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2年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指出要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2022年3月2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国家各个层面也已陆续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地方层面也在积极推进,从太昊国际智库有关数据统计,至2022年我国已有北京、上海、河北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发布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或发展规划;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以及青岛、深圳、宁波等多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发布了关于“数字经济”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目前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89.6%的地级以上城市、超过62.8%的县均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上述重要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求和工作部署,为全面推进我国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真正站在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位置,真正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美丽宜居幸福便民、产城人文融合创新的我国各级各类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镇,由全球新型智慧城市(SMILE指数)评估评级专家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中国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网联合太昊国际智库(互联网大数据评估评级)、国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在连续第二十一年组织开展全国政务平台(数字政府)推荐评估的基础上,连续第七年组织开展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希望通过我们公平、公正、公开的权威智库评估,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我们于2021年10月30日组织召开智慧城市SMILE指数评估评级专家研讨会,2021年11月确定评估指标,2022年3月至8月评估专家组分别到访全国多个城市调研考察,拜访并邀请多位知名院士专家提供支持指导。我们还邀请全国各级数字政府管理部门、试点智慧城市领导、智慧城市专家、学者自荐和推荐参评材料,今年的评估将继续参考太昊国际智库微笑SMILE新型智慧城市参考模型,结合我们面向全国智慧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应用APP综合研究与加权分析,依据“分类指导、创新引领”的工作原则,针对我国各级各类智慧城市实际运营状况,通过网络采集、在线申报、问卷调查、单位自荐、专家推荐、综合评估等六大类方法评估和推荐出2021-2022年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创新力、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服务常用APP百强榜和服务运营百强榜、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城市榜和百强区县榜等领先成果。本次评估成果共分为五大系列,依次为:
第一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智慧城市
第二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智慧城市
第三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服务常用APP百强榜单
2021-2022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优秀数字化生活服务运营百强榜单
第四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城市榜
第五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区县榜
具体评估成果如下:
第一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智慧城市
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智慧城市
北京、香港
北京推荐理由: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是超过2000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又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综合性产业城市。北京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尤其自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确保首都疫情防控的高标准高要求,实现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应急联动,北京更是全面加强并提速对智慧城市工作的分类分级推进。2020年11月20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征集意见稿)》,2021年3月23日北京市大数据工作推进小组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2021 年7月,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提出建设全感知城市,作为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同年 11月,北京市大数据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北京新型智慧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总体方案》。2021年10月18日、2022年3月22日北京市政府又连续召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调度会,研究审议了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要求和新型智慧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总结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2022年7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四十一次会议听取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说明和立法工作情况书面报告。这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条例草案对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出规定,提出强化整体统筹。遵循“四梁八柱深地基”的总体框架布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城市规划体系。随着北京市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1.6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40.4%,2022年上半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8381.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上升至43.3%,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北京不断拓展数字应用,搭建新场景新业态,2022年以来,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七通一平”等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及多个领域应用逐步落地,应用场景建设有序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当前,以“筑基”为主要任务的智慧城市1.0建设基本完成,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及数字经济规模和竞争力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香港推荐理由: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中央和有关部门、地方都出台了一大批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从概念到项目,从投资到服务,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香港作为亚洲最具活力的市场和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回归祖国25年以来,香港的银行体系资产涨超2.1倍,银行存款涨超3.7倍,外汇储备增长4.7倍,股市总市值涨7倍,债市年度总发行额上涨19倍……在今年3月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继续保持了全球第三、亚洲首位的位置,再次证明了香港在全球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香港又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国安法实施后两年多来,香港的新股集资额超过6500亿港元,比国安法的颁布实施前同一时期增加超过三成;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额超过1500亿港元,比国安法的颁布实施前的12个月高出近六成;2021年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9000家以上、创历史新高,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扩大在港业务和员工规模……一组组亮眼数据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低而简单的税收制度,自由的贸易和投资制度,相对完善的司法制度,高效廉洁的政府,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国际社会对香港的信心有增无减,以实际行动肯定香港的光明前景。此外,香港还在2017年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通过拥抱创科,构建一个世界闻名、经济蓬勃及优质生活的智慧香港。2020年12月,香港政府公布《香港智慧城巿蓝图2.0》,提出超过130项智慧城市措施。
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7月15日表示,会带领特区政府全力全速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把香港建构成国际创科中心,特区政府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链的结合与优势互补,建设更蓬勃的创科生态圈,加快智慧城市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凭借自身的实力,加上国家的支持,必定能够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科枢纽,为国家建设科技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综上,评估组共同推荐北京和香港为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智慧城市!
