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也称“幽门螺杆菌”。自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第15版致癌物报告,将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列为明确致癌物以来,幽门螺杆菌多次登上热搜,网友们对其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为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幽门螺杆菌,万孚健康携手宝宝树、微脉,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主任蔡建博士为大家带来【一人得病染全家?专家解密容易“癌变”的幽门螺杆菌】主题直播,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防治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要重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酸条件下生存的细菌,它进入人体内后,会寄居在胃上皮细胞的表面,人体难以自发清除。同时,还会产生各种对黏膜有破坏作用的酶和细胞毒素,刺激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损伤黏膜,是多种胃部疾病的诱发因素。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的发病过程大致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再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到上皮内瘤变,最后到胃癌。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极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数据显示,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那么其他成员有62.96%的概率会被感染。直播中,蔡建医生也表示“家庭中有一名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家庭成员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避免重复感染。”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会致癌吗?
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代表一定得胃癌。但是由于反复的炎症刺激,特别是胃窦感染的患者会增加胃癌的风险,目前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
大量研究证据显示,肠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数)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幽门螺杆感染还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而且,蔡建医生指出,“我国目前发现胃癌多数是晚期,预后差。所以,一旦出现腹痛反酸、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口臭等症状相关症状,或者有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具有胃部疾病及有胃癌家族史的大家,建议定期主动去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建议大家做到早发现,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有什么方式可以便捷查出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专家共识里面有提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这4种,快速尿素酶试验、胃粘膜图片染色镜检(胃镜)、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
日常检查中,最常用到的是尿素呼气试验,也就是C13和C14,是全球公认的金标准;目前很多电商平台也有一些可以居家自测的试剂,比如是万孚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试剂,通过粪便抗原检查是否感染,10-15分钟就可以快速出结果,判读和验孕棒一样简单。用户可以综合考虑性价比和自身需求,自行选择。
蔡建医生表示,“居家自查的粪便抗原检测的产品,只要操作正确,还是比较可靠的。”另外,口腔中除了幽门螺旋杆菌,还会有很多其他的菌,分泌类似的代谢物,会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判读产生混淆,产生假阳。
如何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
谈及如何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蔡建医生在直播中做出解答:“不共用餐具、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口腔卫生,是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手段。”
如果家族成员里有人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做检查并进行治疗也是有必要的。同时注意餐具的隔离,治愈后可以恢复正常状态。 注意口腔卫生,建议3个月换一次牙刷。幽门螺杆菌存在于唾液中,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以免将细菌传染给抵抗力低的孩子。
有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对于备孕人群,可以考虑在孕前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并适当治疗。幽门螺杆菌本身会容易导致呕吐,所以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未治愈,会导致妊娠加剧。有文献研究指出,孕吐的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正相关,如果能在孕前检测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预防妊娠剧吐和提高妊娠成功率及优生优育,对目前国家的人口战略也有重大意义。
而对于正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如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建议推迟治疗,或者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治疗,不可擅自用药。最好是在孕前先治疗好,用药后1个月进行复查,确认痊愈后进行备孕较为妥当。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没有任何症状则不需要治疗。儿童发生胃癌的几率很少,同时可选择的抗生素种类少,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而且,儿童较难坚持治疗整个流程,如未按医生要求完成疗程、不定时服药、擅自减量等情况,均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针对儿童,及时发现,隔断传染源,一人感染,全家检测,预防为主。
总而言之,对于幽门螺杆菌,预防胜于治疗,定期检测,降低风险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