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渗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欣喜地看到,金融科技的应用大幅降低了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性,切实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做出极大贡献。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体两面的,对于新生事物更是如此。金融科技方兴未艾,但基于此的新型欺诈手段催生出一些诸如身份伪造、冒用、盗用等欺诈风险,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财产安全。面对日益扩散的金融风险,还呗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消费信贷服务平台,不仅呼吁行业共同应对,而且积极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坚持用实际行动捍卫用户财产安全。
同时,监管部门也意识到金融行业存在的身份及财产安全风险。为了打击欺诈和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安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行为,严防洗钱、资产挪用等违法犯罪。紧接着5月,银保监会再次发布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在第三十条“身份识别”中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办理业务过程中,应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落实消费者身份识别和验证,不得为伪造、冒用他人身份的客户开立账户。
紧跟风向 重视欺诈行为
尽管监管严防死守,强化了机构主体责任,对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风险识别、反欺诈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相关的违法并侵犯用户财产安全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随着网络借贷行业快速发展,欺诈行为也随之层出不穷。据爱钱进网的统计,每100个拒贷案件中大约有16起涉及不同程度的蓄意造假或欺骗。由于线上造假成本低廉,诈骗技术不断更新,代办公司迅速崛起,社会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网贷行业也成为诈骗者竞相追逐的“蛋糕”。
网络借贷的欺诈行为主要有中介代办、团伙作案、机器行为、账户盗用、身份冒用和串联交易等。其中,身份冒用是比较常见的欺诈行为,它是指贷款人对提供的个人身份、财产证明等材料进行造假,甚至采用欺骗等违法手段获取他人信息,进而冒充他人身份骗贷。在一起相关案件中,某中介通过QQ群招揽学生做兼职,中介给予每个学生一张手机卡,并要求学生拿此卡去银行办理工资卡。中介以登记为由,利用银行卡和手机号获取了学生的身份证、学籍、学历等信息,而后用绑卡方式向网贷平台申请了多笔信贷业务。
主动识别欺诈 技术迭代不间断
针对目前存在的相关欺诈行为,还呗作为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互补,共同打造了更加安全稳定的金融服务环境,为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在交易安全领域,高达61%的被调研企业均使用“风控识别”来驱动金融业务,表明风控识别已经成为金融科技企业在交易安全领域的重点实施载体。数禾科技作为一家金融科技企业始终把用户财产安全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交易安全问题上,数禾科技运用反欺诈技术,基于大数据标签在每日申完用户中检测疑似贷款中介,有效防范欺诈风险。2018年,数禾科技自主开发完成中介检测模型,经过数次版本迭代后,系统可以识别各类信息包装或伪造、远程助贷等欺诈性操作。
目前,在反欺诈环节,数禾科技研发的中介模型已取代以往靠专家规则找中介的模式,疑似中介代办的准确度约80%。截至到2019年12月26日,数禾科技中介检测模型累积检测近2377万人,积累发现疑似中介5.6万人,有效避免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同时,在此环节,数禾通过官方公众号等官方渠道,积极并主动的对用户进行金融知识教育,开展金融知识、防骗知识科普,同时携手各方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科技赋能 构建财产安全“铜墙铁壁”
为了进一步落实信息安全问题,还呗在身份识别环节加入了一层“防火墙”。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保证用户在app内每次获取服务前都需要进行先人脸识别后身份证的双重安全识别,以双保险来确保服务内容是由用户本人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还呗母公司数禾科技也给予先进的技术支持,运用技术手段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所有的用户资料,都在数据加密后传送给具备金融资质的第三方合作机构系统保存;资料、交易和合作机构系统通讯除HTTPS和限定IP外,又对应用层做了SSL加密,防范通讯中资料外泄的风险。重重加密保护,为客户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还呗还基于优质的大数据平台,突破仅利用申请及征信信息评价客户风险的体系,积极发现用户的闪光点,在获取尽可能少的客户信息资料情况下,结合微信信用分以及相关的互联网资信、申请行为数据等建立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在底层支撑信贷决策,并在整个过程中,采用实时的动态监控技术,防范操作风险,既帮助用户实现“好借好还呗”的金融体验,又确保用户账户和交易安全。
在未来,还呗还将继续坚持合规,拥抱监管。在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领域不断探索与深耕,为用户构建起一道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让人人享有安全放心的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