第二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智慧城市
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智慧城市
广州、深圳
广州推荐理由:
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名城和全球商贸之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南大门。目前,广州已发展成为实际人口超2200万、GDP突破2.8万亿元的超大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定位的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广州”建设,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打造超大智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广州样本”,2022年9月1日《广州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正如在8月25日广州市举行的《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广州将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办事、看病、出行、创业、监管等热点领域,通过高水平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有力、服务体验更加高效便捷、社会治理更加精细人性。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坚决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一年多从“跨城通办”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强引擎到“穗好办、最好办”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新标杆,从“一网统管、全城统管”的“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到“接通即答、接诉即办”12345市民热线总客服,从“穗康”小程序、大作用筑起疫情防控隐形网到试点首席数据官组织体系并创新设置首席数据执行官探索数据治理现代化制度新模式。目前广州市“穗智管”已对接35个市直部门、共115个业务系统,接入全市8.4万个物联感知终端设备,归集超72亿条城市运行数据,生成城市体征数据项3103个,构建“人、企、地、物、政”五张城市基础要素全景图。广州12345已整合全市91条非紧急热线,2021年共处理企业和市民诉求超2840万次。“穗好办”APP在线服务近2500项,累计实名注册用户数超1200万,预计到2025年,要实现80%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可以说,广州在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均取得长足进步,成绩斐然。
2021年底中国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上,据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广州市首任首席数据执行官谢明介绍,广州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将重点围绕三大维度创新发展:第一维度、打造无处不在的城市服务:让市民更幸福;第二维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满意;第三维度、构建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让城市更智慧。未来5年,广州将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高标准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广州智慧城市,为超大城市智慧化、现代化治理提供“广州样本”。同时,广州在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56家;国家级孵化器41家,全市累计有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43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在穗院士人数5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国外、境外机构获评院士7人。基于上述成果,我们有理由期待也充分相信广州一定能在夯实面向未来的数字底座,构建数产融合的数字经济,打造融合普惠的数字社会,建设精准高效的数字政府,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和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不断探索和创新,担起广州责任、展现广州作为,树立广州样本,打造广州标杆!
深圳推荐理由:
深圳正着力打造成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市民“三位一体”的“数字中国”城市典范。2022年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三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周年。深圳作为中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在过去三年时间里紧抓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以数字政府为牵引,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智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已初具成效,包括深圳已建成5G基站5.1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且深汕特别合作区也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5G网络全覆盖;建成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i深圳”“深i企”注册用户分别超过1600万、180万;新增居住证申领等“无感申办”事项209项,新增居民身份证补领、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申请等“秒批”事项336项。同时深圳积极落实“跨省通办”“湾区通办”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通办政务服务事项3270项。此外,深圳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成为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为国家和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深圳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教授在2022年深圳市政府两会中建议“要加强‘城市一盘棋’的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让市、区各部门,甚至是市、区、街道、社区多层级、多部门更好地协调联动”。2022年4月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牢牢把握‘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其中“高质量发展”、“人民城市”成为高频词。同时,深圳还是著名的“科技创新之都”,凭借科技创新和改革示范,深圳一直走在时代潮头,“新锐”“时尚”“包容”是深圳的三种城市特质,让许多人在此安居乐业。据广东十四五规划,深圳都市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创新型都市圈”。长期以来,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发展,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多年以来,深圳紧紧抓住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接触消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发展机遇,先发布局,化危为机,多点开花,启动高质量发展引擎,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深圳是我国首个5G独立组网城市,有完整的5G产业链条,产业基础深厚。近日,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经评估组一致评议,推荐广州和深圳为2021-2022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智慧城市!
