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CS技术与其他神经调控方法相比,具有成本可控、便携、安全、易用等特点,因此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目前,国内外关于tDCS技术方面的研究,呈指数级增长。
【安全性研究】
在tDCS干预期间,从阳极到阴极电极的电流会在整个大脑皮层产生弱电场 (EF<1V/m),阳极通常会增强局部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则抑制局部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调节大脑功能的目的。
tDCS产生的电场通常被认为是阈下刺激,这意味着tDCS本身不会引起神经元去极化,不会诱发动作电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一项关于儿童脑电设备安全性的研究中,发现电流密度超过阈值,有引发癫痫的风险。
如图所示:电流密度超过阈值,脉冲模式带来脑电尖棘波,诱发癫痫风险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研究,认为在使用合适的电极和导电膏条件下,电流密度在25.46A/m²,持续时间<20分钟,均为安全范围。根据这个标准,目前各种tDCS设备,电流强度在0.5~2mA,单次使用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
根据仿真实验结果,以1mA电流强度为例,研究发现,其电流密度的最大值仅为0.13A/m²,仅是NIH给出的安全标准的1/200。因此,在目前tDCS的相关临床试验、以及使用中,鲜有引发癫痫的报道;而TMS、rTMS等则有引发癫痫的案例。
【对学习能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连续使用tDCS干预可以提高工作记忆成绩,而工作记忆和人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tDCS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避免突触过度强化或弱化,使突触强度在学习过程保持在最佳范围,进而提高工作记忆成绩。
从脑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分析,这是因为tDCS的后遗效应,可影响钙离子的浓度的变化,调控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突触可塑性,从而在突触再可塑性的调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对认知能力的提升】
研究发现,tDCS干预神经网络的某个节点,可以对整个神经网络产生影响。认知功能与默认模式网络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和负相关网络 (anticorrelated network,AN)的均衡有关。
功能性磁共振成象(fMRI)表明,tDCS干预后,示负相关网络 (anticorrelated network,AN) 的同步性增加,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同步性减少,而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减少,促进大脑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可能揭示了tDCS对认知功能改善的机制。
【研究结论】
作为一项正在快速发展的技术,tDCS在提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王杨,程佳月,王振.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OL].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6[2022-08-10].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