得京东电动车交易榜TOP 1的位置。

通过鲁大师智慧电动车给到的实验室数据可以看到,九号刚刚推出的机械师MMAX系列车型在智能化方面相比小牛MQi+S及刚刚推出的SQi更具优势,要知道MQi+S可是一款电摩产品,而机械师MMAX仅是新国标车型,但其却是行业首款同时搭载ABS防抱死系统和TCS牵引力控制系统的车型,车型产品力要远胜于小牛的新车型。

事实上,除了九号,小牛电动还面临着雅迪、爱玛、新日股份等品牌强势进军,在鲁大师电动车智能天梯榜中也可看到小牛旗下车型“腹背受敌”,顶着极大的压力,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这种情况下,小牛电动将业绩下降,归结为疫情造成的一线城市消费下降。这个因素确实与销量下跌有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原因,除了刚刚提到的产品因素,小牛电动在高端产品领域的竞争力也正在变弱。

比如小牛电动开始是在博世电机、松下特斯拉同款电池、超高端电控等的加成下一鸣惊人,当时甚至很多小牛的狂热粉丝认为小牛N1s甚至可与苹果手机相提并论,成为一种时尚风潮。那时小牛的产品售价并不便宜,不夸张地说,小牛电动的确开创了高端电动车这一赛道。究其原因,是因为小牛做到了同硬件配置、同软件配套条件下最便宜,可以称得上是拥有极致性价比。但经过多年发展,小牛电动陷入了“同质化”僵局,在高端市场推出的主打车型在配置方面甚至比不上九号的“走量”车型,这样的表现让小牛的新车型不但没人叫好,销量也并不是很好看。虽然超高端产品不一定能贡献足够多的销量与利润,但其对品牌认知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在当前的高端电动车市场,性价比竞争策略依然是主旋律,但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消费者更认可的是高端产品加高性价比的双重加成,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极致性价比,在高质量与高价格区间下的超高性价比,正在成为高端车型成功“走量”的关键一步。

目前看来,九号的车型在当前市场内将“极致性价比”做到了极致,不管从产品配置,还是销量来看,配置的升级创新和消费者对产品的选购认可,都验证了“极致性价比”路线的成功。

今年8月底,九号公司正式宣布中国区智能电动两轮车累计实际销售出货量破100万辆,据公开信息显示,九号智能电动两轮车从0到1万辆用时不到2月,从1到10万辆用时12个月,从10万辆到100万辆则用时不到30个月,这样的增速不但宣告了九号销量领跑行业,也象征了一个时代的更迭,小牛电动曾经的高端创新优势,已经荡然无存。陷入增长困境的小牛,也早已远离高光时刻,而替代它的,正是九号。

至于在高端产品市场率先推出N1S这种爆款车型的小牛电动,现在反而需要继续思考“复活”高端的路线,摆脱当前的增长困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