第三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常用APP百强榜
2021-2022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服务运营百强榜
依据太昊国际智库Tahaoo数字化+城市大数据生活指数,参考各城市居民抽样数据用户装机量、活跃度、频次、粘性,再结合互联网第三方机构发布的移动App活跃用户排行值加权算法后得出的指数,选取各城市居民互联网智慧生活服务中的使用频率高、应用人群多、影响力大的2021-2022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服务App百强榜,负责运营上述App或客户端的机构推荐为2021-2022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服务运营百强机构榜单,具体如下:
第四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城市榜!
2021-2022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城市榜推荐主要参考全球微笑智慧城市参考模型(Tahaoo SMILE CITY)“S”“M”“I”“L”“E”五大核心一级指数以及十二个二级指数进行综合评测得出,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城市榜(简称: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城市榜或百强榜),具体如下:
第五系列 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区县榜!
2021-2022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区县榜推荐主要参考全球微笑智慧城市参考模型(Tahaoo SMILE CITY)“S”“M”“I”“L”“E”五大核心一级指数以及十二个二级指数进行综合评测得出,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百强区县榜(简称:2021-2022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区县榜),具体如下: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迎接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之年。太昊国际智库、国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作为我国最早发布并开展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咨询、研究和评估工作的权威机构,通过我们持续近七年多的跟踪、体验、分析、研究及综合测评,参考全球微笑智慧城市模型(Tahaoo SMILE CITY)的“S”“M”“I”“L”“E”五大核心维度十二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现就2021-2022年度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趋势总结归纳如下:
一、国家战略持续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将作为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家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方向,其战略意义与价值将愈来愈凸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驱动我国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快,为创新构建全球城市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中国样板、中国贡献和中国方案!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继续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县城。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终端。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工商、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办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资源数字化。与此同时,全国各级政府持续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和一网统管的建设,并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今年我们的评估首次发布全国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城市榜和百强区县榜,正是为深入落实上述中央文件要求,切实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和发展智慧县城的创新举措。截至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4%,城市化发展进程还在快速推进,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落实“城市是人民的,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核心承载领域场。我们认为,继续坚定不移的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作为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家发展的重大国策,其重要意义与战略价值将愈来愈凸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将不断驱动我国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快,为创新构建全球城市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中国样板、中国贡献和中国方案!
二、近年来,我国城市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安全指数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伴随着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全国各地一大批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办事服务APP上线,这极大的提高了各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指数持续优化!
全球微笑智慧城市参考模型(Tahaoo SMILE CITY)中“S”子系统主要包括全天候无缝隙的安全保障(Security)和随时随地的公共服务(Services)两大核心指标。
首先,城市安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标尺,城市安全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基础和内涵要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国各地党政机关全面落实市域治理工作,深度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思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坚持把群众路线与市域治理结合起来,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天眼监控体系基础之上,随着雪亮工程的持续深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城市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我国城市犯罪数量进一步降低至最低点,市民人身安全得到更高程度的保障,市民人身安全指数不断提升。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快速取得阶段性胜利,采用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让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感染人数最低、人均感染率最低、死亡率最低、治疗范围最广的国家,市民的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市民卫生安全指数较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灾害时有发生,2022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七大主要指标,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等4个约束性指标,以及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1、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15000和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1%等3个预期性指标。例如:四川省全力构建地震预警体系,4.5级以上的地震能在5~15秒内发出预警,织牢安全发展防护网。例如:2022年重庆山火爆发,除了冲锋在前的国家军警、消防和医护战士,还有庞大的重庆市志愿者“摩托英雄”他们奋不顾身,探索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全社会共同防护、共同治理的自然灾害防护体系。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群众面对自然灾害的安全保护能力得到提升,自然灾害防护指数全球领先。
其次,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推进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涵盖46个国务院部门的1376项政务服务事项,直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48多万项地方政府政务服务事项。同时,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0多个国务院部门机构已开通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各级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接诉即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事项可以通过小程序、APP、自助终端等渠道“指尖触达”,群众刷刷脸、动动手指,就可享受随手办、随时办、随地办的便捷体验,初步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系。
自2021年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建设指南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文件进一步要求政务服务建设工作向深水区迈进。
2022年10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伴随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新基建新业态加快普及,“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服务管理新模式广泛应用,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技术深度融合,我国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便捷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我国公共服务能力尤其是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已经跃居全球领先行列。
三、我国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与数字治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城市现代化、数字化的科学治理理念正在逐步完善;伴随着我国5G进程提速,领先全球,方便快捷的移动技术、无时无刻的便利服务遍布大江南北的各个城市,新业态新生态迅速成型。
