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圣》 学中医 | 为什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经典?

如果你对中国医学史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时不时会购买一些六味地黄丸、逍遥丸之类的中成药,甚至只是一个香菇酱爱好者,那么你对“仲景”这两个字都不会陌生。

凭借传播传统文化出圈的河南卫视,近日还专门在晚间黄金时间出彩剧场独家首播《医圣》电视连续剧。通过电视剧的形式,演绎医圣张仲景追求“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一生。

看《医圣》 学中医

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1800多年前的逆行者,悬壶济世,挽救百姓,著立《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尊奉为“医圣”。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接触了许多医学典籍,而其中最令他震撼的是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原来医术竟如此神奇,可以看诊治病,还能预见生死救人性命。自此张仲景的心中便萌发了一股行医救人的念头。

公元一九五年(建安元年)以后,大规模的伤寒病又开始在全国各地漫延流行,不到十年时间,仅张仲景自己家族二百多口人就病死了一百三四十口,单因害伤寒而死的就有九十多口,亲人的噩耗,使张仲景十分悲痛。

他深知当时的医生大多数“不肯探求医经,推演新知,各承家传,始终守旧。于是,决心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参考一生收集的大量民间方剂,埋头刻苦著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成《伤寒杂病论》。

华陀读了他的《伤寒杂病论》后十分兴奋地说:“此真乃活人书也!”

唐代名医孙思邈深有感慨地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其医方之宝贵”。

《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著作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看《医圣》 学中医

《伤寒杂病论》还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书中所列方剂被称为“经方”。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如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新冠疫情防治过程中“三药三方”的代表——清肺排毒汤,也是结合《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创新化裁而成,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很多人都知道的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最早就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后经宋代名医钱乙加减化裁,只保留了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材,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看《医圣》 学中医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经历时间检验,依然能熠熠生辉,守护百姓的健康。如今,中医学界读经典学经方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医圣》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也将再次掀起读仲景、学经典的热潮。

看《医圣》 学中医

作为《医圣》电视剧联合摄制方的仲景宛西制药,扎根医圣故里南阳,也在为传播仲景文化,传递经典之声而努力。坚守“药材好,药才好”,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用科技赋能中医药,以科研与技术传承医圣精神;开展“三分钟讲透经典”项目,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一起实现传承经典、挖掘经典名方价值、创新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

从东汉到今天,张仲景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感受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锁定《医圣》,不见不散。

看《医圣》 学中医

电视剧《医圣》片段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