全球微笑智慧城市参考模型(Tahaoo SMILE CITY)中“M”子系统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Management)和方便快捷的移动技术、无时无该的便利服务(Mobility)两大核心指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城市管理的内涵看,城市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关键。城市的核心主体是人,城市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要求,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体现着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住房城乡建设部为城市管理工作主管部门。202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要求2022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部分地级城市建成城市运管服平台,有条件的省、自治区建成省级城市运管服平台。2023年底前,所有省、自治区建成省级城市运管服平台,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城市运管服平台。到2025年底前,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城市运行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自一网统管提出来以后,已经有近10个省级政府发布了关于“一网统管”的整体规划或发展意见。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管理机构变革城市管理模式,探索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倡导了城市管理“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实现了从管理型城市到服务型城市,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城市服务和源头治理。与此同时,对本地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行归并,依托一个号码开展服务,实现一号接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12345市民热线深度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城市管理治理服务模式,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为民众提供了7X24小时的全天候城市管理服务,在为企为民排忧解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看出,我国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精细化发展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我国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能力建设,城市管理指数正在快速补强。
当前,方便快捷的移动技术、无时无该的便利服务是支撑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以及智慧城市发展重要基础和底座,以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85.4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10.47亿,5G移动电话用户数累计达到了4.03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达到了24.3%,我国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也在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发展继续加强,为我国方便快捷的移动技术、无时无该的便利服务(Mobility)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首先,我国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城市级移动政务服务终端建设,核心目标就是方便网民办事和信息获取。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建设指南的通知》,要求加强和规范全国一体化平台移动端建设管理,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移动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利企便民。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超过90%的城市开通了城市APP或小程序、公众号等面移动化政务服务终端,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其次,我国社会化商业移动化水平始终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目前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甚至到每个镇都能实现一部手机生活,移动APP已经涵盖了电商购物、生活缴费、外卖就餐、社交、娱乐游戏、移动支付、资讯等各类APP涌现,为全国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的移动化服务,方便快捷的移动技术、无时无刻的便利服务指数全球领先。
四、我国数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自主可持续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创新创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智慧智能的基础设施让人流、物流和信息、数据流处于高水平运转!
全球微笑智慧城市参考模型(Tahaoo SMILE CITY)中“I”子系统主要包括以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运营(Independent Industry)、无处不在的信息资讯与创业创新(Information、Innoation)、智慧智能的基础设施(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三大核心指标。
产业系统是城市运行的动力系统,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运营是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首先,我国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初步构建起先进完备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双轮驱动,对数字经济的支撑能力更加坚实。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数字经济发展,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以及青岛、深圳、宁波等多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发布了关于“数字经济”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旨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数字经济正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其次,产业数字化进程正在全力加速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重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新模式应用普及率达到30%,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成效不断提升。十年来,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已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智能制造供应商近百家,服务范围覆盖90%以上的制造业领域。截至今年6月底,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32个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7900万台(套)。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1.1和26.3个百分点。第三,创新创业驱动能进一步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新成果加快涌现,新动能快速成长,新经济发展向好,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引领作用日益提升。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795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7%,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2021年,我国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达到2.44%,比201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817亿元,比2012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6.5%,比2012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各类活跃度高、生命力强、成长性好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对稳增长稳就业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1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2887万户,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7.9余万户,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近2.5万户。截至2021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1.54亿户,比2012年末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达到9315万户,年均增加逾千万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户数由2015年底的544万户增加至2021年底的1238万户,增长1.3倍。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万家,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2021全球独角兽榜》显示,2021年我国拥有“独角兽企业”301家,比上年增加74家。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瞪羚企业”“猎豹企业”分别有171家、222家,分别比上年增加71家、96家。中小创新企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日益成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生力军。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达4762家。小微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从2015年的36.4提高到2020年的46.1。
基础设施是关系城市生死兴衰的物理支撑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基础设施越是完善,城市系统运行便越是顺畅,当前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传统的物理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两个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大国。交通领域形成了以“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络,“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邮政行业基础网络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现代信息通信体系逐渐完备,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自2018年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我国新基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搭建了数字经济“新底座”。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信息通信网络。第二,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在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能力大幅提升。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基础设施正在深度融入新型基础设施,我国正在打造并构建智能交通、智能高速、智慧港航等智慧智能的基础设施,人流、物流和信息、数据流处于高水平运转!
五、全球微笑智慧城市参考模型(Tahaoo SMILE CITY)中“L”“E”两大子系统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绿色环保的自然生态环境(Environment)、全面公开公平普惠的教育体系(Education)、文化娱乐与生活休闲等指标体系构建起我国城市的充满爱与活力的幸福宜居体系。每个城市充满爱和宜居的绿色、健康、公平、共治共享、智慧的微笑城市新城市群像图景正在形成。
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SMILE全球微笑智慧城市参考模型(Tahaoo SMILE CITY)”中的“E”评估体系是作为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擦亮各自城市生态宜居品牌的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起一幅改革“施工图”“路径图”,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宪法、党章,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截至2021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4.9%,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而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配套政策也将围绕以上意见及方案陆续出台。202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中国的“双碳”战略为全球自然环境生态和绿色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路径。2016年11月、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以来,2018年如期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共30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河员、护河员)超90万名,实现了河湖管护责任全覆盖。我国江河湖泊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生态环境得到了深度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河湖长制焕发出勃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指出,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不断拓展教育公平“广度”的基础上,深化教育公平的“深度”,实现从基本教育公平的全覆盖到更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广覆盖。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应助就助,目前已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奖、贷、助、勤、补、免”全方位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且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3%,“入园难”“入园贵”有效破解。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在2021年底均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119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参加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实现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退休支教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等多种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了大量优质师资。普及攻坚强力推进,西藏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新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率先实现学前两年至高中阶段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中西部10个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十年平均提高了17.02个百分点。而公开透明的高考体系保障了我国公平普惠的教育体系在全国各大城市全面实现,我国城市教育指数全面领先全球。
文化娱乐与生活休闲是人民幸福指数非常重要的指标,从国家统计局官网获悉,2021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增长27.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结合2021年城乡居民收支主要数据,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3322元,同比增长28.2%;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1645元,同比增长25.7%。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文化娱乐与生活休闲支出消费在疫情时期依然正在快速提升,城市文化娱乐指数和居民幸福指数在不断加强。
六、元宇宙、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将对未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决策、城市管理以及城市服务等带来更深变革,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
近年来,元宇宙、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一系列新的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中,2018年数字孪生城市在雄安新区的规划中被正式提出,数字孪生城市主要指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一种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在虚拟空间完成对实体世界的模拟过程),在网络空间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相匹配的孪生城市。2021年底自元宇宙概念被正式提出后,至2022年元宇宙概念的普及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蓬勃兴起。首先,自元宇宙概念提出后至今,国内产业界、学术界关于元宇宙的研究、推进与布局就此起彼伏、如火如荼:
2021年10月28日元宇宙概念首次面向全球正式提出;
2021年10月30日,太昊国际智库、国衡智慧研究院迅速展开研究分析;
2021年11月15日,太昊国际智库、国衡智慧研究院在全球新型智慧城市(SMILE指数)评估评级专家委专家顾问指导下起草了《关于元宇宙的国家未来经济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1.0报告》,并组织核心专家展开研讨;
2021年12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表《深度关注 | 元宇宙如何改写人类社会生活》;
2021年12月27日,百度正式上线了首款国产元宇宙产品“希壤”, 并且在由“希壤”构建的虚拟现实环境中举办了2021年百度开发者大会;
2021年12月3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
2022年1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抢抓国家推进新基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好机遇,通过“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进军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2月,北京市通州区发布《关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引领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提升元宇宙产业空间的承载能力,打造“1+N”的产业创新集聚区;
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提交了《加快元宇宙市场稳健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提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促进元宇宙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4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元宇宙专项扶持政策《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元宇宙创新发展办法》发布,重庆市《渝北区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抢抓数字经济和元宇宙发展新机遇,打造“ 元宇宙先导试验区”和“ 元宇宙生态产业园”,构建元宇宙治理与产业发展体系;
5月,广州天河区元宇宙联合投资基金正式发布,总规模逾200亿元;首批天河区十大元宇宙试点园区正式授牌,释放超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十五大元宇宙应用建设项目集中签约,推动场景落地;广州联通作为本次会议唯一通信运营商,率先进驻15个元宇宙应用场景建设项目,与正佳广场、网易、酷狗等30家单位集中签约,打造AI未来影像创作中心,加速元宇宙的应用场景落地;
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目标到2025年,“元宇宙 ”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带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超过15000 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
7月,广州南沙区发布《广州南沙新区(自贸区南沙片区)推动元宇宙生态发展的九条措施》,将从技术攻关、产业集聚、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九个方面对南沙元宇宙产业发展给予支持,最高可获2亿元支持;
8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调研时强调:“元宇宙是一片“新蓝海”,要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投放更多应用场景,推动元宇宙产业聚集发展”;
8月2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以文旅内容为特色的元宇宙应用示范区,元宇宙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引进100家以上元宇宙生态链企业,落地建成30项以上“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项目;
9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到2025年,全省元宇宙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初步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元宇宙创新引领区;9月23日,全国首个元宇宙工程系成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
9月26日,国内首档Wed3.0沉浸式晚会《百度元宇宙歌会》在百度APP、希壌、爱奇艺、贴吧、好看视频、YY直播、微博、B站、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开播,直播两小时成功吸粉超5000万,虚拟数字艺人夏南屿携《我们的 AI》献上了新歌首秀;
9月26日,江苏省昆山市举办元宇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会,昆山市委书记周伟首次以“数字人”形象在元宇宙空间致辞,开创了国内政府官员数字人形象的先河。
至本评估报告发布之日,除了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元宇宙相关政策外,至少已有7省18市地方政府相继发布元宇宙实施方案或行动规划。可以说,元宇宙已经成为2022年驱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新热点、新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好元宇宙六大支撑技术包括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和网络运算技术确实能高效有利的促进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深度开发与应用。利用元宇宙和数字孪生技术,一是可以提供可验证的智能城市规划,在元宇宙的世界中,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不断验证和修改,对于规划可能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早发现,并且可以基于模拟的方式或者AI的分析提供更新、更有效的规划建议。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元宇宙提供的实时、沉浸、低延时特性,可以让城市管理者置身于其管理的城市中,全面获取城市信息,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者的能力。三是提供智能化、精准化的城市智能决策支持,基于与现实世界实时映射的属性,将所有城市问题全量映射到元宇宙中,通过在元宇宙中观察事件的动态,提前发现态势的变化,模拟问题处置,为现实世界提供预处置。四是降低试错成本,无论是在应急管理、经济建设、城市变更等众多领域,可以通过元宇宙技术实现实景模拟,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试错成本,提高城市发展效率。总之,将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与城市规划、治理、运营相结合,以数据支撑城市决策、运营,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将对未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决策、城市管理以及城市服务等带来更深变革,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插上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人类无限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全球智慧城市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让每一个人都能微笑着迎接每一天,富含活力,充满希望!
以上为2021-2022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结果的全部通报,有关评估工作详情请登陆:促进网(www.ceirp.cn)和促进号(www.cujinhao.cn)查询。
联系人:曾勇、杨琪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